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压设备测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6375发布日期:2019-07-17 05:53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承压设备测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承压设备测距装置。



背景技术:

承压设备在对板材进行加工时,尤其是成型盆状件,都是通过工作人员通过卷尺进行边加工边测量,这种测量方式具有误差性,而且有时需要两位工作人员进行协同测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误差存在性比较大,而且不断对承压设备重启,大大较少设备的使用寿命,故而需要一种可以快速测量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测量装置,尤其是一种承压设备测距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承压设备测距装置,至少包括承压设备,还包括一对一端铰接的基架、固定连杆、具有锁紧装置的滑块、调节机构、红外测距传感器、控制单元、处理单元、显示屏和控制台,所述基架为圆环结构,所述基架上开有滑道,所述滑块通过滑道与基架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机构竖直可拆卸连接在滑块顶端,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可拆卸连接在调节机构上,所述固定连杆一端活动连接在基架一侧,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基架另一侧,所述控制台可拆卸连接在基架上,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单元和显示屏均固定在控制台上,所述调节机构、控制单元、红外测距传感器和显示屏与处理单元电性连接。

所述调节机构、滑块和红外测距传感器均为两对,两对所述滑块均滑动连接在基架上,两对所述调节机构均竖直可拆卸连接在两对滑块顶端,两对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均可拆卸连接在调节机构上,两对所述调节机构和两对红外测距传感器与处理单元电性连接,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升降装置和翻转装置。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在滑块顶端,所述底座上表面竖直固定导管,所述导管一侧开有活动口,所述导管内旋转连接蜗杆,所述底座上表面可拆卸连接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蜗杆通过一对锥齿轮啮合,所述蜗杆外圆周面配装蜗块,所述导管外滑动连接升降架,所述升降架通过活动口蜗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处理单元电性连接。

所述翻转装置包括外壳和第二电机,所述外壳和第二电机可拆卸连接在升降架上所述外壳内旋转连接轴齿轮,所述轴齿轮一端位于外壳内,另一端轴向延伸至外壳外固定翻转架,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端延伸至外壳内可拆卸连接直齿轮,所述直齿轮与轴齿轮啮合,所述翻转架上可拆卸连接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第二电机与处理单元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为步进电机。

所述轴齿轮有效齿以轴心为圆心的扇形角度为230度,所述直齿轮与轴齿轮的有效齿轮啮合。

所述基架下表面固定两对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内滑动连接万向轮,所述基架侧壁面活动连接联动杆,所述联动杆一端与万向轮顶端活动连接,所述联动杆另一端固定控制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基架可以调节张开大小,可以适应多种承压设备。

2、通过万向轮可以方便移动和调节位置。

3、通过红外测距传感器之间联动可以实时对被加工件监测尺寸,不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测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4、通过调节结构可以对红外测距传感器进行调节,方便被加工件放置和被加工件加工时的加工位置跟随,使红外测距传感器始终对准加工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翻转装置俯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翻转装置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轴齿轮轴向视图。

图中:1-承压设备;2-基架;3-锁紧连杆;4-滑块;5-红外测距传感器;6-控制单元;7-处理单元;8-显示屏;9-控制台;10-底座;11-导管;12-蜗杆;13-第一电机;14-锥齿轮;15-升降架;16-蜗块;17-外壳;18-第二电机;19-轴齿轮;20-翻转架;21-直齿轮;22-支撑架;23-万向轮;24-联动杆;25-控制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6,一种承压设备测距装置,至少包括承压设备1,还包括一对一端铰接的基架2、基架3、具有锁紧装置的[Midea1] [Midea2] 、调节机构、红外测距传感器5、控制单元6、处理单元7、显示屏8和控制台,所述基架2为圆环结构,所述基架2上开有滑道,所述滑块4通过滑道与基架2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机构竖直可拆卸连接在滑块4顶端,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5可拆卸连接在调节机构上,所述基架3一端活动连接在基架2一侧,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在基架2另一侧,所述控制台9可拆卸连接在基架2上,所述控制单元6、处理单元7和显示屏8均固定在控制台9上,所述调节机构、控制单元6、红外测距传感器5和显示屏8与处理单元7电性连接;所述调节机构、滑块4和红外测距传感器5均为两对,两对所述滑块4均滑动连接在基架2上,两对所述调节机构均竖直可拆卸连接在两对滑块4顶端,两对所述红外测距传感器5均可拆卸连接在调节机构上,两对所述调节机构和两对红外测距传感器5与处理单元7电性连接,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升降装置和翻转装置。

实际使用时:

