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验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1028发布日期:2019-08-31 02:3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流验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验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流验电器。



背景技术:

高压交流验电器在电力行业内应用广泛,它能判断站内金属导体、架空线路、接头等设备是否带电,是运行人员在变电站工作中使用的一个主要工具。通常,在运行人员给停电设备转检修状态前,先使用验电器验明设备无电,再挂接地线或合上接地闸刀,以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接触式高压验电器时,若被验设备无电,则无任何信号,若有电,则发出告警。为了排除因验电器本身故障而导致验有电设备依然无告警的情况,在使用此种验电器前,会使用自身的测试按钮,保证验电器电路工作正常,但是,按测试按钮时,并未包含金属探针,若金属探针及接头存在断裂等问题无法检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交流验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交流验电器自检与验电功能不完善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交流验电器,包括绝缘操作杆和设置在所述绝缘操作杆上的验电指示器,所述验电指示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还连接有触针和电源,所述触针设置在所述壳体顶部,

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检测芯片,所述检测芯片的输出连接有自检信号指示电路和验电信号指示电路,所述检测芯片的输入端串联有触针和自检开关。

可选的:所述验电指示电路包括验电指示灯和与所述验电指示灯串联的验电开关。

可选的:所述自检信号指示电路包括声光报警模块。

可选的:所述检测芯片的第一输出管脚与电源之间并联有自检指示灯L1和蜂鸣器H,自检指示灯L1与检测芯片的第一输出管脚之间还串联有第一分压电阻R1,所述检测芯片的第二输出管脚与电源之间依次串联有验电开关K1、验电指示灯L2和第二分压电阻R2,所述检测芯片的输入管脚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联有触针A和自检开关K2。

可选的:所述检测芯片的输入管脚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三分压电阻R3和分压电容C。

可选的:所述绝缘操作杆包括环氧树脂和/或玻璃纤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分别设置有自检指示电路和验电指示电路,可以完整的检测出验电器的高压存在,高压不存在和验电器故障的三种状态,且验电准确,反应速度快,声光传输距离远,检测精度高,超强抗干扰,启动电压离散性小;绝缘操作杆采用高品质环氧树脂和高品质玻璃纤维,安全稳定,绝缘性好,机械强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交流验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交流验电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一种交流验电器,如图1所示,包括绝缘操作杆1和设置在绝缘操作杆1上的验电指示器,验电指示器的顶部设置有触针,该触针与高压线路接触以验电。

验电指示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检测电路2,检测电路2连接有电源且与顶部的触针连接,上述电源为5V电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绝缘操作杆1可以是环氧树脂和/或玻璃纤维,其安全稳定,绝缘性好,机械强度高。

具体的,检测电路2如图2所示,包括检测芯片,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检测芯片为IC芯片,IC芯片的第一输出管脚与电源之间串联有声光报警模块,该声光报警模块包括并联的自检指示灯L1和蜂鸣器H,自检指示灯L1与检测芯片的第一输出管脚之间还串联有第一分压电阻R1,第一分压电阻R1为1KΩ;检测芯片的第二输出管脚与电源之间依次串联有验电开关K1、验电指示灯L2和第二分压电阻R2,第二分压电阻R2为1KΩ;检测芯片的输入管脚与接地端之间依次串联有触针A和自检开关K2,自检开关K2为常开开关;检测芯片的输入端与接地端之间并联有第三分压电阻R3和分压电容C。

本实用新型的交流验电器具体是这样使用的:

自检:打开验电开关K1,验电指示灯L2亮起;按下自检开关K2,声光报警模块发出声光报警,即自检指示灯L1亮起且蜂鸣器H发出声音;松开自检开关K2,验电指示灯L2亮起,证明本验电指示器此时是正常的可以使用,若按下自检开关K2无声无光或声光变弱,说明本验电器存在故障,不能使用。

验电:将触针接触被测部位进行验电,打开验电开关K1,若验电指示灯L2亮起,说明不存在高压,若声光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息,即自检指示灯L1亮起,蜂鸣器H发出声音,说明存在高压,无任何反应时,表示本设备发生故障或者需要更换电池。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