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5441发布日期:2019-06-12 00:2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CT极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因互感器极性错误而导致测量和计量错误以及继电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新建或改接的高压输变电线路送电前要对其电流互感器(CT)进行极性测试,以保证电力安全正常运行。传统的极性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流感应法”;2、“交流法”。目前现场应用最为广泛的还是直流感应法,大致的做法就是作业现场工作人员将组装的蓄电池组正负极用长长的试验线通过绝缘工具或爬梯搭接在CT一次侧的两侧,然后通过控制正负极的通断以观察接在CT二次绕组处的指针式万用表指针偏转方向来确定所接极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然而“直流感应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测试过程人员使用较多且存在配合问题:一般测试人员需分成两组,一组人员在CT一次侧施加电流,另一组在CT一次侧施加电流的同时观察CT二次侧指针式万用表的偏转方向;在CT一次侧搭接连接线时,因需要登高或绝缘杆误触碰到其他带电间隔,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CT极性测试仪投入人员较多、测试耗时、需要登高或误碰其他带电间隔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包括绝缘测试杆、第一蓄电池模块和测量模块;

所述绝缘测试杆包括测试横杆和测试竖杆,所述测试横杆为伸缩杆并固定在所述测试竖杆的顶端,所述测试横杆的两端设有第一挂钩,所述第一蓄电池模块的正负极分别电连接有连接线,两条所述连接线上均设有第二挂钩和第三挂钩,两个所述第二挂钩能够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挂钩搭接,在所述绝缘测试杆的支撑下,两个所述第二挂钩能够分别搭接在CT一次侧的两侧;

所述测量模块包括指针式万用表和与指针式万用表正负极电连接的测量插针,两条所述测量插针能够分别搭接在CT二次侧的L线和N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电路开闭的无线控制模块,所述无线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蓄电池模块串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模块还包括控制所述无线控制模块开闭的开启按钮和断开按钮。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模块还包括第二蓄电池模块,所述第二蓄电池模块与所述指针式万用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模块还包括两条螺旋导线,两个所述测量插针分别通过两条所述螺旋导线与所述指针式万用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横杆在伸展状态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CT一次侧的两侧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竖杆为伸缩杆,所述测试竖杆的最大伸展尺寸为4m-10m,最小收缩尺寸小于等于1m。

进一步的,所述测试竖杆和所述测试横杆均为伸缩套管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挂钩和所述第三挂钩在所述连接线上交错设置,在所述连接线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挂钩设置在所述第二挂钩远离所述第一蓄电池模块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挂钩固定在所述连接线的末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包括绝缘测试杆、第一蓄电池模块和测量模块,其中,绝缘测试杆包括测试横杆和测试竖杆,测试横杆的两端设有第一挂钩,第一蓄电池模块的正负极延伸出的连接线上的第二挂钩能够搭接在第一挂钩上,使第一蓄电池模块悬挂在绝缘测试杆上;此时,根据测试横杆的可伸缩性,可以使测试横杆的长度对应不同型号的CT一次侧的两侧之间的距离,再通过操控测试竖杆,使两个连接线上的第三挂钩分别搭接在CT一次侧的两侧,完成对CT一次侧的通电。通过电磁感应原理,CT二次侧也随着CT一次侧的通电产生电流,随后将测试模块上的两个测量插针分别搭接在CT二次侧的L线和N线上,并观察指针式万用表上指针的偏转方向,完成判定CT是否安装正确。

上述整个测试过程,只需一个工作人员将第一蓄电池模块挂在绝缘测试杆上,并通过绝缘测试杆完成第一蓄电池模块与位于高处的CT一次侧的通电连接,随后,再通过测试模块检测位于地面上的CT二次侧,即可判断CT是否安装正确,测试简单方便,也不需要登高以及发生误碰其他带电间隔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中绝缘测试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中第一蓄电池模块和无线控制模块串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中测量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绝缘测试杆;2-第一蓄电池模块;3-测量模块;4-无线控制模块;5-连接线;11-测试横杆;12-测试竖杆;13-第一挂钩;31-指针式万用表;32-测量指针;33-螺旋导线;34-开启按钮;35-断开按钮;36-第二蓄电池模块;51-第二挂钩;52-第三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包括绝缘测试杆1、第一蓄电池模块2和测量模块3;绝缘测试杆1包括测试横杆11和测试竖杆12,测试横杆11为伸缩杆并固定在测试竖杆12的顶端,测试横杆11的两端设有第一挂钩13,第一蓄电池模块2的正负极分别电连接有连接线5,两条连接线5上均设有第二挂钩51和第三挂钩52,两个第二挂钩51能够分别与两个第一挂钩13搭接,在绝缘测试杆1的支撑下,两个第二挂钩51能够分别搭接在CT一次侧的两侧;测量模块3包括指针式万用表31和与指针式万用表31正负极电连接的测量插针,两条测量插针能够分别搭接在CT二次侧的L线和N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包括绝缘测试杆1、第一蓄电池模块2和测量模块3,其中,绝缘测试杆1包括测试横杆11和测试竖杆12,测试横杆11的两端设有第一挂钩13,第一蓄电池模块2的正负极延伸出的连接线5上的第二挂钩51能够搭接在第一挂钩13上,使第一蓄电池模块2悬挂在绝缘测试杆1上;此时,根据测试横杆11的可伸缩性,可以使测试横杆11的长度对应不同型号的CT一次侧的两侧之间的距离,再通过操控测试竖杆12,使两个连接线5上的第三挂钩52分别搭接在CT一次侧的两侧,完成对CT一次侧的通电。通过电磁感应原理,CT二次侧也随着CT一次侧的通电产生电流,随后将测试模块上的两个测量插针分别搭接在CT二次侧的L线和N线上,并观察指针式万用表31上指针的偏转方向,完成判定CT是否安装正确。

