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温漏电流实时监测型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9739发布日期:2019-05-31 22:2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温漏电流实时监测型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瓶车充电桩,具体为一种线温漏电流实时监测型充电桩。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电瓶车的使用还是无可替代的方便、经济、环保等优点。对高层住宅和写字楼里的骑电瓶车的人来说,找一个便捷安全的电瓶车充电桩是非常的重要的事,在禁止私接电线和插排给电瓶车充电后,出线一批简单的投币或扫码的充电站,将充电的进行了有限的限制。一批较为智能的电瓶车充电桩也只是支付更先进、控制更多样化和智能化,现在每个电瓶车充电桩会有高达三十几个的电流回路。现有电瓶车充电桩有一定的智能性,能够通过判断充电电流的大小变化,来实现充满自停功能;能按多种方式计费;能通过外加漏电保护装置来预防触电,预防漏电引起的火灾,也有充电站能监测充电时的室温。

现有设备和技术的缺点也很明显,监测充电时的室温不能确保因充电而带来温度升高被监测,不能消除充电带来的危害,充电时不能实时监测每一路充电线的温度,不能根据充电线温来判断是否停止充电,会因某一回路温度过高起火,造成火灾烧毁整个车棚,线路老化或破损,造成漏电,不能及时发现,轻则电能浪费,重则会引起火灾和触电事故,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线温漏电流实时监测型充电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温漏电流实时监测型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温漏电流实时监测型充电桩,包括中央处理器和感应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流互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与工作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工作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源插座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工作电路的输入端与感应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感应器的输出端与反馈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工作电路和电源插座的数量相同。

优选的,所述感应器设置为电阻式温度感应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线温监测型电瓶车充电桩具有以下优点:

(1)实时监测每一充电回路的线温;

(2)智能控制某一充电回路的线温升高后预警和自动切断该电路电源;

(3)某一充电回路温度过高被切断充电后,其它回路不受影响;

(4)实时监测每一个充电回路的漏电流,便于发现和检修线路漏电故障,防范于未然;

(5)当漏电流达到某临界值时预警和切断整个电路,待漏电故障排除才能恢复通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线温漏电流实时监测型充电桩,包括中央处理器和感应器,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电流互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与工作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工作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源插座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工作电路的输入端与感应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感应器设置为电阻式温度感应器,所述感应器的输出端与反馈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与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工作电路和电源插座的数量相同,所述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云平台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以通过电阻式温度感应器实时监测每一条工作电路,智能控制某一充电回路的线温升高后会通过反馈模块将其反馈至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接收到信息之后会产生预警和自动切断该电路电源,而某一充电回路温度过高被切断充电后,其它回路不受影响,本申请通过设置电流互感器可以对工作电路的电流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每一个充电回路的漏电流,便于发现和检修线路漏电故障,防范于未然,当漏电流达到某临界值时反馈模块将其反馈至中央处理器,这是中央处理器会发生预警和切断整个电路,待漏电故障排除才能恢复通电,当充电进行时例如某电瓶车充电站有16个充电回路,即最多有16辆电瓶车车同时充电,在中央处理器会显示16个充电回路的实时充电线温,当某回路的线温升高到预定温度时时会预警和切断该回路,使该回路停止充电,其它回路不受影响,继续充电。

本系统中涉及到的相关模块均为硬件系统模块或者为现有技术中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与硬件相结合的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的本身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其不是本系统的改进之处;本系统的改进为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连接关系,即为对系统的整体的构造进行改进,以解决本系统所要解决的相应技术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