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包覆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5658发布日期:2019-05-15 23:3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陶瓷包覆电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流量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陶瓷包覆电极。



背景技术:

浆液高压电磁流量计是流量测量仪表,作为流量监控、过程流量、流量计量测量中被广泛采用。电磁流量计传感器的原理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电液体在磁场内流动产生感应电动势。

流过工作磁场的导电液体在测量管壁与流动方向和磁场之间相互垂直方向的一对电极间产生与体积流量成比例的电动势。在含有泥沙、煤浆、腐蚀等介质不均匀固体颗粒导电液体的情况下,介质对电极的磨损、粘连、附着、腐蚀、电化学反应等方面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增大了信号的损失和流量测量不准确等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陶瓷包覆电极,解决含有固体颗粒和纤维物质的导电液体在流动中易对电极产生摩擦和腐蚀,并对电极表面的化学保护膜产生破坏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陶瓷包覆电极,包括圆柱体结构的电极头,所述电极头可拆卸的连接有电极杆,所述电极头的一端部直径减小形成用于连接电极杆的固定部,所述电极杆的端部向内侧开设有与所述固定部相适配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部设有内螺纹,所述固定部上设有与所述固定槽相适配的外螺纹,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固定槽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电极头与所述电极杆的连接处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电极头的端面以及突出部分包覆有陶瓷纳米材料,所述电极杆与所述电极头连接端的端部包覆有陶瓷纳米材料。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极杆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垂直于所述电极杆杆体的固定部,所述电极杆与所述电极头的连接端至所述固定部之间包覆有陶瓷纳米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所述电极头与所述电极杆包覆有陶瓷纳米材料,陶瓷纳米材料可以将液体中含有的油脂、固定颗粒、腐蚀性介质和纤维物质与电极内部的金属部分进行有效的隔离,避免了测量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物、纤维物质等对电极表面的摩擦、腐蚀、污染、粘连、附着,进一步减少对电极表面化学保护膜的损坏,陶瓷包覆电极头长度可根据衬里厚度选择,电极头凸出部分能与测量内壁保持平滑一致,避免了颗粒物介质对电极的撞击和附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极头与电极杆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电极头1:所述电极头1形成圆柱体结构,所述电极头1的一端部直径减小形成圆柱体结构的固定部4,所述固定部4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电极头1的端面以及凸出部分包覆有陶瓷涂层。

电极杆2:所述电极杆2与所述电极头1连接的端部向内侧凹陷形成与所述固定部4相适配的固定槽3,所述固定槽3的内部形成最所述固定部4相适配的外螺纹,所述电极头1与所述电极杆2通过所述固定槽3与所述固定部4进行螺纹连接,所述电极头1上凸出部分的直径与所述电极杆2杆体的直径相同,所述电极头1与所述电极杆2通过所述固定槽3与所述固定部4实现平滑无缝连接,所述电极头1与所述电极杆2的连接处处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电极杆2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垂直于所述电极杆2杆体的固定部,所述电极杆2与所述电极头2的连接端至所述固定部之间包覆有陶瓷材料,所述电极杆2与所述电极头1接合面的周围电焊有2—3个焊点,各所述焊点表面平滑无凸起,且各所述焊点不破坏陶瓷涂层的完整与清洁。

在组合过程中可以根据测量衬里的厚度选择合适的陶瓷涂层电极头与陶瓷涂层的电极杆进行组合,使电极头1的凸出部分与测量衬里保持在同一平滑表面上,并稍凸出测量衬里表面0.5-1mm,避免测量液体中的颗粒物和纤维物质对电极头的撞击和附着,测量液体在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顺利的把附着物带走。

所述电极头1与所述电极杆2上包覆的陶瓷涂层为陶瓷纳米材料,陶瓷纳米材料具体可为纳米级的陶瓷颗粒、晶须或纤维等,包覆的陶瓷纳米材料和可以将液体中含有的油脂、固定颗粒、腐蚀性介质和纤维物质与电极内部的金属部分进行有效的隔离,避免了测量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物、纤维物质等对电极表面的摩擦、腐蚀、污染、粘连、附着,进一步减少对电极表面化学保护膜的损坏,增强了电极的伏安特性,避免了流体介质与电极的电化学反应,使电磁流量计输出的信号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所述电极头与所述电极杆包覆有陶瓷纳米材料,陶瓷纳米材料可以将液体中含有的油脂、固定颗粒、腐蚀性介质和纤维物质与电极内部的金属部分进行有效的隔离,避免了测量液体中的固体颗粒物、纤维物质等对电极表面的摩擦、腐蚀、污染、粘连、附着,进一步减少对电极表面化学保护膜的损坏,陶瓷包覆电极头长度可根据衬里厚度选择,电极头凸出部分能与测量内壁保持平滑一致,避免了颗粒物介质对电极的撞击和附着。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