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06602发布日期:2019-08-23 23:2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



背景技术:

生产RF缆线缆成品的工艺过程中,其中一道工序为轧纹工序,完成轧纹工序后轧纹线最内端为铜包铝内芯,中间层为发泡绝缘层,外端为螺旋形铜带轧纹层。需要检测时,需要通过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与线缆进行连接,并在另一端形成插口以可以快速插接在检测仪器上。

其中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请参考附图图1-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的前端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的后端结构示意图。其中后外壳100与轧纹线铜带轧纹层通过螺旋螺纹连接,前外壳200通过绝缘子固定插针600,螺套300用于连接检测仪器,铜线夹400与轧纹线铜带轧纹层紧密连接,绝缘子500使前外壳200和插针600绝缘,插针600表面镀银,连接轧纹线铜包铝内芯。先使后外壳100与铜带轧纹层旋转连接,然后借助工具将前外壳200和后外壳100通过螺纹旋紧,使铜包铝内芯紧密插入插针600的尾端,完成轧纹线与检测接头连接过程。

现有通用型检测接头检测时需先将后外壳100与轧纹线相连,后借助工具使后外壳100和前外壳200连接,使轧纹线内芯紧密插入插针600的尾端。过程繁琐,耗费时间。同时内芯插入插针600尾端时,插针600会承受一定的摩擦力,极易导致插针600尾端的镀银层脱落,从而导致接触不良影响检测指标,镀银层脱落后检测头报废,造成一定的浪费。

通过上述所述,即存在如下问题:一,检测时使轧纹线和检测接头紧密接触的连接过程太过繁琐,优化连接过程,减少检测所用时间。二,现有检测接头易磨损,需经常更换。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检测接头容易磨损、且操作不方便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可以有效地解决检测接头容易磨损、且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包括

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半圆型螺套与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相对固定的第一半圆型插脚;

第二组件,在闭合状态与所述第一组件相对设置且能够调整至打开状态以使线缆能够径向移动至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内,包括第二半圆型螺套和与所述第二半圆型螺套相对固定的第二半圆型插脚,在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和所述第二半圆型螺套相对设置且内部能够组合形成与所述线缆外侧螺旋轧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且所述第一半圆型插脚与所述第二半圆型插脚相对设置且内部能够组合形成与所述线缆内金属导线杆相配合的插孔;

接头,用于与检测仪器连接,所述接头内的插针至少与所述第一半圆型插脚和所述第二半圆型插脚中的一个导电连接,所述接头的外壳至少与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和所述第二半圆型螺套中的一个导电连接。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知道在应用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时,使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呈打开状态,可以使第一组件朝上设置,将剥离好的待连接的线缆,沿第一半圆型插脚的径向移动以放置在第一组件上,并使线缆露出的金属导线杆部分横放在第一半圆型插脚内,并使线缆外侧螺旋轧纹的端部相应的横放以卡在第一半圆型螺套的凹槽内。然后合上第二组件,以进入闭合状态,此时第二半圆型插脚位于金属导线杆的另一侧并与金属导线杆接触,而其中第二半圆型螺套位于线缆的另一侧,以卡合在线缆另一侧的螺旋轧纹中,进而完成与线缆的连接。在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中,通过将与待连接金属导线杆连接的插脚分离成两个部分,并将与待连接的线缆外侧螺旋轧纹卡合的螺套分离成两个部分,以使得线缆的端部可以径向放入至插脚以及螺套内,避免了放入过程中产生相对动摩擦,所以有效地解决接头容易磨损,需要经常更换的问题,且整个操作过程快速方便。综上所述,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能够有效地解决检测接头容易磨损、且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座体,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座体,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的一侧通过连接销轴转动连接以通过相对转动实现开闭,另一侧在闭合状态下通过搭扣锁组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座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座体沿所述连接销轴的轴线调整位置,所述连接销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的轴线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搭扣锁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座体和所述第二座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端部一侧半圆部与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一体成型,所述插针的端部一侧半圆部与所述第一半圆型插脚一体成型,在闭合状态下,所述外壳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与所述第二半圆型螺套相抵以导电接触,所述插针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与所述第二半圆型插脚相抵以导电接触。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以及所述插针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均为斜面且与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呈钝角设置,所述第二半圆型螺套的端面为斜面以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外壳的端部斜面面接触,所述第二半圆型插脚的端面为斜面以在闭合状态下与所述插针的端部斜面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以及所述插针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半圆型螺套与所述第二半圆型螺套在轴线重合时两侧之间均具有间隙,所述第一半圆型插脚与所述第二半圆型插脚在轴线重合时两侧之间均具有间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的前端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闭合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后外壳100、前外壳200、螺套300、铜线夹400、绝缘子500、插针600;

