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基沉降观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5510发布日期:2019-09-17 21:47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基沉降观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砟轨道沉降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路基沉降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铁路要求铁路自身具有高平顺性,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保证工后的“零”沉降,原因在于,高铁采用的是与普通铁路不同的无砟轨道,其维修、养护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铁路,如果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将会对运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做好沉降观测工作是保证高铁顺畅运营的必要条件。在现有技术中,沉降观测工作多通过埋设沉降观测桩和沉降观测边桩,然后利用全站仪定期对其进行测绘并按照所测频率测量高程变化值获取高度沉降状况和位置偏移状况,其中,沉降观测桩的锚板需在首层路基填筑前进行埋设并使锚板接触结构相对稳定的基岩层,然后依照填料-碾压的工具进行每层路基的填筑,并随着路基高度的增加,逐层加长桩身。目前,桩身外部往往套设有具有防护作用的PVC管,而为了避免路基碾压过程中PVC管被车辆碾压,沉降观测桩埋设后一般采取钢筋笼临时标记来防止被破坏,但此种方式极易在路基填筑过程中被车辆碾压,导致沉降观测桩外包PVC管破坏,沉降观测数据失真,无法准确判定实际沉降情况,且此处因无法碾压导致路基压实不足,产生局部沉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基沉降观测装置,能够为沉降观测桩提供可靠保护,其能够避免桩身处路基碾压不密实造成的局部沉降问题,同时还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安全稳固和节省人力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路基沉降观测装置,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边桩和全站仪,沉降观测桩和沉降观测边桩均设置在路基上,沉降观测桩包括锚板和桩身,还包括桩身保护机构;所述桩身保护机构包括套设在桩身外的PVC保护管和设置在PVC保护管外的混凝土立柱,PVC保护管内径与桩身外径相匹配。

为了便于安装,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立柱由多个混凝土浇注体自下而上堆叠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浇注体包括浇注本体,浇注本体上下贯通设置有与PVC保护管匹配的安装孔,浇注本体上表面沿有定位凸起,浇注体下表面设有与定位凸起匹配的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浇注本体为正方柱结构,且混凝土浇注体高度为60cm,混凝土浇注体截面边长为30cm,所述PVC管外径为80mm。

为了防止晃动,进一步地,所述桩身和PVC保护管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

为了实时起到警示作用,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土浇注体外自下而上交替设置有荧光警示条和反光警示条,荧光警示条和反光警示条均沿混凝土浇注体周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右混凝土立柱和PVC管组成的桩身保护机构,不仅避免车辆碾压造成的混凝土立柱损坏,为沉降观测桩提供更为可靠的保护,还避免了桩身处不密实造成的局部沉降问题,保障路基质量;

(2)通过将混凝土立柱由多个混凝土浇注体上下堆叠构成,使混凝土立柱能够随着路基的不断填筑而逐层升高,降低混凝土立柱的安装难度,且在每个混凝土浇注体上下表面设置相匹配的定位凸起和定位槽的结构特点,提高了相邻混凝土浇注体之间的结合力,保证其结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了沉降观测桩的安全;

(3)通过在桩身和PVC保护管之间填充有柔性材料,为桩身和PVC保护管之间提供弹性接触保护,避免桩身和PVC保护管过紧造成安装困难的问题或桩身和PVC保护管之间过松造成的桩身晃动的问题;

(4)通过在混凝土浇注体外侧壁设置荧光警示条条和反光警示条,能够全天候为现场工作车辆提供安全警示,避免车辆碾压,更进一步为沉降观测桩提供全面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混凝土浇注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路基;2、桩身;3、锚板;4、沉降观测边桩;5、全站仪;6、混凝土立柱;7、浇注本体;8、安装孔;9、定位凸起;10、荧光警示条;11、反光警示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边桩4和全站仪5,沉降观测桩和沉降观测边桩4均设置在路基1上,全站仪5设置在路基1一侧,沉降观测桩包括锚板3和桩身2,还包括桩身保护机构,桩身保护机构包括套设在桩身2外的PVC保护管和设置在PVC保护管外的混凝土立柱6,PVC保护管内径与桩身2外径相匹配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边桩4、桩身保护机构和全站仪5,沉降观测桩和沉降观测边桩4均设置在路基1上,全站仪5设置在路基1的任意位置,沉降观测桩包括锚板3和桩身2。

桩身保护机构包括套设在桩身2外的PVC保护管和设置在PVC保护管外的混凝土立柱6,PVC保护管内径与桩身2外径相匹配,且桩身2和PVC保护管之间填充有具有缓冲作用的柔性材料。

混凝土立柱6由多个混凝土浇注体自下而上堆叠构成,混凝土浇注体包括浇注本体7,浇注本体7采用现场浇注的方式或直接采用已浇筑成型的浇注本体7,本实施例优选采用浇注本体7,浇注本体7优选采用正方柱结构,且混凝土浇注体高度为60cm,混凝土浇注体截面边长为30cm,所述PVC管外径为80mm。浇注本体7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上下贯通并与PVC保护管外径相匹配的安装孔8,浇注本体7上表面沿有定位凸起9,浇注体下表面设有与定位凸起9匹配的定位槽。浇注本体7外侧壁自上至下交替设置有荧光警示条10和反光警示条11,荧光警示条10和反光警示条11均沿浇注本体的周向围绕在浇注本体侧壁上。

在首层路基1铺设前,先将沉降观测桩的锚板3埋设在基岩层上,然后在按照铺料-碾压的工序逐层进行路基1填筑,桩身2随着路基1的逐层升高而逐渐加长,在此过程中,浇注本体7逐层套设在PVC管外部,该种安装方式,不仅便捷省力,且省去了现场浇注混凝土所耗费的时间,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