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氨和/或胺类物质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842075发布日期:2020-11-06 16:43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含有氨和/或胺类物质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进样管、第一外套管、第一颗粒收集部件和抽气装置;

第一进样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第一外套管和所述第一进样管之间构成气体流动通道,第一进样管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一进样管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一外套管内;

第一外套管具有用于通入待测物阻隔剂的进气口、用于连通所述抽气装置以吸入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的第一出气口和用于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流通的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第一进样管的出气口朝向第一颗粒收集部件设置,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进样管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样管的内径在进气口至出气口方向上连续地或者非连续地减小;和/或,

所述第一进样管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的距离可调;和/或,

所述第一外套管的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设置于第一外套管的一端,所述第一出气口设置于第一外套管的另一端;和/或,

所述气体进样装置还包括将待测物阻隔剂经第一外套管的进气口通入所述第一外套管的动力装置;和/或,

所述第一颗粒收集部件为表面粗糙且带有粘性的颗粒收集部件,优选为表面粗糙且带有粘性的石英玻璃板,或者为胶板;和/或,

所述第一外套管和所述第一进样管之间构成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流入检测装置的流动通道,所述第一外套管的第二出气口用于与所述检测装置连通;和/或,

所述进样装置还具有并联的用于气体样品进气的第一进气管和用于标准样品进气的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第一进样管的进气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为氮气发生装置、氮气瓶或氦气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样管具有一个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通过第一三通与所述第一进样管的进气口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样品进样装置还包括第二进样管、第二外套管、第二颗粒收集部件;

第二进样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内,第二外套管和所述第二进样管之间构成气体流动通道,第二进样管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二进样管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内;

第二外套管具有用于通入待测物阻隔剂的进气口、用于连通所述抽气装置以吸入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的第一出气口和用于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流通的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二颗粒收集部件,第二进样管的出气口朝向第二颗粒收集部件设置,第二出气口与所述第二颗粒收集部件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进样管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颗粒收集部件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套管和所述第二进样管之间构成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流入检测装置的流动通道,所述第二外套管的第二出气口用于与所述检测装置连通;和/或,

所述气体进样装置还包括将待测物阻隔剂经第二外套管的进气口通入所述第二外套管的动力装置;和/或,

所述第二进样管的内径在进气口至出气口方向上连续地或者非连续地减小。

7.一种检测大气中的氨/胺类物质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和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或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所述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或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具有为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提供进入所述质谱仪的流动动力的采样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装置的抽气能力大于采样装置的抽气能力。

9.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检测装置检测大气中氨/胺类物质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通入阻隔剂;

大气样品和标准样品交替进气;

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或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大气中氨/胺类物质的含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剂为1h,1h-全氟辛基胺。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氨和/或胺类物质的气体样品进样装置、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包括第一进样管、第一外套管、第一颗粒收集部件和抽气装置;第一进样管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外套管内,第一外套管和第一进样管之间构成气体流动通道,第一进样管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第一进样管的出气口位于第一外套管内;第一外套管具有通入待测物阻隔剂的进气口、连通抽气装置以吸入气体样品和标准样品的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第一进样管的出气口朝向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第二出气口与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的距离大于第一进样管的出气口与第一颗粒收集部件的距离。该进样装置能够排除干扰,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技术研发人员:吉东生;徐小娟;王跃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05.06
技术公布日:2020.11.06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