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流式气体泄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4522发布日期:2019-01-25 16:4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倒流式气体泄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取暖炉,具体是一种倒流式气体泄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取暖炉中的电磁阀一般为多路档位阀,该电磁阀的气路一般连接两个以上喷射咀(其中一个喷射咀是引火用,其余一个以上喷射咀是供气给燃烧器)。传统的泄漏检测方法是:一、先外接电源在点火位置并开启主气路的电磁阀;二、把电磁阀上的旋钮调到各分气路都处于通路状态;三、使用堵塞夹具把分气路末端的喷射咀一一堵上;四、利用外购的泄漏检测仪进行检测;五、把堵塞夹具取下,断开电磁阀电源后进行检测电磁阀的密封性,以完成泄漏检测工作。此泄漏检测工作整个流程工序复杂,整个检测过程耗时相当高,影响生产效率,为了此检测岗位的检测速度吻合生产速度,复试增加检测人员及仪器,加大生产线上的工作岗位密度,增加产品的生产费用以及设备费用;另外,泄漏检测的第三环节中使用堵塞夹具堵塞喷射咀时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放置堵塞夹具的位置空间有限,不易操作、耗时相当高;泄漏检测的第四环节中如发现不合格的产品,需要涂抹泡泡液在所有气路的连接端,等泄漏出的气体吹泡泡,才可进行判定,但是可视点不是360°,所有链接端的背面是看不到的,当看不到漏气点时往往误判为没有漏气点;且泄漏量比较小时,气泡的变大过程所需时间比较多,还有可能是背面涂抹泡泡没涂抹到位,目测不出来的情况下,又得从新全面涂抹,再次进行目测,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检测操作十分麻烦。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简单,结构合理,检测效率高,操作方便,检测精准,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倒流式气体泄漏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倒流式气体泄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完成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的第一工装机构和用于完成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的第二工装机构;所述第一工装机构包括用于支撑/固定输气机构的第一底座组件和用于控制堵塞输气机构中的侧引火咀的第一堵塞组件,第一堵塞组件包括第一堵塞气缸和第一气动开关,第一气动开关连接第一堵塞气缸并控制第一堵塞气缸工作,进行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一堵塞气缸控制堵塞相应的侧引火咀;所述第二工装机构包括用于支撑/固定输气机构的第二底座组件、及用于控制堵塞输气机构中的中心引火咀和点火喷咀的第二堵塞组件,第二堵塞组件包括第二堵塞气缸和第二气动开关,第二气动开关连接第二堵塞气缸并控制第二堵塞气缸工作,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二堵塞气缸控制堵塞中心引火咀和点火喷咀。

所述第一堵塞气缸的缸体和第一气动开关分别固定于第一底座组件上,第一堵塞气缸的杆体连接有第一堵塞杆;进行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一堵塞气缸驱动相应的第一堵塞杆活动,并最终堵塞相应的侧引火咀。

所述第一底座组件包括第一工装底板、阀体托板、第一缸体托板和第一卡板;所述阀体托板、第一缸体托板和第一卡板分别相对固定于第一工装底板上,第一堵塞气缸通过第一缸体托板固定于第一工装底板上,第一卡板与第一堵塞气缸对应设置;进行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时,输气机构中的电磁阀支承于阀体托板上,侧引火咀定位在第一卡板上、且与第一堵塞杆对应。

所述第一底座组件还包括管体垫板,管体垫板固定于第一工装底板上;进行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电磁阀连接侧引火咀和/或中心引火咀的输气管支承于管体垫板上。

所述第二堵塞气缸的缸体和第二气动开关分别固定于第二底座组件上,第二堵塞气缸的杆体传动连接有第二堵塞杆和第三堵塞杆;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二堵塞气缸驱动第二堵塞杆和第三堵塞杆同时活动,其中,第二堵塞杆最终堵塞中心引火咀,第三堵塞杆最终堵塞点火喷咀。