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2、接头3、连接销轴4、搭扣锁件5、搭扣锁鼻6、绝缘垫7、第一半圆型螺套11、第一半圆型插脚12、第一座体13、第二半圆型螺套21、第二半圆型插脚22、第二座体23、外壳31、插针3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以有效地解决检测接头容易磨损、且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3-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闭合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实施提供了一种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用于与待检测线缆连接,以快速的与检测仪器进行插接。具体的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包括第一组件1、第二组件2和接头3,其中第一组件1包括第一半圆型螺套11和与第一半圆型螺套11相对固定的第一半圆型插脚12,所述第二组件2包括第二半圆型螺套21和与第二半圆型螺套21相对固定的第二半圆型插脚22。

其中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相配合设置以用于分别安装在待检测线缆的两侧。具体的,在闭合状态下,与第一组件1相对设置,以分别从待检测线缆的两侧围绕待检测线缆,而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与第一组件1脱离设置,以使线缆能够沿径向移动至第一半圆型螺套11内。

具体的,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半圆型螺套11和第二半圆型螺套21相对设置且内部能够组合形成与线缆外侧螺旋轧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即第一半圆型螺套11和第二半圆型螺套21在相对设置状态下,且相对距离为预定距离时,能够组合形成一个与线缆外侧螺旋轧纹相配合的螺孔。相应的,如上述描述的,在打开状态下,应当使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相对的一侧之间具有空隙,以使该待测线缆能够径向放入至第一半圆型螺套11内,且应当能够径向放入至第二半圆型螺套21内。

相对应的,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半圆型插脚12和第二半圆型插脚22相对设置且内部能够组合形成与线缆内金属导线杆相配合的插孔,即第一半圆型插脚12和第二半圆型插脚22在相对设置状态下,且相对距离为预定距离时,能够组合形成一个与线缆内金属导线杆相配合的插孔。相应的,如上述描述的,在打开状态下,应当使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相对的一侧之间具有空隙,以使该待测线缆的金属导线杆能够径向放入至第一半圆型插脚12内,且应当能够径向放入至第二半圆型插脚22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检测,需要剥离金属导线杆外侧部分,此时待连接的金属导线杆连接处与线缆外侧的螺旋轧纹连接处前后设置,相对应的第一半圆型插脚12与第一半圆型螺套的螺纹段应当前后设置。

而其中的接头3,用于与检测仪器插接连接,一般包括插针32和外壳31,在插针32和外壳31之间需要设置绝缘垫7,其中接头3内的插针32至少与第一半圆型插脚12和第二半圆型插脚22中的一个导电连接,而其中接头3的外壳31至少与第一半圆型螺套11和第二半圆型螺套21中的一个导电连接。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线连接,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应用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时,使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呈打开状态,可以使第一组件1朝上设置,将剥离好的待连接的线缆,沿第一半圆型插脚12的径向移动以放置在第一组件1上,并使线缆露出的金属导线杆部分横放在第一半圆型插脚12内,并使线缆外侧螺旋轧纹的端部相应的横放以卡在第一半圆型螺套11的凹槽内。然后合上第二组件2,以进入闭合状态,此时第二半圆型插脚22位于金属导线杆的另一侧并与金属导线杆接触,而其中第二半圆型螺套21位于线缆的另一侧,以卡合在线缆另一侧的螺旋轧纹中,进而完成与线缆的连接。在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中,通过将与待连接金属导线杆连接的插脚分离成两个部分,并将与待连接的线缆外侧螺旋轧纹卡合的螺套径向分离呈两个部分,以使得线缆的端部可以径向放入至插脚以及螺套内,避免了放入过程中产生相对动摩擦,所以有效地解决接头3容易磨损,需要经常更换的问题,且整个操作过程快速方便。综上所述,该同轴电缆轧纹线检测接头能够有效地解决检测接头3容易磨损、且操作不方便的问题。

进一步的,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处于闭合状态后,为了保证两者紧密的贴合在线缆两侧,以保证接触良好。需要对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产生一定的挤压力,以保证两者紧密接触。可以设置挤压装置,即可以是设置伸缩液压缸以推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相抵。为了操作方便,此处与优选第一组件1包括第一座体13,相应的其中第一半圆型螺套11和其中第一半圆型插脚12分别固定在第一座体13上,具体的应当固定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座体13与第二座体23相对的一侧。其中第二组件2包括第二座体23,相应的其中第二半圆型螺套21和其中第二半圆型插脚22分别固定在第二座体23上,具体的应当固定在闭合状态下的第二座体23与第一座体13相对的一侧。

其中第一座体13和其中第二座体23的一侧通过连接销轴4转动连接以通过相对转动实现开闭,即使得,第一座体13相对第二座体23转动至夹角逐渐减小时,此时呈闭合状态,一般夹角为零时,为闭合状态。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在第一座体13和第二座体23上均设置有均与连接销轴4相配合的轴孔,以使连接销轴4穿过第一座体13和第二座体23,以使第一座体13和第二座体23均能够相对连接销轴4的轴线转动。

