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式温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1722发布日期:2018-12-18 20:41阅读: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式温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温度传感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针式温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个很重要而普遍的测量参数。温度的测量及控制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生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温度测量的普遍性,温度传感器的数量在各种传感器中居首位,约占50%。温度传感器是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某种特性来间接测量的。不少材料、元件的特性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能作温度传感器的材料相当多。温度传感器随温度而引起物理参数变化的有:膨胀、电阻、电容、而电动势、磁性能、频率、光学特性及热噪声等等。随着生产的发展,新型温度传感器还会不断涌现。目前的温度传感器的反应时间长,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怎样能够使得温度传感器能够快速精确的反应温度的变化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种种不足,现提出一种针式温度传感器,能够快速、精确的反应温度的变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针式温度传感器,包括保护管和数据传输组件,所述数据传输组件包括两条相同的数据传输线,所述保护管的一端为开口端,其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内设置电阻元件,所述电阻元件上连接两个电阻线,所述两个电阻线与两条数据传输线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两个连接点,且两个连接点均位于所述保护管的内部,所述两个电阻线的外围各套设一个热缩管,同时,在两个热缩管外套设套管,所述两条数据传输线与保护管的开口端相接处设有填充层。

进一步,所述电阻元件采用单端玻封电阻。

进一步,所述保护管采用不锈钢材质制得。

进一步,所述两个连接点沿着保护管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

进一步,所述电阻元件的外围设有包被层,所述包被层位于电阻元件与保护管封闭端之间。

进一步,所述填充层采用充填树脂,其对保护管的开口端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电阻元件采用单端玻封电阻,直径极小,且保护管的封闭端直径小,温度感应所需时间短,反应灵敏。

2、电阻元件的外围设有绝缘树脂形成的包被层,保护电阻元件的同时,提高了电阻元件的绝缘水平。

3、保护管采用不锈钢材质,耐腐蚀性强,材料易获取,导热性能良好。

4、填充层采用充填树脂,其导热性能优越,可以使产品快速感应外界温度变化,同时,由于不锈钢管和玻封电阻的封装料玻璃的膨胀系数不同,在外界温度冷热交替时,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保护管、2-数据传输线、3-电阻元件、4-包被层、5-热缩管、6-套管、7-第一连接点、8-第二连接点、9-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类同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针式温度传感器,包括保护管1和数据传输组件,所述数据传输组件包括两根数据传输线2,所述温度感应组件包括保护管1,所述保护管1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所述封闭端内设置电阻元件3,所述电阻元件3的外围设置包被层4,所述包被层4位于电阻元件与封闭端之间,本实施例中的包被层4采用绝缘树脂材料制得,所述电阻元件3上连接两个电阻线,两个电阻线与两个数据传输线2一一对应连接以形成两个连接点,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点通过焊接分别形成第一连接点7和第二连接点8。所述两个电阻线外围分别套设套管6,同时,在两个套管6的外围套设热缩管5,所述保护管1管口处与两根数据传输线2之间设置填充层9,填充层9对保护管1的开口端进行密封。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阻元件3采用单端玻封电阻,所述套管6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制得,能够耐受高温和低温,并将两个电阻线有效绝缘,防止其两者碰触发生短路。在两个套管6的外围,从电阻元件3处至保护管1宽端的管口处套设热缩管5,以确保第一连接点7和第二连接点8不与保护管1相接触。作为优选,第一连接点7和第二连接点8沿着保护管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间隔,因此,此针式温度传感器的位置无论如何变动,都能避免第一连接点7和第二连接点8发生接触,防止短路现象发生。填充层9采用充填树脂材质制得,将保护管1的开口端进行密封,隔绝水汽,同时,此种充填树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使针式温度感应器快速感应外界温度变化。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