所述第二底座组件包括第二工装底板、第二卡板、承托板、第二缸体托板和活动板;所述第二卡板、承托板和第二缸体托板分别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上,活动板相对第二工装底板活动设置,第二堵塞气缸通过第二缸体托板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上;所述第二堵塞气缸的杆体连接活动板,第二堵塞杆和第三堵塞杆分别设置于活动板上;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中心引火咀定位在第二卡板上、且与第二堵塞杆对应,点火喷咀定位在承托板上、且与第三堵塞杆对应,第二堵塞气缸通过活动板同时驱动第二堵塞杆和第三堵塞杆活动,使第二堵塞杆最终堵塞中心引火咀,第三堵塞杆最终堵塞点火喷咀。

所述第二底座组件还包括一块以上管体托板,管体托板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上;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电磁阀连接侧引火咀和/或中心引火咀的输气管支承于一块以上管体托板上。

所述第二底座组件还包括导向板,导向板相对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上,活动板上设置有导向柱,导向柱配合式贯穿导向板,第二堵塞杆和/或第三堵塞杆间隔式贯穿导向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设置第一工装机构和第二工装机构分别完成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以对输气机构达到有效、准确、快捷的泄漏检测,且操作简单,取代了传统的全人手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简化了检测步骤。具体是,对输气机构的泄漏检测主要分为两道泄漏检测工序: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主要对侧气管及其相关的接口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气缸对侧引火咀进行堵塞,达到泄漏检测目的;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主要对主气管及其相关接口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利用相应的气缸对中心引火咀进行堵塞,达到泄漏检测目的;检测过程中,对输气机构的固定由相应的底座组件实现,对相关管体的堵塞由相应的堵塞组件实现,其操作方便,堵塞效果好,进而提高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工装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工装机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工装机构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气机构与第一工装机构组合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气机构与第一工装机构组合时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气机构与第一工装机构组合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工装机构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工装机构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工装机构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气机构与第二工装机构组合时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气机构与第二工装机构组合时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气机构与第二工装机构组合时的局部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输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3,本实施例的输气机构为取暖炉中的输气系统,其包括电磁阀a、中心引火咀b、点火喷咀c和侧引火咀d,中心引火咀b分支连接点火喷咀c,中心引火咀b用于连接中心燃烧器,侧引火咀d设置两个、且分别位于中心引火咀b两侧,侧引火咀d用于连接中心燃烧器两侧的辅助燃烧器,中心引火咀b通过主气管e连接电磁阀a上的主接头a2,侧引火咀d通过侧气管f连接电磁阀a上的侧接头a3;为了确保使用安全,设计了一种倒流式气体泄漏检测装置对该输气机构进行泄漏检测,其涉及的泄漏检测方法包括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

参见图1-图12,本倒流式气体泄漏检测装置,包括用于完成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的第一工装机构和用于完成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的第二工装机构;第一工装机构包括用于支撑/固定输气机构的第一底座组件和用于控制堵塞输气机构中的侧引火咀d的第一堵塞组件,第一堵塞组件包括第一堵塞气缸8和第一气动开关10,第一气动开关10通过第一高压气管9连接第一堵塞气缸8并控制第一堵塞气缸8工作,进行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一堵塞气缸8控制堵塞相应的侧引火咀d;第二工装机构包括用于支撑/固定输气机构的第二底座组件、及用于控制堵塞输气机构中的中心引火咀b和点火喷咀c的第二堵塞组件,第二堵塞组件包括第二堵塞气缸34和第二气动开关32,第二气动开关32通过第二高压气管33连接第二堵塞气缸34并控制第二堵塞气缸34工作,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二堵塞气缸34控制堵塞中心引火咀b和点火喷咀c。本结构通过设置第一工装机构和第二工装机构分别完成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以对输气机构达到有效、准确、快捷的泄漏检测,且操作简单,取代了传统的全人手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简化了检测步骤。

参见图1-图6,第一堵塞气缸8的缸体和第一气动开关10分别固定于第一底座组件上,第一堵塞气缸8的杆体连接有第一堵塞杆11;进行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一堵塞气缸8驱动相应的第一堵塞杆11移动,并最终堵塞相应的侧引火咀d;为保证堵塞的气密性,第一堵塞杆11的端部设置有硅胶塞7,第一堵塞杆11通过该硅胶塞7能有效密封堵塞相应的侧引火咀d。

