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9112发布日期:2019-08-03 17:07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油烟探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测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烟探测器。



背景技术:

油烟探测器可以作为消防或环保器材,用于在探测油烟值,并根据需要记录、上传数据或发出警报,以便提醒工作人员及早查看并作出处置。油烟探测器还可以安装在油烟机内,以作为油烟机控制处理器的前向电路探测油烟,以使油烟机控制处理器能够通过后向电路启动排风扇,这样的油烟机能耗低。

公开于2015年8月12日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4556601U记载了一种在线式检测高浓度油烟的探头,包括:外壳、安装在外壳的后端部的底座以及电缆,外壳由上壳和下壳连接构成,上壳和下壳均开设有导风孔,外壳内安装有导流件和PCB板;导流件包括一基板,基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导流槽,导流槽中的后半部设有由多个相互连通的回纹结构组成的回纹通道,回纹通道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分布,且回纹通道的一端与导流槽连通,另一端与外壳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导风孔与导流槽的前半部位置对应,PCB板上集成有至少两个传感器以及与所述传感器对应连接的辅助电路,电缆穿过所述底座连接至PCB板。该技术方案无法调节油烟进入流量,由于油烟传感器的有效测量区间是固定的,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需要更换油烟探头,造成兼容性低,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油烟探测器,以解决现有的油烟探测器无法调节油烟进入流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油烟探测器,包括外壳,以及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在外壳内的导流件、烟尘过滤网和油烟探测模块;所述外壳的下部设有透气口,在透气口和所述导流件之间还设有用于调节进入导流件的导流通道中的油烟量和/或从导流件的导流通道中排出的空气量的流量调节装置。

优选的,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第一阻烟件和能够相对于第一阻烟件转动的第二阻烟件,第一阻烟件上设有第一透气窗,第二阻烟件转动时能够调节第一透气窗的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内腔为圆柱形,在外壳的上沿周向方向开设有条形孔,所述第一阻烟件为圆形片,在圆形片上对称设有所述第一透气窗,所述第一阻烟件与外壳或所述导流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阻烟件连接有伸出于条形孔外并与条形孔间隙配合的拨柄,拨动所述拨柄时,第二阻烟件能够完全遮挡或完全不遮挡所述第一透气窗。

优选的,所述透气口有多个,在透气口上可拆装连接有堵头,透气口与堵头配合形成所述流量调节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为圆柱形,导流件包括圆柱状部和固定连接在圆柱状部侧面的多个导流翅组,每个导流翅组均形成有至少两个透气通道,导流翅组间设有间隙并沿导流件的轴向方向分布设置,且在相邻的两个导流翅组中,沿导流件的轴线方向投影时,其中一个导流翅组上的透气通道受另一导流翅组的遮挡。

又进一步的,在所述导流件最外侧的两个导流翅组上分别均固定连接有隔离板,以使进入导流件的油烟与排出导流件的空气相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为圆柱形壳,所述透气口有多个,透气口沿圆柱形壳的周向分布设置。

又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半壳、第二半壳、第三半壳、第四半壳和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接合后形成外壳的下壳部,所述透气口分别设置在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上,所述烟尘过滤网设置在下壳部内,第三半壳和第四半壳拼合后形成外壳的上壳部,油烟探测模块设置在上壳部内,在第三半壳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卡接块,在第四半壳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卡接块,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设有用于套装在上壳部上的通孔和分别用于与第一卡接块或第二卡接块卡接连接的固定位,上壳部与下壳部螺纹连接固定。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接块和第二卡接块有多个,并沿上壳部的轴向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流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到达油烟探测模块处的油烟流量,在不同油烟浓度的应用场景下,通过调节流量调节装置,不需要更换油烟探测器的油烟探头,就可以调整油烟探测器的油烟敏感度,兼容性高,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油烟探测器的前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图1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油烟探测器的流量调节装置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油烟探测器的流量调节装置、导流件、烟尘过滤网组装后的俯视图。

图7为图6的前视图。

图8为图7的右视图。

图9为从本实用新型一种油烟探测器的流量调节装置下方向上看的结构图。

图10为移去图9中的第二阻烟件后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油烟探测器的流量调节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油烟探测器的流量调节装置的使用状态图之二。

