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3076发布日期:2019-09-13 22:11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采样仪器,特别涉及一种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人们在研究浅水表层沉积物变化规律时,经常需要对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然而浅水表层沉积物往往质地松散含水率高,受到外界扰动时,其原有形态结构容易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物理结构、沉积物水界面物质迁移转化、生物转化等过程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进行表层沉积物相关研究时,应尽量减少采样过程带来的干扰。

目前常用的表层沉积物采样器包括抓斗式采泥器和柱状采泥器,它们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抓斗式采泥器对沉积物层序结构破坏大,很难保持原有形态,且采样成功率偏低。柱状采泥器能够对一些野外环境进行采样并保持样品的结构,但是,对于实验室中或一些野外环境中形成的比较松软的表层沉积物,仍然很难保持样品原本的层结构。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用于对松软的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并良好地保持其本来的形态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包括采泥桶、支撑杆和封底机构,所述采泥桶为圆筒状,开口向下,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所述采泥桶的顶部中央连接,并且纵轴与所述采泥桶的纵轴重合,所述封底机构包括封底布、第一拉绳、第二拉绳和绕线器;

所述封底布为矩形,长宽均大于所述采泥桶的底面外径,附在所述采泥桶的外侧面上的右侧,并且一条边位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所述第一拉绳为Y状,一头与所述支撑杆的右侧连接,另外两头分别与远离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的两个角连接;

所述绕线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左侧上,靠近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与所述绕线器的线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封底布位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连接,并且可通过所述绕线器收线将所述封底布位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拉扯至所述采泥桶的左侧,从而使所述封底布封住所述采泥桶的开口。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可在采样过程中通过封底机构将采泥桶的底部开口封住,平整托住沉积物,从而使沉积物不易脱落、挤压变形,最大限度的保持所采样品的原状。本实用新型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方便,可适用于野外和室内实验室等多种采样需求。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拉绳通过第一弹簧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收线后,弹簧处于伸长状态,拉住封底布,使封底布绷直,以维持样品形态。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所述采泥桶和/或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第一拉绳和所述第二拉绳的绳体穿过相应的限位环。限位环使拉绳沿预定轨迹运动,从而规范封底布的形状。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采泥桶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通孔。通孔的设计使得在采样时,不会因为采泥桶上方的空气无法排出而形成高压。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拉绳穿过所述封底布位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在所述采泥桶底部形成套索,套索固定端位于所述采泥桶左侧底部。收线时,套索圈逐渐变小,从而带动封底布从右侧向左侧运动,最终封底布在初始状态下处于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收拢于采泥桶左侧的套索固定端,而相对的另一条边仍然处于采泥桶的右侧,从而封住采泥桶的开口。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采泥桶前后两侧中部均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封底布连接,连接位置为所述封底布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垂直的边的中点。第二弹簧在外侧拉住封底布的两边,使封底布张开,以彻底封住采泥桶的开口。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封底布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超出所述采泥桶的开口边缘。封底布从采泥桶的开口边缘突出,在刚开始收线时,不会因为采泥桶开口边缘的阻挡而难以收线。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采泥桶的开口边缘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处设置有索道,所述索道包括一个水平段和两个竖直段,所述水平段为圆弧状,环绕所述采泥桶的开口边缘,并连接所述两个竖直段,所述竖直段从所述采泥桶的开口边缘处垂直向上延伸,分别穿过所述封底布与所述采泥桶的开口边缘垂直的两条边,所述第二拉绳为Y状,一头与所述绕线器的线轮连接,另外两头分别与位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的两个角连接。使用过程中,收线时,第二拉绳拉扯位于所述采泥桶开口边缘的边的两个角沿索道向左运动,封底布整体随之覆盖整个采泥桶的开口。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采泥桶的开口右端向内缩。刚开始收线时,采泥桶的开口右端向内缩可减小采泥桶开口边缘对封底布向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撑杆包括支撑部和连接于所述支撑部顶部的握把。支撑部可一体形成,或者可分为多段可拆卸部段,或者为可伸缩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将封底布拆下后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的采泥桶的开口进行内缩改进后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采泥桶,2、支撑杆,4、限位环,11、通孔,12、开口内缩,21、握把,22、支撑部,31、封底布,32、第一拉绳,33、第一弹簧,34、第二拉绳,35、绕线器,36、第二弹簧,37、索道,371、水平段,372、竖直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文中的所用的方位词“左”和“右”仅仅出于叙述的方便用作相对位置的概念。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1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包括采泥桶1、支撑杆2和封底机构,所述采泥桶1为圆筒状,开口向下,所述采泥桶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通孔11。所述支撑杆包括支撑部22和连接于所述支撑部顶部的握把21。所述支撑杆2的底部与所述采泥桶1的顶部中央连接,并且纵轴与所述采泥桶1的纵轴重合,所述封底机构包括封底布31、第一拉绳32、第二拉绳34和绕线器35。