首先将基架2移动至承压设备1的加工位外侧,使加工位位于基架2中心,然后将基架3将基架2张开的角度进行固定,然后通过滑块4在基架2上滑动,调整监测位置,在将滑块4进行锁紧,防止移动,将处理单元7与承压设备1的控制单元进行电性连接,同时控制控制单元6,控制单元6发出的指令输送至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将红外测距传感器5对准承压设备1加工部位的底面,然后将被加工件放置在加工部位,同时通过红外测距传感器5对被加工件进行监测,监测被加工件与与红外测距传感器5的距离,同时红外测距传感器5将数据传输到处理单元7,处理单元7将数据处理,在显示屏8上进行显示,工作人员通过数据进行调节,使被加工件与红外测距传感器5之间的距离相等,此时被加工件位于承压设备1加工位中心,同时承压设备1对被加工件进行固定,加工时,当承压设备1的挤压部位移动时,移动信号传送至处理单元7,处理单元7将信号传输给调节机构,调节机构根据信号调节高度和仰角,使红外测距传感器5监测点与加工位同步,通过红外测距传感器5实时的监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显示屏8进行加工,增加精准度,方便加工。

当加工面是倾斜的,通过调节机构可以使红外测距传感器5位于承压设备1加工位底面水平。

实施例2:

参照图1-4,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底座10,所述底座10可拆卸连接在滑块4顶端,所述底座10上表面竖直固定导管11,所述导管11一侧开有活动口,所述导管11内旋转连接蜗杆12,所述底座10上表面可拆卸连接第一电机13,所述第一电机13和蜗杆12通过一对锥齿轮14啮合,所述蜗杆12外圆周面配装蜗块16,所述导管11外滑动连接升降架15,所述升降架15通过活动口蜗块1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3与处理单元7电性连接;所述翻转装置包括外壳17和第二电机18,所述外壳17和第二电机18可拆卸连接在升降架15上所述外壳17内旋转连接轴齿轮19,所述轴齿轮19一端位于外壳17内,另一端轴向延伸至外壳17外固定翻转架,所述第二电机18驱动端延伸至外壳17内可拆卸连接翻转架21,所述翻转架21与轴齿轮19啮合,所述翻转架20上可拆卸连接红外测距传感器5,所述第二电机18与处理单元7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3和第二电机18为步进电机。

实际使用时:

升降装置工作时,处理单元7接收信号,启动第一电机13,第一电机13驱动端通过锥齿轮14带动蜗杆12在导管11内旋转,蜗杆12旋转,带动蜗块16在蜗杆12轴向进行移动,蜗块16移动带动升降架15跟随移动,升降架15在导管11外滑动,同时通过导管11可以防止升降架15旋转,起到限位和导向作用,通过升降装置可以使红外测距传感器5垂直位置调节,使红外测距传感器5保持最佳测试位置,防止被加工件的加工位被遮挡,当加工面是倾斜的时候,根据加工面倾斜角度,通过升降装置所在位置进行升高或者下降。

翻转装置工作时,处理单元7接收信号,启动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驱动端带动翻转架21旋转,翻转架21旋转,带动轴齿轮19转动,轴齿轮19旋转,带动翻转架20转动,翻转架20转动带动红外测距传感器5转动,从而改变红外测距传感器5的仰角,使红外测距传感器5保持最佳测试位置。

第一电机13和第二电机18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可以控制旋转角度,从而达到控制蜗块16升降角度和翻转架20转动角度。

实施例3:

参照图6,所述轴齿轮19有效齿以轴心为圆心的扇形角度为230度,所述翻转架21与轴齿轮19的有效齿轮啮合。

实际使用时:

翻转架21与轴齿轮19的有效齿轮啮合,如果处理单元7的指令出现错误,使翻转架21不断旋转,翻转架21带动轴齿轮19的有效齿轮旋转,当过了有效齿轮的位置时,轴齿轮19不在跟随翻转架21旋转,可以防止红外测距传感器5的连接线造成损坏。

实施例4:

参照图1-3,所述基架2下表面固定两对支撑架22,所述支撑架22内滑动连接万向轮23,所述基架2侧壁面活动连接联动杆24,所述联动杆24一端与万向轮23顶端活动连接,所述联动杆24另一端固定控制把手25。

实际使用时:

移动基架2时,搬动控制把手25,控制把手25带动联动杆24,联动杆24带动万向轮23在支撑架22内向下移动,万向轮23与地面接触时,使支撑架22和基架2进行提升,从而可以通过万向轮23移动基架2,当不移动时,搬动控制把手25,万向轮23向上移动至支撑架22内,支撑架22与地面接触进行支撑,这样可以保证移动方便和固定平稳。

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涉及“ 第一”、“ 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 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