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故障指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5041发布日期:2019-08-03 15:48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故障指示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网故障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一种故障指示器。



背景技术:

故障指示器是一种能反映有短路电流通过而现出故障标志牌(红牌)的电磁感应设备。将这故障指示器在配电线路沿线装设,一旦线路发生故障,短路电流流过,故障指示器便动作,故障标志红牌便出现。然后沿线巡视,电源侧至故障点之前的故障指示器都出现红牌,故障点以后的故障指示器都不出现红牌,即可判断,故障点便在最后一个红牌点与其后第一个非红牌点之间。故障指示器通常包括电流和电压检测、故障判别、故障指示器驱动、故障状态指示及信号输出和自动延时复位控制等部位。故障指示器一般安装在架空线、架空电缆、开关柜母排上,因此它通过检测空间电场电位梯度来检测电压,通过电磁感应检测线路电流。

现有技术中,故障指示器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开口,该开口端安装有具有左右动板的卡线部分;为了安装所述故障指示器,还包括一可容纳所述故障指示器的托杯,所述故障指示器可借助所述托杯在配电线路上安装和摘卸。这种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先将故障指示器的卡线部分打开固定在托杯上,托杯托着故障指示器到达位置后,托杯与故障指示器想脱离,使得故障指示器固定在电缆上。但是由于户外电缆的规格型号各有不同,所述的故障指示器的安装工具不能灵活的适应各种不同直径的电线电缆,安装过程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安装繁琐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故障指示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故障指示器。包括本体,用于检测电缆中短路电流的特征来判别、指示短路故障;底板,设置在所述本体上表面;U型架,设置在底板沿其长度方向上,所述U型架两个开口相对,用于包裹线缆;夹持部,设置在U型架相对的内壁上,沿所述U型架长度方向陈列设置,开口相对的所述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不大于两个U型架开口之间的距离,用于夹持线缆。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的燕尾槽,所述U型架分别滑动安装在所述燕尾槽内,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U型架位置的限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转动栓,所述转动栓固定在所述底板中心轴的上方,所述底板中心轴位置相对设有固定槽,所述转动栓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U型板底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栓底端呈方块状,且所述转动栓靠近所述底板的任意相对侧面设有凸起,相对所述固定槽呈方形槽,且所述固定槽内壁四周平行均匀设有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U型板和所述夹持部之间固定连接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外套设有固定连接在所述U型板和所述夹持部之间的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呈弧形结构,弧形内壁上设有若干弹性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燕尾槽两端相对设有卡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故障指示器,包括根据电缆的规格,使两个U型架在底板上相对滑动,调节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与电缆向匹配,能够夹持固定电缆,从而实现固定、保护不同规格的电缆,而不需要根据不同大小的电缆制作不同规格的保护槽,从而降低成本。电缆夹持固定在夹持部之间,U型架对电缆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被电缆被开槽的尖锐部划伤。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故障指示器,U型架滑动安装在燕尾槽内,从而实现U型架滑动安装在底板上,同时能够避免U型架从垂直于燕尾槽长度方向的方向上脱离底板,保证滑动的稳定性。当根据电缆的规格调整好两个U型架之间的距离时,使用限位装置固定U型架在底板上的位置,使其不能再滑动,从而稳固夹持电缆。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故障指示器,转动栓设置在底板中心轴上方,转动栓两端分别连接两个U型架,旋转转动栓使U型架相互靠近,调整好两个U型架之间的距离后,转动栓向下按压固定在固定槽中,使U型架不在滑移,稳定夹持电缆。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故障指示器,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两个夹持部存在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夹持部能够更稳固地夹持固定电缆。伸缩杆在固定连接夹持部与U型架的同时,对弹簧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两个夹持部之间的配合进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夹持固定电缆,其结构简单,效果明显。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故障指示器,将夹持部设置为开口相对的弧形结构,增大夹持部与电缆的接触面积,提高夹持部对电缆的夹持稳定性;设置在弧形内壁的弹性凸起,增大夹持部与电缆之间的摩擦力,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护电缆,避免磨损电缆表面而影响电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故障指示器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故障指示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一种故障指示器的A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11-底板;12-U型架;13-夹持部;131-弹性凸起;14-燕尾槽;16-固定槽;17-卡板;161-凹槽;2-限位装置;21-转动栓;211-凸起;3-伸缩杆;3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故障指示器,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1,底板11上沿其宽度方向滑动安装有两个开口相对的U型架12,两个U型架12相对的内壁上通过伸缩杆3固定安装有相对的夹持部13,夹持部13沿U型架12的长度方向阵列设置,伸缩杆3外套设有弹簧31,伸缩杆3和弹簧31一端固定在U型架12上,另一端固定在夹持部13上,弹簧31处于正常状态时,开口相对的两个夹持部13之间的距离不大于两个U型架12开口之间的距离。根据电线管体的规格,使U型架12在底板11上滑动,调节两个U型架12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电缆的规格适配,从而降低成本。电缆位于两个夹持部13之间,弹簧31和伸缩杆3被压缩,但在弹簧31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两个夹持部13存在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将电缆夹持固定住。

