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9782发布日期:2019-05-31 22:2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



背景技术:

现工业有机热载体锅炉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使用中对于作为热载体的导热油的产生热能的无法准确计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系统配备测量仪表的准确度、人员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热量的计量统计。

(2)长时间运行后,导热油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比如粘度系数变化致使流量测量失真,导致热量计量出现较大的偏差。

申请公布日为2015.06.03,申请公布号为CN 104677526A的现有专利公开了一种导热油热能计量方法,其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导热油的温度t;利用运算记录仪实时查询该采集到的温度t所对应的导热油比热容C(t)、密度ρ(t);运算记录仪利用公式Sm=ρ(t)×Sv,实时计算所述采集到的温度所对应的导热油的质量流量Sm;然后计算从温度t=t1到t=t2的导热油热能q;最后截取同一时间段,用进口导热油热能减去出口导热油热能即为流体释放的热量或锅炉产生的热量。虽然使得导热油热量计量方便,但无法解决导热油的物理性质变化导致的热量计量失真问题。

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种导热油热能计量成为了当务之急。据此,一种导热油热能计量装置与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能够解决导热油的因物理性质变化导致的热量计量失真问题,得到更准确的导热油热量值,且计量方法更为简单。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所述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包括导热油热量采集系统、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绝热容器系统、以及运算记录仪;

所述导热油热量采集系统包括导热油进油管、热用户、导热油出油管、锁闭阀、进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体积流量计以及热量积分仪,所述导热油进油管、热用户、导热油出油管依次连接,所述导热油进油管、导热油出油管远离热用户的一端均设有锁闭阀,所述进口温度传感器、体积流量计均设置在导热油进油管上,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导热油出油管上,所述进口温度传感器、出口温度传感器、体积流量计均与热量积分仪相连;

所述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压缩机转速测量装置、排气压力传感器、节流阀后温度传感器、吸气温度传感器以及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第一制冷剂管道与冷凝器相连,所述压缩机的进口通过第一制冷剂管道与蒸发器相连,所述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连接的第一制冷剂管道上设置有节流阀,所述节流阀后设置有节流阀后温度传感器;所述压缩机与压缩机转速测量装置相连;所述压缩机进口处的第一制冷剂管道上设置有吸气温度传感器和吸气压力传感器,所述压缩机出口处的第一制冷剂管道上设置有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制冷剂管道内装有第一制冷剂;

所述绝热容器系统包括测试管路、调节阀、质量流量计、绝热油罐、绝热容器、导热油管、导热油盘管、回油管、回油泵、集油箱、以及回油管温度传感器;所述测试管路的进口与靠近热用户端的导热油进油管相连通,所述测试管路上设置有调节阀和质量流量计,所述测试管路的出口与绝热油罐相连,所述绝热油罐的出口与导热油管相连,所述导热油管、导热油盘管、回油管依次连接,所述导热油盘管设置在绝热容器内侧底部;所述回油管的另一端连接至锁闭阀和出口温度传感器之间的导热油出油管上,所述回油管上依次设置有回油泵、集油箱、以及回油管温度传感器,且所述回油管温度传感器靠近所述绝热容器;

所述绝热容器内装有第二制冷剂,所述导热油盘管浸没在第二制冷剂中;所述蒸发器设置在绝热容器的内侧顶部,且位置高于第二制冷剂的溶液表面;

所述热量积分仪、压缩机转速测量装置、排气压力传感器、节流阀后温度传感器、吸气温度传感器、吸气压力传感器、质量流量计以及回油管温度传感器均与运算记录仪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绝热油罐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绝热容器水平位置10cm。

进一步地,所述集油箱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绝热容器的水平位置5cm。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积分原理计算一段时间内导热油所含热能,规避了导热油物性变化的影响。

2、利用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压缩机制冷量与导热油的放热量平衡的方法,准确计量了因导热油物性变化造成的热计量失真。

3、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可以分时段工作,实现热计量的准确测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节能。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计量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所述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包括导热油热量采集系统、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绝热容器系统、以及运算记录仪100;

所述导热油热量采集系统包括导热油进油管1、热用户2、导热油出油管3、锁闭阀4、进口温度传感器5、出口温度传感器6、体积流量计7以及热量积分仪8,所述导热油进油管1、热用户2、导热油出油管3依次连接,所述导热油进油管1、导热油出油管3远离热用户2的一端均设有锁闭阀4,所述进口温度传感器5、体积流量计7均设置在导热油进油管1上,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6设置在导热油出油管3上,所述进口温度传感器5、出口温度传感器6、体积流量计7均与热量积分仪8相连;

所述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包括压缩机9、冷凝器10、节流阀11、蒸发器12、压缩机转速测量装置13、排气压力传感器14、节流阀后温度传感器15、吸气温度传感器16以及吸气压力传感器17;所述压缩机9的出口通过第一制冷剂管道18与冷凝器13相连,所述压缩机9的进口通过第一制冷剂管道18与蒸发器12相连,所述冷凝器10和蒸发器12之间连接的第一制冷剂管道18上设置有节流阀11,所述节流阀11后设置有节流阀后温度传感器15;所述压缩机9与压缩机转速测量装置13相连;所述压缩机9进口处的第一制冷剂管道18上设置有吸气温度传感器16和吸气压力传感器17,所述压缩机9出口处的第一制冷剂管道18上设置有排气压力传感器14,所述第一制冷剂管道18内装有第一制冷剂;

