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3138发布日期:2019-04-20 02:55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插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测试仪。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座测试仪通常需要内置电池,电池用尽后需要更换电池,否则没办法继续使用,影响测试操作,使用不方便,并且更换电池比较麻烦。另外,现有插座测试仪一般只能够通过指示灯来指示待测电源插座的接线是否正确,测量功能比较单一,且测量人员没办法了解测量电压的大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座测试仪,旨在提高插座测试仪使用的方便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插座测试仪,所述插座测试仪包括壳体、设于壳体背面的插脚、设于壳体正面的显示屏及设于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测量电路;所述插脚用于插入待测电源插座的插孔;所述测量电路与所述插脚连接,用于自与所述插脚连接的待测电源插座取电为所述插座测试仪提供供电电压,以及用于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压;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测量电路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测量电路所测量出的电压。

优选地,所述测量电路包括自动识别火线电路和电压测量电路;

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插脚连接,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测量电路连接,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用于自动识别所述插脚所连接的火线位置,并自所述火线取电向所述电压测量电路输出供电电压;

所述电压测量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插脚连接,所述电压测量电路的输出端与显示屏连接,所述电压测量电路用于根据插脚的输入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压,并控制所述显示屏对测量出的电压进行显示。

优选地,所述电压测量电路还用于根据插脚的输入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流频率,并控制所述显示屏对测量出的电流频率进行显示。

优选地,所述插脚包括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和地线插脚,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包括火线输入端、零线输入端、地线输入端、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电阻R23、电阻R24、三极管Q5、稳压二极管Z5、电阻R30、电容C1、电容C2、稳压二极管Z9及供电电压输出端;

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的火线输入端、零线输入端和地线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和地线插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所述火线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负极均与所述零线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和二极管D10的负极均与所述地线输入端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与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3和电阻R24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3和电阻R24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与所述供电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30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及电容C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9的正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9的负极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压测量电路包括火线输入端、地线输入端、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27、电阻R28及单片机;

所述电压测量电路的火线输入端和地线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火线插脚和地线插脚连接;所述电阻R25和电阻R26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火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25和电阻R26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第一输入端及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并与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28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地线输入端连接,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28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的第二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单片机电压输入端与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的供电电压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测量电路还包括接线测试电路,所述接线测试电路与所述插脚连接,用于通过指示灯对待测电源插座的接线情况进行指示。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正面设有与指示灯的点亮情况相对应接线情况指示标识。

优选地,所述接线测试电路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稳压二极管Z1、电阻R3、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Z2、电阻R4、三极管Q2、电阻R5、电阻R6、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2、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电阻R7、电阻R8、三极管Q3、稳压二极管Z3及电阻R9;

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所述火线插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的负极与所述零线输入端连接;

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及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及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2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2的正极与所述地线插脚连接;

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地线插脚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7和电阻R8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7和电阻R8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及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3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3的正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的负极及零线插脚连接,并经过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测量电路还包括RCD测量电路,所述RCD测量电路与所述火线插脚和地线插脚连接,所述RCD测量电路包括按压开头及RCD测量发光二极管指示灯,所述壳体上设有用于按压所述按压开头的按键。

优选地,所述RCD测量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4、电阻R10、电阻R11、三极管Q4、稳压二极管Z4、电阻R12、电阻13、电阻14、电阻15及电阻R16;

所述按压开头连接在所述火线插脚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0和电阻R11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0和电阻R11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及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4的正极与RCD测量发光二极管指示灯的正极连接,并通过电阻R12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RCD测量发光二极管指示灯负极与所述地线插脚连接;所述电阻13、电阻14、电阻15和电阻R16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13、电阻14、电阻15和电阻R16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地线插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插座测试仪,通过测量电路自与所述插脚连接的待测电源插座取电为所述插座测试仪提供供电电压,以及用于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压,不需要在插座测试仪内单独设置电池,使用极其方便,通过采用显示屏来对测量出的电压进行显示,能够对测量电压的大小进行直观显示,并且能够方便地显示是测量电压是火零线之间的电压、火地线之间的电压还是零地线之间的电压,能够极时了解被测电压的大小,使得测量直观且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插座测试仪的一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插座测试仪由另一角度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插座测试仪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插座测试仪的自动识别火线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插座测试仪的电压测量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插座测试仪的接线测试电路和RCD测量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插座测试仪的接线情况说明标识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出一种插座测试仪,插座测试仪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背面的插脚、设于壳体1正面的显示屏2及设于壳体1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测量电路3;所述插脚用于插入待测电源插座的插孔;所述测量电路3与所述插脚连接,用于自与所述插脚连接的待测电源插座取电为所述插座测试仪提供供电电压,以及用于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压;所述显示屏2与所述测量电路3连接,用于显示所述测量电路3所测量出的电压。显示屏2可以采用LCD显示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电路3包括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和电压测量电路32;

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输入端与所述插脚连接,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连接,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用于自动识别所述插脚所连接的火线位置,并自所述火线取电向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输出供电电压;

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的输入端与所述插脚连接,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的输出端与显示屏2连接,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用于根据插脚的输入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压,并控制所述显示屏2对测量出的电压进行显示。

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还用于根据插脚的输入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流频率,并控制所述显示屏2对测量出的电流频率进行显示。

所述插脚包括火线插脚L、零线插脚N和地线插脚E。参见图4,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包括火线输入端LIN、零线输入端NIN、地线输入端EIN、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9、二极管D10、电阻R23、电阻R24、三极管Q5、稳压二极管Z5、电阻R30、电容C1、电容C2、稳压二极管Z9及供电电压输出端VDD。

火线输入端LIN、零线输入端NIN、地线输入端EIN共同组成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输入端。三极管Q5为NPN型三极管,电容C1为电解电容器,电容C2为无极性电容器。供电电压输出端VDD即为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输出端。