图中,1-外壳,11-下壳部,111-第一半壳,1111-条形孔,112-第二半壳,1121-透气孔,1122-烟尘过滤网安装位,12-上壳部,121-第三半壳,1211-第一卡接块,122-第四半壳,1221-连接头卡接位,1222-PCB板安装位,1223-PCB板安装位,13-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1-通孔,132-耳部,133-固定孔,14-透气口,2-流量调节装置,21-第一阻烟件,211-第一透气窗,22-第二阻烟件,221-拨柄,3-导流件,31-圆柱状部,311-安装部,312-安装部,32-导流翅组,331-隔离板,332-隔离板,4-烟尘过滤网,41-通孔,5-油烟探测模块,51-圆形PCB板,511-传感器,521-密封接头一,522-密封接头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油烟探测器,参见图1-12,包括外壳1,以及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在外壳1内的导流件3、烟尘过滤网4和油烟探测模块5。外壳1的下部设有透气口14,在透气口14和导流件3之间还设有流量调节装置2,流量调节装置2可以用于调节进入导流件3的导流通道中的油烟量,也可以用于调节从导流件3的导流通道中排出的空气量,还可以用于同时调节进入导流件3的导流通道中的油烟量和从导流件3的导流通道中排出的空气量。

参见图1-4,本实施例中,外壳1为圆柱形壳,外壳1的内腔也为圆柱形。外壳1包括第一半壳111、第二半壳112、第三半壳121、第四半壳122和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接112合后形成外壳1的下壳部11,透气口14沿圆柱形壳的周向分布设置,并分别设置在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上,图中,以第二半壳为例,透气口14由朝向导流体2的缩口与第二半壳的壁之间的缝隙形成。烟尘过滤网4设置在下壳部内,第三半壳121和第四半壳122拼合后形成外壳1的上壳部12,油烟探测模块5设置在上壳部12内,在第三半壳121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卡接块1211,在第四半壳122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卡接块(未标),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设有用于套装在上壳部12上的通孔131和分别用于与第一卡接块1211或第二卡接块卡接连接的固定位(未画),参照图4,通孔131设有耳部132,耳部132用于使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穿过第一卡接块1211或第二卡接块,在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的周向方向上,耳部132的长度大于第一卡接块1211或第二卡接块的长度,在图4中,在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的左侧,耳部132上设有挡块,挡块的大小应满足:能够使第一卡接块1211或第二卡接块通过。参见图4,第一卡接块1211和第二卡接块有多个,并沿上壳部12的轴向对称分布,这样,就可以根据需要将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与对应的第一卡接块1211卡接固定,从而调整透气口14与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之间的距离。图4中第一卡接块1211和第二卡接块均有3个。上壳部12与下壳部11螺纹连接固定。这样的结构,使油烟探测器易于组装和拆卸。具体的,参见图4,先将流量调节装置2、导流件3、烟尘过滤网4安装在第二半壳12内,然后将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拼合成下壳部11,将油烟探测模块5和密封接头一安装在第四半壳122上,将下壳部11的螺纹部放置在第四半壳122的螺纹部上,再将第三半壳121套在下壳部11的螺纹部上并与第四半壳122接合成上壳部12,当上壳部12与下壳部11的螺纹部长度足够时,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是能够被上壳部12约束成一体的。握持上壳部12,然后将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的耳部132穿过第一卡接块1211和第二卡接块,这样第三半壳121和第四半壳122就被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约束成了上壳部12,转动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以使第一卡接块1211转动至耳部132处的挡块上方,这样,当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固定在依附物上时,挡块能够避免上壳部12的下落,而下壳部11与上壳部12之间的螺纹又能够避免下壳部11的脱离。当需要拆洗下壳部11时,不需要剪断信号线,只需要将下壳部11从上壳部12中拧下即可。在图4中,第三半壳121和第四半壳122上还分别设有螺钉固定孔,通过穿设在螺钉固定孔上的螺钉将第三半壳121和第四半壳122固定在一起时,上壳部12的固定更牢固。

对应于图4,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上还设有固定孔133,通过穿设在固定孔133中的螺钉固定件可以将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固定在依附物上。

导流件3为圆柱形,导流件3包括圆柱状部31和固定连接在圆柱状部31侧面的多个导流翅组32,每个导流翅组32均形成有至少两个透气通道,在图3中导流翅组32为在圆片上切割出两个扇形透气通道形成的,导流翅组32间设有间隙并沿导流件3的轴向方向分布设置,且在相邻的两个导流翅组32中,沿导流件3的轴线方向投影时,其中一个导流翅组上的透气通道受另一导流翅组的遮挡。在图4中,在导流件3最左侧的导流翅组32上固定连接有隔离板331,在导流件3最右侧的导流翅组32上固定连接有隔离板332,以使进入导流件3的油烟与排出导流件3的空气相分离。