所述绝热容器系统包括测试管路19、调节阀20、质量流量计21、绝热油罐22、绝热容器23、导热油管24、导热油盘管25、回油管26、回油泵27、集油箱28、以及回油管温度传感器29;所述测试管路19的进口与靠近热用户2端的导热油进油管1相连通,所述测试管路19上设置有调节阀20和质量流量计21,所述测试管路19的出口与绝热油罐22相连,所述绝热油罐22的出口与导热油管24相连,所述导热油管24、导热油盘管25、回油管26依次连接,所述导热油盘管25设置在绝热容器23内侧底部;所述回油管26的另一端连接至锁闭阀4和出口温度传感器6之间的导热油出油管3上,所述回油管26上依次设置有回油泵27、集油箱28、以及回油管温度传感器29,且所述回油管温度传感器29靠近所述绝热容器23;

所述绝热容器23内装有第二制冷剂,所述导热油盘管25浸没在第二制冷剂中;所述蒸发器12设置在绝热容器23的内侧顶部,且位置高于第二制冷剂的溶液表面;

所述热量积分仪8、压缩机转速测量装置13、排气压力传感器14、节流阀后温度传感器15、吸气温度传感器16、吸气压力传感器17、质量流量计21以及回油管温度传感器29均与运算记录仪100相连。

所述导热油进油管1上还设有Y型过滤器30,所述Y型过滤器30设置在锁闭阀4后方。

所述绝热油罐22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绝热容器23水平位置10cm。

所述集油箱28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绝热容器23的水平位置5cm。

基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热油能量计量装置进行的导热油能量计量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开启导热油热量采集系统、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以及运算记录仪100,导热油从导热油进油管1进入热用户2,部分进入绝热容器系统,即:导热油进入测试管19,经调节阀20和质量流量计21进入绝热油罐22,然后进入绝热容器23底部的导热油盘管25,并在绝热容器23中对第二制冷剂放热后,进入集油箱10,经回油泵27加压回到导热油出油管3;热用户2中的导热油放热后直接进入导热油出油管3;绝热容器23内的第二制冷剂被导热油加热蒸发,其形成的蒸汽在绝热容器23上部的蒸发器12表面冷凝后下落至绝热容器23底部,蒸汽的热量将蒸发器12内液状的第一制冷剂加热成汽状;

当压缩机9在一定工况下稳定运行时,调节测试管19上调节阀20的开度,使得集油箱28上部回油管26处的导热油的温度等于导热油出油管1的导热油温度,即回油管温度传感器29采集的温度与进口温度传感器5采集到温度相同,进入步骤2;

步骤2、利用导热油热量采集系统计算热用户使用的导热油测量热量:

利用体积流量计7采集到的体积流量Sv和进口温度传感器5实时采集导热油的温度t1、出口温度传感器6实时采集导热油的温度t2,并得到导热油的温度差t;

利用热量积分仪8实时查询该采集到的导热油温度差t对应的导热油比热容Ct、密度ρt,计算得到导热油测量热量Q1,计算的积分公式如下:

步骤3、计算压缩机试验工况制冷量q’:

运算记录仪100采集压缩机9在试验过程中的转速n’、吸气温度t3和节流阀后第一制冷剂温度t4,压缩机吸气压力pk和排气压力P0,运算记录仪100实时查询吸气温度t3和吸气压力pk对应的吸气焓值h1’和吸气比容ν1’,以及节流阀后第一制冷剂温度t4和排气压力P0对应的节流阀后第一制冷剂的焓值h3’,计算压缩机试验工况的制冷量q’,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D为压缩机气缸直径,S为压缩机活塞行程,Z为压缩机缸数,ηv为压缩机容积效率;

步骤4、将压缩机试验工况的制冷量换算为压缩机标准工况的制冷量q,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压缩机额定转速(r/min),h1为标准工况的吸气焓值,h3为标准工况的节流阀后的第一制冷剂焓值,ν1为压缩机标准工况的吸气比容;

步骤5、将压缩机标准工况的制冷量换算为与Sv等流量条件下的导热油热量:采集测试管19中的导热油质量流量Sm,换算成与Sv等流量条件下的压缩机标准工况的制冷量,该制冷量即为与Sv等流量条件下的导热油热量Q0,计算公式如下:

所述Q0即为温度从t1到t2,流量为Sv的导热油真实热量;

步骤6、计算等流量条件下的导热油真实热量与测量热量的偏移度K,计算公式如下:

步骤7、关闭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仅保留导热油热量采集系统和运算记录仪100;

步骤8、运算记录仪100计算一段时间内导热油测量热量Qc,利用定期计算得到的热量偏移度Kd,计算该时间段内导热油真实热量Qz,计算公式如下:

Qz=KdQc 式6。

步骤4及以下的步骤均在运算记录仪100内进行。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积分原理计算一段时间内导热油所含热能,规避了导热油物性变化的影响。

2、利用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压缩机制冷量与导热油的放热量平衡的方法,准确计量了因导热油物性变化造成的热计量失真。

3、辅助热泵型制冷测试装置系统可以分时段工作,实现热计量的准确测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节能。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