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7634发布日期:2018-10-26 20:2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检测领域,尤指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汽车中为尾箱的设置,便于用户携带大量的物品。但在用户需要将大量物品放置在汽车上的尾箱内时,由于用户两只手已经用于搬运物品,打开尾箱后盖时,用户仍然需要暂时放下物品,再进行尾箱后盖的打开动作,物品的搬运过程较为繁琐。因此,抬脚式尾箱应运而生,用户能够直接在尾箱下部进行抬脚,即可实现了尾箱后盖的开启,操作较为简便,有利于物品的搬运过程。

目前,抬脚式尾箱上主要通过添加感应器来感应用户的脚部,并在感应器感应到用户的脚部时,控制器能够控制尾箱后盖打开;但在测试感应器时,用户通常直接将感应器安装在汽车尾箱上,再进行感应器动作的检测,但由于汽车本身具体结构的限制,将感应器安装在汽车尾箱上的过程较为繁琐,不利于进行感应器的测试过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用户只需要将感应装置直接安装在支架上即可实现检测过程,有利于进行感应装置的测试过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控制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电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支架,所述支架沿靠近或远离机架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感应所述支架上是否存在脚部的感应装置,所述感应装置电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

本实施例中,机架与支架的分离设置,并将感应装置设置在支架上时,用户能够直接对支架上的感应装置进行测试,且测试完成后,用户也能够将支架从机架上卸下,并将支架放置在汽车尾箱下侧,模拟实际环境下感应装置的测试,且用户只需要将感应装置直接安装在支架上即可实现检测过程,有利于进行感应装置的测试过程。

进一步,所述感应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感应装置在所述支架上的高度可调。

本实施例中,在用户观察到当前状态下的感应装置不满足要求时,用户能够直接调节支架上感应装置的位置,而无需调整支架上的其余结构,便于用户进行下一次检测感应装置的过程,简化了感应装置的调节过程。

进一步,所述感应装置设置为多个,相邻所述感应装置之间设有预设距离的间隔。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感应装置,用户能够依据用户在检测抬脚时的动作,确定感应装置的感应结果的接收顺序,控制装置接收到多个感应装置的感应结果之后,控制装置即可确定接收到的动作是否为预设抬脚动作,实现了抬脚动作的进一步确认,减小了控制装置错误动作的可能。

进一步,多个所述感应装置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和/或;多个所述感应装置不在同一水平面内。

本实施例中,用户能够将多个感应装置设置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感应装置依据用户在抬脚过程中,脚向前伸的距离来确认用户是否抬脚;将多个感应装置设置在不同的水平面内,感应装置依据用户在抬脚过程中,脚向上抬的距离来确认用户是否抬脚,实现了不同方式的抬脚过程的检测。

进一步,所述支架包括:滑移支架,所述滑移支架滑移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感应支架,所述感应支架滑移设置在所述滑移支架上,所述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感应支架上。

本实施例中,用户通过直接移动滑移支架的位置即可实现感应支架的位置调整,也能够通过调整感应支架的当前位置实现了感应装置位置的调整,感应装置的调整方式较为灵活,便于用户对感应装置的位置进行调整。

进一步,所述感应支架至少设置为两个,且所述感应支架相对设置在所述滑移支架上;所述感应装置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发射器与接收器分别设置在不同所述感应支架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相对设置的感应支架,对于同时存在发射器与接收器的感应装置,两个感应支架共同用于安装感应装置,增加了感应装置感应脚部的准确性,继而减小了尾箱后盖难以打开的可能。

进一步,相对两个感应支架构成一个感应支架组,所述感应支架组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感应装置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感应支架组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感应支架组的设置,实现了多个感应装置的安装和拆卸,便于用户对于不同状态的脚部进行检测。

进一步,多个所述感应支架组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所述滑移支架上。

本实施例中,在滑移感应支架组的过程中,相邻感应支架组之间的间距能够进行调整,用户能够测试不同间距下的感应装置的感应情况,便于用户测试得到合适距离的感应装置的间距。

进一步,还包括:提醒装置,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提醒装置电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依据所述感应装置的感应结果发出预设的提醒信号,不同的感应结果发出不同的提醒信号。

本实施例中,在感应装置检测到用户的脚部后,且在控制装置检测到当前动作为抬脚动作时,发出提醒信号,便于用户了解到本次抬脚过程是否满足要求。

进一步,所述提醒装置包括指示灯和/或蜂鸣器。

本实施例中,将指示灯和/或蜂鸣器作为提醒装置,便于用户能够及时、清晰地获取到提醒装置的提醒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用户能够直接对支架上的感应装置进行测试,且测试完成后,用户也能够将支架从机架上卸下,并将支架放置在汽车尾箱下侧,模拟实际环境下感应装置的测试,且用户只需要将感应装置直接安装在支架上即可实现检测过程,有利于进行感应装置的测试过程。

