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7652发布日期:2019-02-15 20:20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新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

在基础学科研究中,物联网传感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传感器就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的装置与元件,可见传感器的众多和纷杂。传感器属于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成为人类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类传感器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是构成物联网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传感器在物联网新技术中占有非凡的意义,但在现实应用生活中,因为传感器本身的高端性能导致其需要进行严实有效保护,同时因为传感器本身需要进行长期的工作,所以自身容易产生较多的热量,但因为传感器的安装点需要良好的密封性,但却对传感器的散热性能造成影响,极易造成传感器内部元件的短路和损毁,另外因为传感器装置需要在公共区域进行投放安装,如果对传感器的外箱包装不具有较好的隐秘性,极易造成自然或人为破坏。如专利号CN201720643213.5中公开的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传感器安装设备的散热风扇需要人力转动,且仅通过凸钮与凹槽的卡合对外箱盖体进行封闭,不具有良好的保护性。所以在对传感器进行安装时需要对其做好防护措施,保证安装设备能够为其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包括外箱,所述外箱内侧面与下端对称固定焊接有六根弹簧,且六根弹簧远离外箱的一端上固定焊接有内箱,所述外箱上安装有盖体,所述盖体上端内安装有伺服电机,且伺服电机输出端上转动连接有一级锥齿轮,且一级锥齿轮下端啮合连接有二级锥齿轮,所述二级锥齿轮内转动套设有转轴,且转轴下端固定安装有风扇,所述盖体内下端固定连接有风网,且盖体下端边缘固定焊接吸附圈板,所述吸附圈板一侧内固定焊接有拉环,且拉环上安装有拉线,所述外箱下端对称固定焊接有弓形支架,且弓形支架一侧上安装有拉线收卷装置。

优选地,所述外箱一侧上端内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安装有横轴,所述盖体一侧固定焊接有连轴,且连轴远离盖体的一端上开设有通孔,且横轴转动套设于通孔内。

优选地,所述弓形支架下端开设有定位孔,且定位孔内安装有定位螺栓,所述拉线收卷装置包括以下结构:所述弓形支架远离定位螺栓的一侧上安装有转盘,且转盘上安装有收线杆,所述转盘上开设有圆孔,且孔槽内安装有螺栓,所述弓形支架上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与转盘上的圆孔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外箱侧面与下端分别开设有过线槽与通风口,所述拉环与收线杆之间的拉线贯穿于外箱与内箱之间,且拉线贯穿外箱底端并延伸至转盘上。

优选地,所述盖体分为上下两层,且上下两层对应开设有通风网孔,且风扇位于风网内,所述吸附圈板外壁与外箱上端内壁相抵,且盖体上靠近连轴的上端固定焊接有把手。

优选地,所述内箱采用金属滤网结构,且上端为开口形状,所述弓形支架下端采用半镂空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拉线与转盘收线组合装置对外箱盖体进行固定和密封保护,使用吸附圈板增加与外箱之间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自然破坏的抵御能力,且通过将拉线与转盘收线组合装置在外箱底端内置,提高盖体启闭开关隐秘性,提升传感器安装装置外箱的开启难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故意的破坏行为。

