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39164发布日期:2019-06-28 23:45阅读:15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制备方法,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血细胞分析作为血液常规的检查项目,在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的诊断当中尤其重要。因此在医院检验科的日常检验工作中保证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是一种用于血细胞分析常规工作中核查分析过程(或仪器)准确性的物质。该物质在性质方面类同被分析的标本并随病人样本一起进行分析。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的必要性:由于生产血细胞分析仪的厂家较多,各自使用的测定原理和方法不尽相同,导致其测定结果及参数范围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在国内的大中型医院,同一实验室使用不同厂家和型号的血细胞分析仪已成为普遍现象,致使在同一实验室内同一标本用不同的仪器分析,出现测定值的差异,给评估和解释结果带来一定的困难,给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带来误解和不良的影响。因此质控品检测显得尤其重要。

室内质控是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连续地评价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可靠程度,判断检验报告是否可发出的过程。室内质控的目的是检测、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室间质量评价是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并由外部独立机构(临床检验中心)收集和反馈实验室上报的结果,以此评价实验室操作的过程。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判定实验室的校准、检测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实验室在全面质量控制的这个过程中,质控品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质控品的稳定性、参数的全面性,是质控品质量的体现。目前国内各级医院较多采用厂商提供的质控品,其中包括了国外的厂家,国外厂商供应的全血质控品参数全面,但有效期短,需冷链运输,价格昂贵等原因,应用受到限制,国内虽有全血质控品仅能做部分检测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细胞参数不能得到普遍应用(如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相关参数不能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生产血细胞分析仪的厂家的分析仪器的测定值会有差异,给评估和解释结果带来一定的困难的缺陷,提供一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步,配制固定液

固定液的主要成分为甲醛、戊二醛和醇类,其中醇类为甲醇和乙醇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

第二步,配制血细胞保存液

血细胞保存液主要成份为枸橼酸三钠、葡萄糖、腺嘌呤、氯化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肌苷、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蔗糖、聚乙二醇4000、氯霉素、硫酸新霉素;由这些组分组成的保存液可以提供细胞营养和保护细胞、有抑制细菌生长、保持溶液的酸碱平衡等作用。

第三步,将全血进行初次固定数小时后离心分离,将红细胞和血小板再次进行固定数小时后离心分离,将各种血细胞用ph7.2的pbs缓冲液洗涤去除固定液后备用;

第四步,分配每个标的1至3档或1至5档的细胞浓度值;

第五步,经过固定的血细胞中加入血细胞保存液混合后,取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微调;

第六步,检测合格后分装、贴签、包装后抽样质检。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的固定液包括三种固定液;其中固定液a的主要成分为甲醛、戊二醛和甲醇;固定液b的主要成分为甲醛、戊二醛和乙醇;固定液c的主要成分为甲醛、戊二醛、甲醇和乙醇。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血细胞保存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枸橼酸三钠14~15g、葡萄糖26.2~28g、腺嘌呤0.3~0.5g、氯化钠7.5~8.5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2~0.4g、肌苷2~3.5g、磷酸二氢钾0.08~0.15g、磷酸氢二钠0.5~0.9g、蔗糖12.2~14.8g、聚乙二醇40001.2~2.5g、氯霉素0.5~0.9g、硫酸新霉素0.8~1.5g加纯化水至2000ml。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的步骤2)中血细胞保存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枸橼酸三钠14.7g、葡萄糖27.0g、腺嘌呤0.4g、氯化钠8.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3g、肌苷2.7g、磷酸二氢钾0.122g、磷酸氢二钠0.716g、蔗糖13.8g、聚乙二醇40001.8g、氯霉素0.7g、硫酸新霉素1.0g加纯化水至2000ml。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的全血为经过专业机构检验合格的“o”型新鲜血液,将新鲜血液进行称量和全血细胞计数,并标识好每袋的血细胞含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将全血用固定液a初次固定,轻轻混合2~5分钟,放入2℃-8℃冰箱,每隔30分钟混合一次,固定2小时;

然后先4℃1000转/min离心10分钟,再3000转/min离心10分钟,分离出上清液和白膜层,将红细胞用固定液b再次固定,每隔30分钟混合一次,固定2小时后加入ph7.2的pbs缓冲液洗涤,3000转/min离心15分钟后去除上清;