2、在用户观察到当前状态下的感应装置不满足要求时,用户能够直接调节支架上感应装置的位置,而无需调整支架上的其余结构,便于用户进行下一次检测感应装置的过程,简化了感应装置的调节过程。

3、用户能够将多个感应装置设置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感应装置依据用户在抬脚过程中,脚向前伸的距离来确认用户是否抬脚;将多个感应装置设置在不同的水平面内,感应装置依据用户在抬脚过程中,脚向上抬的距离来确认用户是否抬脚,实现了不同方式的抬脚过程的检测。

4、在滑移感应支架组的过程中,相邻感应支架组之间的间距能够进行调整,用户能够测试不同间距下的感应装置的感应情况,便于用户测试得到合适距离的感应装置的间距。

5、在感应装置检测到用户的脚部后,且在控制装置检测到当前动作为抬脚动作时,发出提醒信号,便于用户了解到本次抬脚过程是否满足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再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的检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0.机架,11.支撑板,12.万向轮,20.支架,21.滑移支架,22.感应支架,30.控制装置,40.显示装置,50.感应装置,51.发射器,52.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50的检测系统,包括后侧的机架10,机架10上设有控制装置30和显示装置40,所述显示装置40电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30。

还包括前侧的支架20,所述支架20沿靠近或远离机架10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所述机架10上;所述支架20上设有用于感应所述支架20上是否存在脚部的感应装置50,所述感应装置50电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30。

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0为内部中空的框架架构,支架20的外侧轮廓略小于机架10,支架20能够嵌设在机架10内,且支架20能够在水平面内滑移连接在机架10上;具体的,机架10可以为含有滑槽的框架结构,支架20为板状,且支架20能够沿滑槽的长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滑槽内;机架10与支架20也可以为抽屉状结构。

在本实施中,机架10为多个铝型材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且多个铝型材能够通过角码连接;支架20也为多个铝型材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且多个铝型材能够通过角码连接,且支架20能够嵌设在机架10内;支架20也能够通过角码固定连接在机架10上,且支架20与机架10连接件的角码松开时,支架20能够沿其长度方向滑移连接在机架10内。

机架10的上侧还设有支撑板11,控制装置30以及显示装置40能够设置在支撑板11上,机架10和支架20的下端还设有万向轮12。

感应装置50为用于感应人体脚部的感应器,优选为光电传感器;控制装置30主要由继电器以及通信板卡组成,或由PLC、单片机单独作为控制装置30使用,用于接收感应器的感应结果,并检测感应器的感应结果是否满足预设的要求;显示装置40为显示屏或上位机,用于显示控制装置30的检测结果,便于用户观察得到当前状态下的感应装置50是否满足需求。

针对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5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支架20上,所述感应装置50在所述支架20上的高度可调。在用户观察到当前状态下的感应器不满足要求时,用户能够直接调节支架20上感应装置50的位置,便于用户进行下一次的检测过程,简化了感应装置50的调节过程。

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装置50设置为多个,相邻所述感应装置50之间设有预设距离的间隔。通过设置多个感应装置50,用户能够依据用户在检测抬脚时的动作,确定感应装置50的感应结果的接收顺序,控制装置30接收到多个感应装置50的感应结果之后,控制装置30即可确定接收到的动作是否为抬脚动作,实现了抬脚动作的进一步确认,减小了控制装置30错误动作的可能。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感应装置50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和/或,多个所述感应装置50不在同一水平面内。用户能够将多个感应装置50设置在不同的竖直平面内,感应装置50依据用户在抬脚过程中,脚向前伸的距离来确认用户是否抬脚;或将多个感应装置50设置在不同的水平面内,感应装置50依据用户在抬脚过程中,脚向上抬的距离来确认用户是否抬脚,实现了不同方式的检测抬脚的过程;两种方式也能够同时进行,实现了同时检测用户的脚部是否向前伸出以及向上抬起。

针对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提醒装置(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所述机架10上,所述提醒装置电连接于所述控制装置30,依据所述感应装置50的感应结果发出预设的提醒信号,不同的感应结果发出不同的提醒信号。提醒装置可以为指示灯或蜂鸣器灯装置,在感应装置50检测到用户的脚部后,且在控制装置30检测到当前动作为抬脚动作时,发出提醒信号,便于用户了解到本次抬脚过程是否满足要求。

使用时,检测感应装置50当前状态是否满足要求,仅需要将感应装置50安装在支架20上,并启动控制装置30和显示装置40,用户能够开始进行抬脚动作,且用户能够多次进行抬脚动作增加,以增加检测数据的样本量,用户在检测过程中,用户执行完成一次抬脚动作后,用户也能够获取到提醒装置是否进行了提醒动作,当用户获取到提醒装置发出提醒信号后,用户能够得知当前状态下的抬脚动作已经满足要求。