如图1所示,底板11上开设有沿宽度方向的燕尾槽14,两个U型架12低端呈燕尾状(图中未标记),U型架12分别固定安装在燕尾槽14内,实现U型架12在底板11上的滑动,避免U型架12在竖直方向上脱离底板11,保证U型架12滑动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U型架12夹设电缆后,使用卡板17封堵燕尾槽14,使得U型架12不会从燕尾槽14中滑落,封堵开口,防止U型架12脱离燕尾槽14,提高使用安全性;在未使用时,卡板17封堵燕尾槽14,防止U型架12滑移出燕尾槽14,提升了实用效果。

为了实现夹持部稳定夹持电缆,如图2所示,底板11中心轴位置设置转动栓21,转动栓21呈T型结构,转动栓21任意两端连接两U型架12,通过旋转转动栓21,转动栓21拉扯两U型架12相互靠近,继而带动U型架12架相互靠近,使得U型架12夹持电缆;同时,底板11中心轴位置有固定转动栓21的固定槽16,在U型架12稳定夹持电缆后,转动栓21向下按压至固定槽16中,转动栓21不在发生位移,使得固定U型架12稳定夹持电缆。

如图2所示,相对的夹持部13呈开口相对的弧形结构,且弧形内壁上设有若干弹性凸起131,弧形结构能够增大夹持部13与电缆之间的接触面积,弹性凸起131能够增大夹持部13与电线管体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夹持部13对电缆的夹持强度,同时,弹性凸起131能够避免夹持部13损伤电缆的外壁。

如图2所示,将电缆卡设在两个夹持部13之间,弹簧31和伸缩杆3被压缩,但在弹簧31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两个夹持部13存在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将电缆夹持固定住。其中,U型架12能够保护电缆,避免其受到开槽的尖刺部的损伤。夹持部13的弧形结构增大夹持部13与电线管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弹性凸起131能加大夹持部13与电缆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夹持部13对电缆的夹持强度,同时,弹性凸起131能够避免夹持部13损伤电线管体的外壁。

如图3所示,转动栓21低端呈方块状,相对固定槽16呈方形槽,在U型架12夹持电缆后,转动栓21和固定槽16卡扣,使得U型架12不在滑移,同时,方形块任意两侧有凸起211,凸起211弹性材料设置,相对固定槽16内壁四周均匀有凹槽161,使得转动栓21卡扣入方形槽16时,固定效果更佳。

工作过程:

安装前,根据电缆的规格,将U型架12滑移到燕尾槽14的两端,使得两个U型架12之间的距离大于需夹持的电缆直径。

安装时,将电缆卡设在两个夹持部13之间,转动转动栓21使U型架12相互靠近,弹簧31和伸缩杆3被压缩,在弹簧31自身的弹力作用下,两个夹持部13存在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将电缆夹持稳定固定。其中,U型架12能够保护电缆,避免其受到损伤。夹持部13的弧形结构增大夹持部13与电缆之间的接触面积,弹性凸起131能大夹持部13与电缆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夹持部13对电缆的夹持强度,同时,弹性凸起131能够避免夹持部13损伤电缆的外壁。在U型架12夹持电缆后,按压转动栓21至凹槽内,实现对U型架12的稳定固定。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