将白膜层的白细胞、血小板、采用不同的离心力分离;血小板用固定液c再次固定,每隔15分钟混合一次,固定1小时后加入ph7.2的pbs缓冲液洗涤,3000转/min离心8分钟后去除上清;白细胞加入ph7.2的pbs缓冲液洗涤,3000转/min离心10分钟后去除上清。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公司生产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采用人“o”型新鲜血液做为原料,与国产的同类产品白细胞、血小板使用粒子做的质控品(不能检测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部分参数)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确保与临床检测标本介质性质相同,保证了细胞参数的一致性;可完全满足临床检验室内质控本实验室全血细胞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可用于临床检验中心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判定实验室的校准、检测能力以及监控其持续能力;经过长期稳定性试验(80天内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具有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为临床提供与病人样本一致的细胞检测项(24参数的质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质量,填补了国内空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1、一种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制备方法

第一步,固定液的配制:

固定液a:甲醛0.3%、戊二醛0.15%、甲醇1%;

固定液b:甲醛0.7%、戊二醛0.2%、乙醇2%;

固定液c:甲醛1%、戊二醛0.5%、甲醇0.5%、乙醇2%。

第二步,血细胞保存液的配制:

枸橼酸三钠14.7g、葡萄糖27.0g、腺嘌呤0.4g、氯化钠8.2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3g、肌苷2.7g、磷酸二氢钾0.122g、磷酸氢二钠0.716g、蔗糖13.8g、聚乙二醇40001.8g、氯霉素0.7g、硫酸新霉素1.0g加纯化水至2000ml。

第三步,将经过专业机构检验合格的“o”型新鲜血液进行称量和全血细胞计数,并标识好每袋的含量;

第四步,将全血用固定液a初次固定,轻轻混合3分钟,放入2℃-8℃冰箱,每隔30分钟混合一次,固定2小时;

第五步,初次固定结束后用大型冷冻离心机4℃1000转/min离心10分钟,3000转/min离心10分钟,分离出上清液和白膜层,将红细胞用固定液b再次固定,每隔30分钟混合一次,固定2小时后加入ph7.2的pbs缓冲液洗涤,3000转/min离心15分钟后去除上清;

第六步,将白膜层的白细胞、血小板、采用不同的离心力分离。血小板用固定液c再次固定,每隔15分钟混合一次,固定1小时后加入ph7.2的pbs缓冲液洗涤,3000转/min离心8分钟后去除上清;白细胞加入ph7.2的pbs缓冲液洗涤,3000转/min离心10分钟后去除上清;

各种细胞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不同对固定剂的反应浓度和时间的效果不一样,如白细胞固定时间过长不易分类、染色困难,血小板对多种成份固定效果较好,因此本申请采用三种不同的固定液,依次进行固定处理,从而完成细胞的全部固定。

第七步,分配每个标的1-3档或1-5档,从低到高的细胞浓度值(低值、中值、高值或根据临床检验的要求配制细胞值);

第八步,经过固定的血细胞中加入血细胞保存液混合后,取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微调;

第九步,检测合格后分装、贴签、包装后抽样质检;

第十步,2℃-8℃冷藏保存。

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中每种样品单瓶包装规格为:2ml,整组包装规格为:3×2ml、5×2ml、6×2ml。

【使用方法】

1、复温:从冰箱中取出检测样品室温静置15分钟。

2、滚动混匀:双手掌相对,瓶盖向上竖直夹于掌心,来回搓动双手,让检测样品在双手间竖直滚动,持续20-30秒;颠倒混匀5次(10-15秒),重复上述滚动步骤。再颠倒混匀5次,静置10秒后可进行检测。

手工取样:小心打开瓶盖,让吸样针在距离瓶底2-5mm处吸样,完成后用无污染吸水纸擦拭瓶盖内和瓶口残留物;自动进样检测,样品退出后,用吸水纸擦拭穿剌点残留物,放回2℃-8℃保存。

【注意事项】

1、该检测样品应以患者样本对待,并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

2、检测样品应于2℃-8℃冰箱中直立放置冷藏保存,应尽量减少在室温环境中的时间,不可冷冻保存。

3、检测出现白细胞分类指标无数据显示时,可能混匀方法不正确,不能从冰箱中取出马上就混匀。

4、仪器精度不够时有可能白细胞分类不显示数据,需换机检测。

本实施例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用质控品可以检测的项目如下表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