用户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抬脚动作,并在抬脚之后,未获取到提醒装置发出提醒信号时,用户能够得知当前状态下的抬脚动作不满足要求,并在多次该状态未满足要求时,用户能够调节多个感应装置50的高度,或多个感应装置50之间的间距,直至用户能够轻松地进行抬脚动作,且每次抬脚后均能够获取到提醒装置发出的提醒信号后,对抬脚式尾箱上感应装置50的测试以及调整完成。

同时用户也能够直接进行多次舒适状态下的抬脚动作,直接在显示装置40上查看多次抬脚动作是否满足要求,便于用户的操作。

当支架20上的感应装置50的位置确定后,用户能够将感应装置50从支架20中卸下,并将感应装置50以在支架20上相同的结构方式安装在汽车上,用户无需再对感应装置50进行调整,减小了感应装置50继续调整的可能,感应装置50安装在汽车上的过程较为简便,有利于感应装置50的安装与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架20的具体结构。

支架20包括:滑移支架21,所述滑移支架21滑移设置在所述机架10上;感应支架22,所述感应支架22设置在所述滑移支架21上,所述感应装置50设置在所述感应支架22上。

滑移支架21为四根水平状的铝型材形成的矩形框架,且滑移支架21能够通过角码固定连接,滑移支架21的右端能够嵌设在机架10内,滑移支架21能够通过角码固定连接在机架10上。

感应支架22为竖直状态的铝型材,或者为中空状框架,框架的两端能够分别设置在前后两侧的框架上。当感应装置50存在多个时,多个感应装置50均能够设置在竖直状的铝型材或中空状的框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实施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架20的具体结构。

所述感应支架22至少设置为两个,且所述感应支架22相对设置在所述滑移支架21上;所述感应装置50包括发射器51和接收器52,所述发射器51与接收器52分别设置在不同所述感应支架22上。发射器51用于发射感应信号,接收器52也可以为反射板;通过两个感应支架22的设置,对于同时存在发射器51与接收器52的感应装置50,两个感应支架22通过共同用于安装感应装置50,增加了感应装置50感应脚部的准确性。

针对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本实施例中,相对两个感应支架22构成一个感应支架组,所述感应支架组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感应装置50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感应支架组上。通过多个感应支架组的设置,实现了多个感应装置50的安装和拆卸,便于用户对于不同状态的脚部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器51与接收器52的连线平行于支架20的运动方向;左侧两个感应支架组上的感应装置50高度不同,且右侧两个感应支架组上的高度也不同;当用户需要通过左侧两个感应支架组的感应装置50感应用户的脚部时,由于左侧的两个感应支架组中最左侧的感应装置50高度较低,用户能够站立在支架20的外侧,以进行抬脚动作。当用户需要通过右侧两个感应支架组的感应装置50感应用户的脚部时,由于右侧的两个感应支架组中最右侧的感应装置50高度较高,用户能够站立在支架20的内侧,以进行抬脚动作。

使用时,用户能够依据感应支架组上的感应装置50的高度,确定其需要站立的位置,并在站立后进行抬脚动作;当用户进行多次抬脚后,用户并未接收到提醒装置发出的提醒信号,或用户在显示装置40上查看到检测结果满足要求的次数较少时,用户能够通过调节感应支架组中两个感应支架22之间的距离,或调节多个感应装置50的高度,实现了改变多个感应装置50的位置,继而实现了需要检测抬脚过程时的动作,便于感应装置50能够在用户抬脚过程中感应到用户的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再一种实施例,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支架20的具体结构。

针对上述实施例的改进,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感应支架组沿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向滑移设置在所述滑移支架21上。感应支架组之间的间距可调,实现了感应装置50感应不同向前伸出距离的脚部。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器51与接收器52的连线垂直于支架20的运动方向;左侧感应支架组上的感应装置50与右侧感应支架组上的感应装置50高度不同,当左侧感应支架组上的感应装置50高度较高时,用户能够站立在感应支架组与机架10之间进行抬脚的操作,用户也能够通过机械假肢的设计,来实现机械假肢的自动抬腿;当左侧感应支架组上感应装置50的高度较低时,用户也能够站立在感应支架组远离机架10的一侧进行抬脚动作,便于用户的操作。

使用时,用户能够依据感应支架组上的感应装置50的高度,确定其需要站立的位置,并在站立后进行抬脚动作;当用户进行多次抬脚后,用户并未接收到提醒装置发出的提醒信号,或用户在显示装置40上查看到检测结果满足要求的次数较少时,用户能够通过调节相邻两个感应支架组之间的距离,以及调节多个感应装置50的高度,实现了改变多个感应装置50的位置,继而实现了需要检测抬脚过程时的动作,便于感应装置50能够在用户抬脚过程中感应到用户的脚部。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