一种轨道维护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2148发布日期:2018-09-25 19:4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轨道维护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轨道铺设完成后经常因巷道底板变形等地质变化因素造成轨道技术参数改变,产生误差,严重影响铁道运输安全。其中轨道间距误差检查调校工作是轨道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轨道轨间距的测量检查工作一般凭借轨道维护工人工经验,采取取点测量的方式判断轨间距误差是否在标准规定范围内,进行轨道调整。传统的测量方法,采用专用的测量尺进行测量,使用起来较笨重,十分不方便,浪费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检查过程无有效的测量装置及轨间距误差控制方法,且人工取点的选择随意性大,无法实现连续检测,取点检测效率低,误差大,费工费时。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维护检测装置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维护检测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测量方法的结果不准确,效率低下,不便携带,不可连续测量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放置的矩形壳体,壳体腔内左右两端各有一块可左右滑动的滑动块,壳体腔内左右两端各有一个拉簧,拉簧一端与滑动块连接,拉簧另一端与壳体侧壁连接,拉簧始终将滑动块向远离壳体中心的一侧拉动;壳体的下侧板上有上下贯通且沿左右分布的第一通槽,每个滑动块下端均固定有立杆,立杆下端经第一通槽伸出并置于壳体的下方;壳体的上侧板上有与第一通槽平行的第二通槽,壳体上侧有水平且沿左右放置的刻度尺,第二桶槽内有可左右滑动的固定块,固定块上端与刻度尺固定,固定块下端与位于左侧的滑动块固定,位于右侧的滑动块上端有竖直的指示杆,指示杆上端伸出第二桶槽并置于壳体上方。

本实用新型结构巧妙,结构新颖,可快速连续检测轨道之间的距离,将误差明确的指示出来,相对于传统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刻度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2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水平放置的矩形壳体1,壳体1腔内左右两端各有一块可左右滑动的滑动块2,壳体1腔内左右两端各有一个拉簧,拉簧一端与滑动块2连接,拉簧另一端与壳体1侧壁连接,拉簧始终将滑动块2向远离壳体1中心的一侧拉动;壳体1的下侧板上有上下贯通且沿左右分布的第一通槽3,每个滑动块2下端均固定有立杆4,立杆4下端经第一通槽3伸出并置于壳体1的下方;壳体1的上侧板上有与第一通槽3平行的第二通槽5,壳体1上侧有水平且沿左右放置的刻度尺6,第二桶槽内有可左右滑动的固定块7,固定块7上端与刻度尺6固定,固定块7下端与位于左侧的滑动块2固定,位于右侧的滑动块2上端有竖直的指示杆8,指示杆8上端伸出第二桶槽并置于壳体1上方。

为了更方便人看清指示杆8指示的刻度,所述的刻度尺6上有与第一通槽3对应的第三通槽9,指示杆8上端伸出第三通槽9且置于刻度尺6上方,指示杆8可沿第三通槽9左右滑动;指示杆8上端为上端小下端大的锥形柱。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使得两个立杆4间的连线与铁轨保持垂直,所述的立杆4下端固定有竖直且沿前后方向的卡板10。

为了显示两轨道之间实际距离与标准距离之间的差值,所述的第三通槽9前后两侧上均有标记刻度,刻度的零点处于第三通槽9的中间部分,且刻度的数值有左往右逐渐增大。

使用时,将壳体1放置在轨道的上方,并且卡板10卡在两轨道的内侧,并且卡板10分别与所对应的铁轨紧密贴合,此时的指示杆8指向刻度中的零位,标示两轨之间的实际距离就是要求的距离,当指示杆8指向零点以外的数字时,两条轨道之间的距离与标准要求之间还差一些,此时链条轨道之间所差的距离等于指示针距零点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装置可以一边向前滑动一边检测,壳体1平置于轨道之上,向前推动壳体1,壳体1的左右移动并不影响指示杆8和刻度尺6之间的相对位置,指示杆8所对应刻度尺6上的数字即为实际距离减去标准距离所得的差值。

2.本装置中的两个卡板10,在拉簧的左右下与轨道内侧贴紧,使得两个立杆4之间的连线保持与轨道垂直,即刻度尺6与轨道垂直。

3.本装置便于携带,也可满足快速检测,及时发现轨道之间的距离异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