所述封底布31为矩形,长宽均大于所述采泥桶1的底面外径,优选为采泥桶1的底面外径的1.2-1.5倍,附在所述采泥桶1的外侧面上的右侧,并且一条边位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所述第一拉绳32为Y状,一头与所述支撑杆2的右侧连接,另外两头分别与远离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的两个角连接。所述第一拉绳32通过第一弹簧33与所述支撑杆2连接。封底布为软布。

所述绕线器35设置在所述支撑杆2的左侧上,靠近所述支撑杆2的顶部,所述第二拉绳34的一端与所述绕线器35的线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封底布位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连接,并且可通过所述绕线器35收线将所述封底布位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拉扯至所述采泥桶1的左侧,从而使所述封底布31封住所述采泥桶1的开口。

所述第二拉绳32穿过所述封底布位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在所述采泥桶1底部形成套索,套索固定端位于所述采泥桶1左侧底部。收线时,套索圈逐渐变小,从而带动封底布从右侧向左侧运动,最终封底布在初始状态下处于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收拢于采泥桶左侧的套索固定端,而相对的另一条边仍然处于采泥桶的右侧,从而封住采泥桶的开口。

在所述采泥桶和/或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限位环4,所述第一拉绳32和所述第二拉绳34的绳体穿过相应的限位环4。限位环使拉绳沿预定轨迹运动,从而规范封底布的形状。

所述采泥桶前后两侧中部均设置有第二弹簧36,所述第二弹簧36与所述封底布31连接,连接位置为所述封底布31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垂直的边的中点。第二弹簧在外侧拉住封底布的两边,使封底布张开,以彻底封住采泥桶的开口。在初始状态时,第二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当封底布向左运动过程中,第二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初始状态时,所述封底布31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超出所述采泥桶1的开口边缘。封底布31从采泥桶1的开口边缘突出,在刚开始收线时,不会因为采泥桶开口边缘的阻挡而难以收线。

使用时,握住握把将采泥桶插入沉积物中,至期望的深度。然后,转动绕线器的手柄收线,封底布在第二拉绳的拉扯下从右向左运动,直至其一条在左边的套索固定点收拢。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的拉力使封底布具有一定张力,以维持封底布上的样品。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可在采样过程中通过封底机构将采泥桶的底部开口封住,平整托住沉积物,从而使沉积物不易脱落、挤压变形,最大限度的保持所采样品的原状。本实用新型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方便,可适用于野外和室内实验室等多种采样需求。

实施例2

如图3和4所示,本实施例的浅水表层沉积物采样装置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采泥桶1的开口边缘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处设置有索道37,所述索道37的包括一个水平段371和两个竖直段372,所述水平段371为圆弧状,环绕所述采泥桶1的开口边缘,并连接所述两个竖直段372,所述竖直段372从所述采泥桶1的开口边缘处垂直向上延伸,分别穿过所述封底布31与所述采泥桶1的开口边缘垂直的两条边,所述第二拉绳34为Y状,一头与所述绕线器35的线轮连接,另外两头分别与位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的两个角连接。使用过程中,收线时,第二拉绳拉扯位于所述采泥桶1开口边缘的边的两个角沿索道向左运动,封底布整体随之覆盖整个采泥桶的开口。

如图5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采泥桶1的开口右端向内缩。刚开始收线时,采泥桶的开口右端向内缩可减小采泥桶开口边缘对封底布向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