2、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伺服电机、风扇与通风口对传感器装置进行散热处理,避免传感器内部元件因长时间工作产生过多热量累积,降低元件发生短路与烧毁的事故危险程度,通过弹簧与夹层对传感器与内箱进行减震缓冲处理,从而减少外力冲击,提升对传感器装置的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物联网传感器进行上层包装保护,提升对自然破坏里的抵御力;同时通过加强安装装置的启闭保护性,提升开启难度提高防盗性,降低人为破坏的概率;通过对传感器进行散热与减震处理,提升传感器自身性能,有利于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的盖体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的转盘收线装置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中:1 外箱、2 弹簧、3 内箱、4 连轴、5 盖体、6 伺服电机、7 一级锥齿轮、8 二级锥齿轮、9 风扇、10 风网、11 吸附圈板、12 拉环、13 弓形支架、14 转盘、15 收线杆、16 圆孔、17 过线槽、18 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物联网传感器安装设备,包括外箱1,外箱1内侧面与下端对称固定焊接有六根弹簧2,且六根弹簧2远离外箱1的一端上固定焊接有内箱3,六根弹簧2实现外箱1与内箱3连接,且对内箱3行减震缓冲作用,外箱1上安装有盖体5,盖体5上端内安装有伺服电机6,且伺服电机6输出端上转动连接有一级锥齿轮7,且一级锥齿轮7下端啮合连接有二级锥齿轮8,伺服电机6可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转速调整,从而便于在不同时期进行散热处理,二级锥齿轮8内转动套设有转轴,且转轴下端固定安装有风扇9,且要求转轴长度值不小于10cm,避免风扇9与盖体5内壁距离过近,从而影响风力,盖体5内下端固定连接有风网10,风网10对风扇具有保护作用,且盖体5下端边缘固定焊接吸附圈板11,吸附圈板11加大与外箱1内壁之间的吸力,避免盖体5被轻易开启,有利于实现盖体5稳定,吸附圈板11一侧内固定焊接有拉环12,且拉环12上安装有拉线,拉线对盖体5既有限位作用,也具有防盗作用,拉线内置,使盖体5启闭开关不易被发现,有利于提高防盗性能,外箱1下端对称固定焊接有弓形支架13,且弓形支架13一侧上安装有拉线收卷装置,拉线收卷装置实现拉线在外箱1内的松紧,从而控制盖体5的开关。

外箱1一侧上端内开设有凹槽,且凹槽内安装有横轴,盖体5一侧固定焊接有连轴4,且连轴4远离盖体5的一端上开设有通孔,且横轴转动套摄于通孔内,盖体5可以外箱1上的横轴为支点进行张合,弓形支架13下端开设有定位孔,且定位孔内安装有定位螺栓,定位螺栓在定位孔内固定实现安装装置的整体固定,拉线收卷装置包括以下结构:弓形支架13远离定位螺栓的一侧上安装有转盘14,且转盘14上安装有收线杆15,转盘14上开设有圆孔16,且圆孔16内安装有螺栓,弓形支架13上开设有凹槽,且凹槽与转盘14上的圆孔16相对应,拉线在转盘14上收卷完成,可通过螺栓将转盘14固定,防止拉线再次被释放。

外箱1侧面与下端分别开设有过线槽17与通风口18,拉环12与收线杆15之间的拉线贯穿于外箱1与内箱3之间,外箱1底端开设孔槽,拉线贯穿外箱1底端并延伸至转盘14上,盖体5分为上下两层,且上下两层对应开设有通风网孔,转轴贯穿上下两层连接二级锥齿8与风扇9,且风扇9位于风网10内,苏吸附圈板12外壁与外箱1上端内壁相抵,且盖体5上靠近连轴4的上端固定焊接有把手,内箱3采用金属滤网结构,且上端为开口形状,,有利于传感器热量散发,弓形支架13下端采用半镂空结构,弓形支架13下端高度值不低于15cm,有利于手部通过从而对转盘14实现调节。

本实用新型,将安装设备移动至平稳地面,将定位螺栓在弓形支架13下端开设的定位孔中实现固定,从而使传感器安装装置基本固定,再通过转动转盘14,使拉线延长,通过人力拉动盖体5上的把手使盖体5以外箱1一侧上的横轴为支点进行转动,此时拉线受外力作用逐渐防线延长,通过人力将传感器设备平稳放入内箱3内,此时次弹簧2对内箱3具有缓冲作用,再通过过线槽17实现外接电线与传感器的连接,在使用人力关闭盖体5,使盖体5下端的吸附圈板11与外箱1上端内壁相抵,并通过手动反方向转动转盘14,使拉线通过收线杆15进行收卷,直至拉线在外箱1内拉紧,再通过螺栓通过转盘上的圆孔16在弓形支架13上开设的凹槽内实现转盘14固定,再通过开启伺服电机6,使伺服电机6带动一级锥齿轮7与二级锥齿轮8带动风扇9转动,使外箱1与内箱3内传感器产生的热量通过通风口18进行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