烟尘过滤网4为带有塑形骨的网片,烟尘过滤网4为与下壳体11内壁形状匹配的圆形,在烟尘过滤网4的中心设有用于卡接安装在导流件3端部的安装部312上的通孔。

流量调节装置2包括第一阻烟件21和能够相对于第一阻烟件21转动的第二阻烟件22,第一阻烟件21上设有第一透气窗211,通过第二阻烟件22转动调节第一透气窗211的大小。参见图9-12,在第一半壳111上沿周向方向开设有条形孔1111,在第二半壳112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条形孔(未显示),第一阻烟件21为圆形片,在圆形片上对称设有第一透气窗211,第一透气窗211形状为扇形,第一阻烟件21与外壳1或导流件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阻烟件21的中心设有卡固安装在导流件3端部的安装部311上的通孔,在该通孔的边沿形成有管形凸起。第二阻烟件22连接有伸出于条形孔外并与条形孔间隙配合的拨柄221,在第二阻烟件22的中心还设有用于套状在管形凸起上的通孔。

装配时,先将烟尘过滤网的通孔套装在安装部312上,将第一阻烟件21的通孔套装在安装部311上,将第二阻烟件22的通孔套装在管形凸起上,然后将第二阻烟件21的拨柄221伸入第二半壳112上的条形孔内,并使第一阻烟件21上的定位孔212卡在第二半壳112上的定位凸起(未显示,该定位凸起位置用于防止在拨动拨柄221时,第一阻烟件21随之转动导致不能按目的所需调整第一透气窗211的大小,其位置应根据需要设置,如图3中使第一阻烟件21如图所示与下方的第二半壳112和上方的第一半壳111上下装配即可)上,将烟尘过滤网4卡置在烟尘过滤网安装位1122上,然后将第一半壳111上的条形孔对准拨柄221,第一半壳111上的烟尘过滤网安装位对准烟尘过滤网4与第二半壳112对应拼合,这样,流量调节装置2、导流件3和烟尘过滤网4就安装在下壳体11内了,通过拨动拨柄221,拨柄221在条形孔内转动,由于定位凸起与将第一阻烟件21的配合,第一阻烟件21不能转动,第一阻烟件21的管形凸起的外壁是圆的,也不会阻止第二阻烟件22的转动。在图11中,第二阻烟件22未遮挡第一透气窗211,图中画斜线的区域为透气区域,在图12中,第二阻烟件22部分遮挡第一透气窗211,图中画册斜线的区域为透气区域,可以明显看到透气区域相对于图11中的有缩小。

油烟探测模块5包括圆形PCB板51、长方形PCB板,圆形PCB板51与长方形PCB板电连接,圆形PCB板51上安装有传感器51,如图4中,传感器51是数字输出型传感器,故圆形PCB板51与长方形PCB板总线连接,在长方形PCB板上焊接有单片机、RS232通讯芯片,单片机与传感器51总线连接,单片机与RS232通讯芯片电连接并构成RS232串行输出通讯电路。长方形PCB板连接有RS232总线。装配时,使传感器511靠近烟尘过滤器4一侧,将圆形PCB板51卡固在PCB板安装位1222内, RS232总线贯穿密封接头一521、密封接头二522,然后将密封接头521放置在连接头卡接位1221内,将第三半壳121的PCB板安装位122与圆形PCB板51对齐,将第三半壳121与第四半壳122拼合,然后将密封接头二522旋装在密封接头521上。

使用时,先将下半壳11组装完毕后,根据需要单独组装上半壳12或将第三半壳121、油烟探测模块5、第四半壳122分别装配到下半壳11上并形成上半壳12,然后将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套装在上半壳12上,并使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与第一卡接块1211卡接固定,最后将螺钉穿过固定孔133将油烟探测器固定在附设物上就可以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流量调节装置能够调节到达油烟探测模块处的油烟流量,在不同油烟浓度的应用场景下,通过调节流量调节装置,不需要更换油烟探测器的油烟探头,就可以调整油烟探测器的油烟敏感度,兼容性高,使用成本低。

实施例2:一种油烟探测器,参见图1-12,包括外壳1,以及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在外壳1内的导流件3、烟尘过滤网4和油烟探测模块5。外壳1的下部设有透气口14,透气口14有多个,在透气口14上可拆装连接有堵头(未画),透气口14与堵头配合形成流量调节装置。

使用时,只需根据需要拆下一定数量的堵头就可以调节透气口14的总体大小。

本发明油烟探测器可以应用在油烟机、油烟管道等场合中,当上述实施例中的油烟探测器安装在油烟管道中时,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固定在油烟管道壁上,下半壳11伸入油烟管道内,根据油烟管道的大小,油烟探测模块安装盘13可以与不同位置处的第一卡接块1211卡接固定。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