进一步地,第一底座组件包括第一工装底板1、阀体托板2、管体垫板3、第一缸体托板4、配高垫板5和第一卡板6;阀体托板2、管体垫板3、第一缸体托板4、配高垫板5和第一卡板6分别固定于第一工装底板1上,第一堵塞气缸8通过第一缸体托板4固定于第一工装底板1上,第一卡板6与第一堵塞气缸8对应设置,第一卡板6上设有形状与侧引火咀d匹配的定位槽;进行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时,输气机构中的电磁阀a定位支承于阀体托板2上,侧引火咀d定位在第一卡板6上、且与第一堵塞杆11对应,电磁阀a连接侧引火咀d和中心引火咀b的输气管(主气管e和侧气管f)分别支承于管体垫板3上,第一卡板6通过配高垫板5固定于第一工装地板1上。

参见图7-图12,第二堵塞气缸34的缸体和第二气动开关32分别固定于第二底座组件上,第二堵塞气缸34的杆体传动连接有第二堵塞杆29和第三堵塞杆30;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第二堵塞气缸34驱动第二堵塞杆29和第三堵塞杆30同时移动,其中,第二堵塞杆29最终堵塞中心引火咀b,第三堵塞杆30最终堵塞点火喷咀c;为保证堵塞的气密性,第二堵塞杆29的端部设置有硅胶塞7,第二堵塞杆29通过该硅胶塞7能有效密封堵塞相应的中心引火咀b。

进一步地,第二底座组件包括第二工装底板21、第二卡板24、承托板25、第二缸体托板26和活动板27;第二卡板24、承托板25和第二缸体托板26分别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21上,活动板27相对第二工装底板21活动设置,第二堵塞气缸34通过第二缸体托板26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21上;第二堵塞气缸34的杆体固定连接活动板27,第二堵塞杆29和第三堵塞杆30分别固定设置于活动板27上,第二卡板24上设有形状与中心引火咀d匹配的定位槽;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中心引火咀b定位在第二卡板24上、且与第二堵塞杆29对应,点火喷咀c定位在承托板25上、且与第三堵塞杆30对应,第二堵塞气缸34通过活动板27同时驱动第二堵塞杆29和第三堵塞杆30移动,使第二堵塞杆29最终堵塞中心引火咀b,第三堵塞杆30最终堵塞点火喷咀c。

进一步地,第二底座组件还包括两块管体托板,分别是第一管体托板22和第二管体托板23,两管体托板分别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21上;进行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时,电磁阀a连接侧引火咀d和中心引火咀b的输气管(主气管e和侧气管f)分别支承于两管体托板上。

进一步地,第二底座组件还包括导向板28,导向板28固定于第二工装底板21上,活动板27上固定设置有导向柱31,导向柱31配合式贯穿导向板28,第二堵塞杆29和第三堵塞杆30分别间隔式贯穿导向板28,导向柱31与导向板28的配合可有效引导第二堵塞杆29和第三堵塞杆30移动,进而提高堵塞效果。

泄漏检测原理:

第一道泄漏检测工序,在输气机构未连接中心引火咀b和点火喷咀c时开始检测,将输气机构设置于第一底座组件上,把电磁阀a上的档位调到最大,让阀芯连通所有输气管(主气管e和侧气管f),第一气动开关10连接高压气源,使第一堵塞气缸8工作并将相应的侧引火咀d堵塞,再把连接检漏仪的气源接到主气管e上以进行全面的泄漏检测,进而有效检测主气管e和侧气管f、及电磁阀a上各接口是否泄漏;这种泄漏检测方法不需要用到夹具进行堵塞,检测员只需要带上橡胶手套用手指挤压喷咀就可以了,操作起来就相当方便、快捷,也方便判断出泄漏点,维修或更换问题点时就方便、简单;

第二道泄漏检测工序,输气机构各零件连接完成后对没有检测过的气路进行测试,将输气机构设置于第二底座组件上,把电磁阀a上的档位调到点火位置,此时阀芯只与主气管e连通,第二气动开关32连接高压气源,使第二堵塞气缸34工作,并通过第二堵塞杆29和第三堵塞杆30分别堵塞中心引火咀b和点火喷咀c,最后利用检漏仪进行检测;检测员操作方便灵活,测试效率远超传统的泄漏检测方法。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