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1269发布日期:2018-12-07 21:58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工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故障指示器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是指安装于电力线路上,用于在线检测、指示电路和单相接地故障的智能装置,帮助人们查找到故障点。可应用于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环网柜、开闭所和配电房开关柜等电力设备。故障指示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当线路发生故障时,会通过故障电流,当故障电流到达指示器所安装的杆塔后,故障指示器通过内部电磁线圈感应故障电流,产生机械传动翻转指示牌,从而实现对故障段落的指示。缩小故障发生范围,为故障位置的准确判断提供可靠依据,便于故障点的查找,提高故障点查找速度。但是目前的故障指示器在安装过程中较为复杂,费时费力,长期在裸露在室外会受到雨水的腐蚀及阳光的暴晒,降低了故障指示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设置了保护罩防止了故障指示器被损害,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结构简单耐用,安装方便,降低了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故障指示器,所述壳体与所述故障指示器的外表面套设有保护套;

所述壳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压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压架;

所述第一压架缠绕在所述故障指示器的第一限位挡板上,所述第二压架缠绕在所述故障指示器的第二限位挡板上,所述第二限位挡板和所述第一限位挡板上均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压架和所述第一压架滑动的滑槽;

所述故障指示器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压架与所述第二压架均压在所述限位块的中心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架与所述第二压架均设置为V字形结构,且所述第二压架的活动端压在所述第一压架的活动端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架的缠绕部分和所述第二压架的缠绕部分均设置为弹簧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限位挡板、所述第二支撑架和所述第二限位挡板均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优选地,所述限位块的上表面为V字形结构,且所述限位块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凸起。

优选地,所述限位块的长度与所述第一限位挡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挡板之间的距离相同。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设置了保护罩防止了故障指示器被损害,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结构简单耐用,安装方便,降低了成本。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故障指示器2,壳体1与故障指示器2的外表面套设有保护套3,防止了故障指示器被损害,延长了使用寿命,而且美观;壳体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架4和第二支撑架5,第一支撑架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压架6,第二支撑架5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压架7;第一压架6缠绕在故障指示器2的第一限位挡板8上,第二压架7缠绕在故障指示器2的第二限位挡板9上,第二限位挡板9和第一限位挡板8上均设置有供第二压架7和第一压架6滑动的滑槽10;故障指示器2的顶端设置有限位块11,第一压架6与第二压架7均压在限位块11的中心处,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第二压架抬起,再将第一压架抬起,将其挂在架空的线路上,然后将第一压架落下压在线路上,再将第二压降落下压在第一压架的活动端上,结构简单耐用,安装方便,第一压架活动端与第二压架的活动端为向内压住,这样可以使安装在线路上更加稳固,不会滑动,较现有的半圆形压架更加牢固耐用。

第一压架6与第二压架7均设置为V字形结构,且第二压架7的活动端压在第一压架6的活动端上。

第一压架6的缠绕部分和第二压架7的缠绕部分均设置为弹簧式结构,便于第一压架和第二压架抬起与落下,使用更加灵活。

第一支撑架4、第一限位挡板8、第二支撑架5和第二限位挡板9均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限位块11的上表面为V字形结构,且限位块11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个凸起12,使得限位更加准确。

限位块11的长度与第一限位挡板8和第二限位挡板9之间的距离相同。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故障指示器安装装置,设置了保护罩防止了故障指示器被损害,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结构简单耐用,安装方便,降低了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