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火线输入端LIN、零线输入端NIN和地线输入端EIN分别与所述火线插脚L、零线插脚N和地线插脚E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和二极管D6的负极均与所述火线输入端LIN连接,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与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和二极管D8的负极均与所述零线输入端NIN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7的负极与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正极和二极管D10的负极均与所述地线输入端EIN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9的负极与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3和电阻R24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5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23和电阻R24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与所述供电电压输出端VDD连接;所述电阻R30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30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及电容C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所述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9的正极接地,所述稳压二极管Z9的负极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5的正极连接。

参见图5,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包括火线输入端LIN、地线输入端EIN、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27、电阻R28及单片机U1。

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的火线输入端LIN与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火线输入端LIN可以为相同的接入点,故采用相同的标号进行标示。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的地线输入端EIN与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地线输入端EIN可以为相同的接入点,故采用相同的标号进行标示。

所述电压测量电路32的火线输入端LIN和地线输入端EIN分别与所述火线插脚L和地线插脚E连接;所述电阻R25和电阻R26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火线输入端LIN连接,所述电阻R25和电阻R26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U1的第一输入端及电阻R17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并与电阻R18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28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地线输入端EIN连接,所述电阻R27和电阻R28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单片机U1的第二输入端及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单片机U1电压输入端与所述自动识别火线电路31的供电电压输出端VDD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单片机U1的型号为SFM77P34-402。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选用能够实现电压测量的其它型号的单片机。

显示屏2设有发光二极管背光灯BL,发光二极管背光灯BL的负极接地,发光二极管背光灯BL的正极通过电阻R20与供电电压输出端VDD及单片机U1的引脚Vdd连接。

单片机U1的引脚Vdd与电容C5的一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并同时与一电容C4的一端连接;单片机U1的引脚VLCD与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

单片机U1的引脚VDDA与一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U1的引脚ACM与一电容C7的一端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并同时与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

单片机U1的引脚RST/VPP与一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电阻R19的另一端与供电电压输出端VDD连接;单片机U1的引脚RST/VPP还与一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单片机U1的引脚GND和AGND均接地。LCD显示屏2与单片机U1的引脚COM0、COM1、COM2、COM3、SEG2、SEG3、SEG4、SEG5、SEG6、SEG7、SEG8、SEG9连接。

所述测量电路3还包括接线测试电路33,所述接线测试电路33与所述插脚连接,用于通过插脚对待测电源插座的接线情况进行测试,并通过指示灯对接线测试结果进行指示。

参照图6,所述接线测试电路33包括二极管D1、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稳压二极管Z1、电阻R3、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Z2、电阻R4、三极管Q2、电阻R5、电阻R6、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2、二极管D3、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电阻R7、电阻R8、三极管Q3、稳压二极管Z3及电阻R9。三极管Q1、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均为NPN型三极管。

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均与所述火线插脚L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和二极管D2的负极的连接点与所述火线插脚L之间设置有保险丝F1进行保护,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的负极与所述零线输入端NIN连接;

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及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5和电阻R6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及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2的负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2的正极与所述地线插脚E连接;

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地线插脚E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的正极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7和电阻R8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7和电阻R8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及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3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3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3的正极与所述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1的负极及零线插脚N连接,并经过电阻R9与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

参见图7,所述壳体1的正面设有与指示灯指示的测试结果相对应的接线情况说明标识6。如图7所示,接线情况说明标识6包括正确、缺零线、缺火线、火地线错位、火零线错位、相地错并缺地和缺地线共七种情况所对应的接线情况说明标识,其中,黑色圆圈表示对应的指示灯亮,空心的圆圈表示对应的指示灯不亮。所述接线情况说明标识6可以是直接印刷在壳体1上的印刷层,也可以是贴在壳体1上的标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测量电路3还包括RCD(Residual Current Devices,漏电保护装置)测量电路34,所述RCD测量电路34与所述火线插脚L和地线插脚E连接,所述RCD测量电路34包括按压开头SW1及RCD测量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4,所述壳体1上设有用于按压所述按压开头SW1的按键5。通过RCD测量电路34可能对与待测电源插座相连的漏电保护装置例如漏电开关或漏电保护断路器进行漏电保护测试。

参照图6,所述RCD测量电路34还包括二极管D4、电阻R10、电阻R11、三极管Q4、稳压二极管Z4、电阻R12、电阻13、电阻14、电阻15及电阻R16。三极管Q4为NPN型三极管。

所述按压开头SW1连接在所述火线插脚L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0和电阻R11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及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0和电阻R11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4的基极及稳压二极管Z4的负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Z4的正极与RCD测量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4的正极连接,并通过电阻R12与所述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RCD测量发光二极管指示灯LED4负极与所述地线插脚E连接;所述电阻13、电阻14、电阻15和电阻R16相串联后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电阻13、电阻14、电阻15和电阻R16相串联后的另一端与地线插脚E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测试仪,通过测量电路3自与所述插脚连接的待测电源插座取电为所述插座测试仪提供供电电压,以及用于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压,不需要在插座测试仪内单独设置电池,使用极其方便,通过采用显示屏2来对测量出的电压进行显示,能够对测量电压的大小进行直观显示,并且能够方便地显示是测量电压是火零线之间的电压、火地线之间的电压还是零地线之间的电压,能够极时了解被测电压的大小,使得测量方便和直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插座测试仪不仅能够通过接线测试电路33来对待测电源插座的接线情况进行测试,并通过指示灯对接线测试结果进行指示;还能够通过电压测量电路32来根据插脚的输入测量待测电源插座的电压,并控制所述显示屏2对测量出的电压进行显示,以及RCD测量电路34进行RCD测试,测试功能多样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