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6444发布日期:2019-01-13 17:47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取样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



背景技术:

化工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生产原材料药品品质与质量,需对其物料进行抽样检验,为保证检验结果精确可靠,对待测原料药品的多个指定位置进行取样检测,如桶装物料的物料的表面、中部和底部,而对药品的中部和底部取样时,由于没有专门的取样工具,人工进行操作,致使取样过程繁琐,容易对原料造成污染,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该取样器结构简单,能够对物料的各个深度位置进行熔化取样,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精确可靠,同时也可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取样过程中物料的污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所述取样器包括外管和两端开口的内管,所述内管配合于外管内,且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腔内设置加热丝,所述第一加热丝连接加热控制装置;所述外管前端和内管前端形成锥形结构采样口,所述采样口与内管相连通;所述内管通过气路连接负压发生装置,内管后端开口处通过物料管路连接放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后端开口处与放料口之间的物料管路上设置物料容纳腔。

更进一步地,所述物料容纳腔内设置保温腔,所述保温腔内设置第二加热丝,所述第二加热丝连接加热控制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放料口安装排液阀。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内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加热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结构简单,能够对物料的各个深度位置进行取样,并且将固体样品熔化从而直接进入下一步检测设备进行质量检测,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精确可靠,同时也可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取样过程中物料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管,2、内管,3、密封腔,4、第一加热丝,5、负压发生装置,6、物料容纳腔,7、放料口,8、保温腔,9、排液阀,10、加热控制装置,11、第二加热丝,12、锥形结构采样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所述取样器包括外管1和两端开口的内管2,所述内管2配合于外管1内,且内管2和外管1之间形成密封腔3,所述密封腔3内设置第一加热丝4,所述第一加热丝4连接加热控制装置10;所述外管1前端和内管2前端形成锥形结构采样口12,所述锥形结构采样口12与内管2相连通;所述内管2通过气路连接负压发生装置5,内管2后端开口处通过物料管路连接放料口7。

本实施例中的负压发生装置5为一真空发生器。

本实施例中的取样器,可以在内管2后端开口处与放料口7之间的物料管路上设置物料容纳腔6,物料容纳腔6内设置保温腔8,所述保温腔8内设置第二加热丝11,第二加热丝11连接加热控制装置10。本实施例中的加热控制装置10为PID智能控制器,PID智能控制器连接第一加热丝和第二加热丝,分别控制内管2中对固体物料的加热熔化和物料容纳腔6中已熔化物料的保温。为了方便检测取样,在放料口7处安装一排液阀9,用于根据检测时间点随时取样。

为了进一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针对熔点不同的有机物,需要设定合适的加热强度并监测到实际的加热温度,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内管内可设置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加热控制装置10,从而有利于检测人员随时监测某种具体的固体物料实际加热温度,避免加热强度过大使一些不稳定物料性质被破坏,或者因加热强度过小造成的取样效率低。

工作原理:

打开如图1所示的用于固体物料深度采样的取样器的加热控制装置10,分别设置第一加热丝4和第二加热丝11的加热温度均为待取固体物料的熔点,待取样器中第一加热丝4和第二加热丝11的加热温度达到待取物料的熔点时,将取样器的采样口12在垂直方向逐渐插入固体物料并开启真空发生器,使真空发生器将已熔化的物料抽入内管2和物料容纳腔6,并且使熔化的物料在物料容纳腔6内保温,从而从放料口7排出用于质量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取样器结构简单,能够对物料的各个深度位置进行取样,并且将固体样品熔化从而直接进入下一步检测设备进行质量检测,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精确可靠,同时也可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取样过程中物料的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