上述整个测试过程,只需一个工作人员将第一蓄电池模块2挂在绝缘测试杆1上,并通过绝缘测试杆1完成第一蓄电池模块2与位于高处的CT一次侧的通电连接,随后,再通过测试模块检测位于地面上的CT二次侧,即可判断CT是否安装正确,测试简单方便,也不需要登高以及发生误碰其他带电间隔情况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本实施例中,L线为火线,N线为零线,CT二次侧也叫CT端子箱。此外,CT一次侧通电部分和CT二次侧测量部分分开,可以有效减少连接线5的使用长度,避免因此造成误差。

具体的,本实施例还对便携式CT极性测试仪的具体结构做以下详细介绍。

首先,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电路开闭的无线控制模块4,无线控制模块4与第一蓄电池模块2串联连接。

通过远程控制无线控制模块4开控制CT一次测电路的通断,有效避免第一蓄电池模块2电量被快速用完。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测量模块3还包括控制无线控制模块4开闭的开启按钮34和断开按钮35。

即测量模块3上的开启按钮34和断开按钮35可以直接控制第一蓄电池模块2所在电路的通断,便于二次测量人员进行操作观察,减少了人员投入。

本实施例中,测量模块3还包括第二蓄电池模块36,第二蓄电池模块36与指针式万用表31电连接。

由于指针式万用表31耗电量少,第二蓄电池模块36时刻与指针式万用表31电连接。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测量模块3还包括两条螺旋导线33,两个测量插针分别通过两条螺旋导线33与指针式万用表31电连接。

螺旋导线33在不用时处于收缩状态,方便测量指针32收纳在测量模块3上,以便于测量模块3的携带运输;在使用时又可以伸长以使两个测量指针32能够分别与CT二次侧的L线和N线搭接,完成对CT极性的判断。

优选地,本实施例设置测试横杆11在伸展状态的长度大于等于CT一次侧的两侧之间的距离。此时,两条连接线5上的两个第三挂钩52更方便分别搭接在CT一次侧的两侧。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设置测试竖杆12为伸缩杆,考虑到CT一次侧的安装位置,为了保证第三挂钩52与CT一次侧的两侧搭接,设置测试竖杆12的最大伸展尺寸为4m-10m;为了进一步方便携带,避免误碰一次带电运行设备造成人身触电事故,设置测试竖杆12最小收缩尺寸小于等于1m。

优选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设置测试竖杆12和测试横杆11均为伸缩套管式结构。

具体的,测试横杆11由两个对称设置的伸缩套管组成,两伸缩套管中的外管相互固定,内管向相反方向伸出,其中,第一挂钩13分别固定在两伸缩套管中直径最小的内管上;测试竖杆12有一个伸缩套管组成,其中直径最小的内管末端与测试横杆11的外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第二挂钩51和第三挂钩52在连接线5上交错设置,在连接线5的长度方向,第三挂钩52设置在第二挂钩51远离第一蓄电池模块2的一侧。

此时,第二挂钩51和第一挂钩13搭接完成后,第三挂钩52处于自由下垂状态,在绝缘测试杆1的托举下,更方便完成与CT一次侧两侧电缆的搭接。

又因为第三挂钩52整体需要有导向性,其固定在连接线5上时,也必须要与连接线5电连接,以保证第三挂钩52与CT一次侧两侧电缆搭接后即完成电路连通。优选的,本实施例将第三挂钩52固定在连接线5的末端,此时,第三挂钩52可直接与连接线5中导电部末端固定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