而在第一座体13和第二座体23的另一侧在闭合状态下通过搭扣锁组件连接。搭扣锁组件包括搭扣锁件5和搭扣锁鼻6,其中一个与第一座体13相对固定,另一个与第二座体23相对固定。其中搭扣锁组件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处于闭合状态下时,此时通过搭扣锁组件进行锁接,有利于保持当前的锁紧力,以避免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松动,造成内部接触不良。考虑到搭扣锁在遭受较大撞击时,容易损坏,而一旦损坏,则造成打开非常不方便,基于此,此处优选搭扣锁组件的两端,即搭扣锁件5和搭扣锁鼻6,分别与第一座体13和第二座体23可拆卸固定连接,其中可拆卸固定连接,可以采用螺栓连接,也可以采用螺钉连接,或者卡接,此处优选螺钉连接。

进一步的,考虑到制造误差等原因,可能造成在闭合状态下,第一组件1上的第一半圆型螺套11螺纹与第二组件2上的第二半圆型螺套21螺纹错开,而造成衔接不畅,这就容易造成其中一个半圆型螺套与线缆外侧螺旋轧纹卡合效果不好。基于此,此处优选第一座体13能够相对第二座体23沿连接销轴4的轴线调整位置,并使连接销轴4的轴线与第一半圆型螺套11的轴线平行设置,以使第一半圆型螺套11和第二半圆型螺套21可以调整相对位置,以保证衔接顺畅,避免呈错开布置。

如上所述的,在设置第一座体13和第二座体23后,可以是在第一座体13的闭合面,即在闭合状态下与第一座体13相对的侧面,设置有半圆型凹槽,以与第一半圆型螺套11的外侧面相配合,其中第一半圆型螺套11的后端延伸至第一座体13上对应的侧面,前端端部内侧叠置有第一半圆型插脚12,并在后端端部内侧凹面上设置与线缆外侧螺旋轧纹相配合的半圆型螺纹,一般还在第一半圆型插脚12与第一半圆型螺套11之间叠置有绝缘层。对应的,可以在第二座体23的闭合面,设置有半圆型凹槽,以与第二半圆型螺套21的外侧面相配合,而其中第二半圆型螺套21与第二半圆型插脚2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参考第一半圆型螺套11与第一半圆型插脚12相对位置关系。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描述,上下文中的前后关系是以线缆待连接端的延伸方向来看的,即连接端端面朝向方向为前向,背向方向为后向。

其中接头3与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如上所述,为了使结构简单,此处优选外壳31的端部一侧半圆部与第一半圆型螺套11一体成型,插针32的端部一侧半圆部与第二半圆型插脚22一体成型,在闭合状态下,外壳31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与第二半圆型螺套21相抵以导电接触,插针32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与第二半圆型插脚22相抵以导电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外壳31与插针32,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均呈回转体型,其与螺套和插脚连接的一端,即后端可以延伸至第一组件1内部,即在第二组件2和第一组件1中均设置与外壳31后端两侧相配合的凹槽,以在闭合状态下,形成一个与外壳31后端相配合的圆柱孔。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在闭合状态下,第二半圆型插脚22和接头3的插针32端部接触效果好,以及第二半圆型螺套21与接头3的外壳31接触效果好,此处优选外壳31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以及插针32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均为斜面且与第一半圆型螺套11呈钝角设置。且第二半圆型螺套21的前端面为斜面以在闭合状态下与外壳31的端部斜面面接触,以及第二半圆型插脚22的前端面为斜面以在闭合状态下与插针32的端部斜面面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外壳31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以及插针32的端部另一侧半圆部的抵面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可以不位于同一平面内。其中为了保证紧压待测线缆,优选在任何压紧闭合状态下,第一半圆型螺套11与第二半圆型螺套21之间仍然保留有间隙,对应的,第一半圆型插脚12与第二半圆型插脚22之间仍然保留有间隙,优选在第一半圆型螺套11与第二半圆型螺套21的轴线重合时,两侧可以均保留有一定间隙,优选均在0.5毫米左右,同样的在第一半圆型插脚12与第二半圆型插脚22的轴线重合时,两侧可以均保留有一定间隙,优选均在0.5毫米左右。

一种实现上述结构的简单方式如下:首选设置一个结构以包括中心插件、前端套设在中心插件且后端内侧设置线缆外侧螺旋轧纹配合的套筒和设置在中心插件与螺套之间的绝缘套,其中中心插件的前端为用于与检测仪器连接的插接端,后端为与金属导线杆相配合的插孔,其中中心插件、绝缘套和套筒同轴设置以形成一个组件。然后通过切缝为0.5毫米左右的切割机,从组件的后端以某一直径为切割长度,并沿轴向向前切割,直到切割到插孔底部,至少要靠近插孔的底部,然后切刃向一侧偏转一个锐角角度,如45度角,继续向前切割,直到位于该侧的中心插件、绝缘套和套筒的后段均分离下来,其中分离下来的中心插件后端部分即为上述第二半圆型插脚22,而分离下来的套筒的后段部分即为上述第二半圆型螺套21,而留下的部分,其中中心插件留下部分的前段为插针32、后段为第一半圆型插脚12,而套筒留下部分的前段为外壳31、后段为第一半圆型螺套11。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