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滴定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3694发布日期:2018-12-18 20:54阅读: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滴定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学分析仪器,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滴定管。



背景技术:

自动滴定管是由刻度滴定管与注液管平行焊接在一起。其中,注液管中制有一圆球,起缓冲作用,在刻度量管上端有一只向上弯的液体出口,作调整零点用,其外层有一球与注液管相连,用以收集多余液体,并通过注液管流回贮液瓶内,刻度量管的下端焊有两根支管,向外伸出成三角形与斜孔三路活塞,滴液嘴相连,其上面一根支管是通过活塞、滴液嘴把滴定管的溶液滴出,下面一根支管用于滴定完毕后,把滴定管内的余液,通过活塞经此管流回至贮液瓶内,刻度量管与注液管在两根支管之间合拢成一玻璃管,深入贮液瓶的底部。在磨砂口的上部有一进气管,与双连球连接,在进气管的上部有一自动浮芯子活塞,在充气时自动活塞能自动关闭,充气过多时可利用自动浮芯子活塞放气。

如公告号为CN206270310U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酸碱式自动滴定管,包括贮液瓶及滴定管本体,所述滴定管本体通入所述贮液瓶内,所述滴定管本体设有滴定嘴,所述滴定嘴处设有活塞开关,其中,所述贮液瓶瓶口内设有橡皮塞,所述橡皮塞中部设有供所述滴定管本体穿过的通孔,所述滴定管本体通过所述橡皮塞与所述贮液瓶连接;另外,所述活塞开关为聚四氟乙烯活塞。

在实际使用当中,滴定管通过活塞来控制出液或不出液,现有的滴定管仅有出液与不出液两种状态,缺少对滴定管出液量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少对滴定管的出液量的控制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滴定管,具有对滴定管的出液量进行控制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滴定管,包括储液瓶、滴管本体、滴液管、与滴液管连接的滴液头,所述滴液管与滴液头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基体、开设在基体上的进液口、开设在基体上的出液口、开设在基体上的转动槽、与转动槽转动连接且设置在进液口与出液口之间的控制圈;所述控制圈上开设有口径大小不同的导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液瓶中的液体经过滴管本体后进入滴液管后从滴液头滴出。通过转动控制圈,使控制圈上不同的导液口与进液口对应,从而达到控制流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液口设置有三个,三个导液口呈丁字形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液口设置有三个,从而实现三种不同的流量控制。当控制圈上未开设有导液口的部分与进液口对应时,滴液管与滴液头之间为断开状态。所以四种状态均匀分布,便于使用者调整滴液头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槽侧壁设置有固定球,所述基体上设置有用于抵紧固定球的抵紧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抵紧圈抵紧固定球,从而使固定球抵紧控制圈,从而使控制圈固定,控制圈的稳定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紧圈与基体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抵紧圈,从而使抵紧圈与固定球抵紧,调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圈上开设有与导液口对应的固定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固定球嵌入固定槽内,从而使控制圈固定,加强控制圈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槽侧壁的周向开设有密封槽,所述控制圈上固定设置有与密封槽配合的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嵌入密封槽内,进而加强了控制圈转动槽之间的密封性,减小液体从控制圈与转动槽之间的间隙漏出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槽为阶梯型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阶梯型的密封槽和阶梯型的密封圈配合,加强控制圈与转动槽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槽设置在导液口与固定槽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槽设置在导液口与固定槽之间,减小液体与固定球和固定槽接触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转动控制圈,使控制圈上不同的导液口与进液口对应,从而达到控制流量的效果。

2、控制圈的稳定性强。

3、控制圈与转动槽之间的密封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自动滴定管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控制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控制圈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储液瓶;2、滴管本体;3、滴液管;4、滴液头;5、基体;6、进液口;7、出液口;8、转动槽;9、控制圈;10、导液口;11、固定槽;12、固定球;13、抵紧圈;14、密封槽;15、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自动滴定管,如图1所示:包括储液瓶1、滴管本体2、滴液管3、与滴液管3连接的滴液头4,滴液管3与滴液头4之间设置有控制组件。储液瓶1中的液体经过滴管本体2后进入滴液管3后从滴液头4滴出。通过控制组件对出液量进行控制。

如图2和3所示:控制组件包括基体5、开设在基体5上的进液口6、开设在基体5上的出液口7、开设在基体5上的转动槽8、与转动槽8转动连接的控制圈9。进液口6与滴液管3连接。出液口7与滴液头4连接。

控制圈9设置在进液口6与出液口7之间。控制圈9上开设有三个口径大小不同的导液口10。三个导液口10呈丁字形分布。通过转动控制圈9,使控制圈9上不同的导液口10与进液口6对应,从而达到控制流量的效果。当控制圈9上未开设有导液口10的部分与进液口6对应时,滴液管3与滴液头4之间为断开状态。

控制圈9周向开设有四个与导液口10对应的固定槽11。转动槽8侧壁设置有四个与四个固定槽11对应的固定球12,基体5上螺纹连接有抵紧圈13。抵紧圈13用于抵紧固定球12。通过转动抵紧圈13,使抵紧圈13抵紧固定球12,固定球12嵌入固定槽11内,从而使控制圈9固定。

转动槽8侧壁的周向开设有密封槽14,密封槽14为阶梯型槽。密封槽14设置在导液口10与固定槽11之间。控制圈9上固定设置有与密封槽14配合的密封圈15,密封圈15为阶梯型。通将密封圈15与密封槽14的配合,加强了控制圈9与转动槽8之间的密封性。

工作原理:通过转动抵紧圈13,使抵紧圈13与固定球12分离,转动控制圈9,通过调整控制圈9上不同的导液口10与进液口6对应,从而对进液口6进入出液口7的液体的流量进行控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