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76293发布日期:2020-03-10 09:4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计量数据采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能表停电上报功能通过多次升级换代之后,主要采用电能表通信模块主动上报来实现停电事件上报,即电能表停电后,电能表通信模块利用储备电池上报停电信号至主站。

目前,对电能表停电上报功能的检测主要采用手动测试和实验室电能表测试装置测试。手动测试是指手动将电能表断电,观察电能表是否将停电事件上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人工成本大。实验室电表测试装置是利用多功能电表测试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准确,效率高,但多功能电表测试台造价昂贵,测试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且低成本地对电能表停电上报功能进行检测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该装置包括:检测装置和控制装置;其中,检测装置用于模拟供电停电环境,并在供电停电环境下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的停电上报信号;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电连接,用于接收检测装置发送的停电上报信号,并对停电上报信号进行验证,以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是否进行停电上报。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检测装置用于为待测电能表模块进行供电,以使待测电能表模块正常运行;检测装置还用于对待测电能表模块进行断电,并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的停电上报信号。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检测装置包括:一侧开口的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测试主板;其中,测试主板设置有插接位,待测电能表模块插设于插接位内,测试主板用于模拟供电停电环境,并在供电停电环境下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的停电上报信号;测试主板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用于将停电上报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压接装置还包括:定位板;其中,壳体的底壁设置有多个定位杆;定位板与测试主板并列设置,定位板开设有多个通孔,各定位杆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各通孔内;定位板开设有开口,测试主板对应于开口设置有插针,待测电能表模块穿设于开口且与插针相插接,定位板的开口与测试主板形成插接位。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插接位为至少两个,每个插接位内均插设一个待测电能表模块。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检测装置还包括:压接装置;其中,压接装置设置于壳体内,用于对待测电能表模块进行压接。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压接装置包括:压接板和电动装置;其中,压接板与测试主板并列设置且置于待测电能表模块的上部;电动装置与压接板相连接,用于驱动压接板沿壳体的高度方向运动以对待测电能表模块进行压接。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电动装置为电动推杆。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中,压接装置还包括:多个限位柱和多个弹簧;其中,各限位柱均设置于壳体的底壁,定位板朝向测试主板的一侧还开设有多个盲孔,各限位柱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各盲孔内;压接装置还用于对定位板进行压接,以使定位板向测试主板处运动;每个限位柱均具有预设长度,以对定位板进行限位;各弹簧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各定位杆且置于壳体的底壁与定位板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还包括:显示装置和/或语音装置;其中,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用于将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是否进行停电上报的结果进行显示;语音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用于将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是否进行停电上报的结果进行语音提示。

本发明中,通过检测装置模拟供电停电环境,待测电能表模块对停电事件进行上报,准确模拟了电能表的实际工作状况,检测装置获取停电上报信号并发送给控制装置,以验证待测电能表模块是否进行停电上报,测试准确,提高了检测效果,并且,无需如现有技术中设置多功能电表测试台,精简设备,节约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且低成本地对电能表停电上报功能进行检测的问题,以及,便于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还节约了劳动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所示,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包括:检测装置1和控制装置2。其中,检测装置1用于与待测电能表模块3相连接,检测装置1用于模拟供电停电环境,并在供电停电环境下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停电上报信号。具体地,检测装置1为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供电,以使待测电能表模块3能够正常运行,以模拟待测电能表模块3正常工作的环境。检测装置1还用于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断电,以使待测电能表模块3由正常工作状态转变为停电状态,则待测电能表模块3在断电后就会将停电事件进行上报,检测装置1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停电上报信号。

控制装置2与检测装置1电连接,控制装置2用于接收检测装置1发送的停电上报信号,并对该停电上报信号进行验证,以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优选的,控制装置2为电脑或者平板电脑。

优选的,检测装置1与控制装置2之间通过载波组网通信。

具体实施时,检测装置1与控制装置2之间通过交流强电连接。具体实施时,控制装置2内设置有终端,待测电能表模块3与终端之间通过强电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装置1模拟供电停电环境,待测电能表模块3对停电事件进行上报,准确模拟了电能表的实际工作状况,检测装置1获取停电上报信号并发送给控制装置2,以验证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测试准确,提高了检测效果,并且,无需如现有技术中设置多功能电表测试台,精简设备,节约成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且低成本地对电能表停电上报功能进行检测的问题,以及,便于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还节约了劳动力。

参见图2,上述实施例中,检测装置1可以包括:壳体11和测试主板12。其中,壳体11可以呈长方体状,壳体11的其中一侧为开口,则壳体11的其中一个侧壁呈敞开状态。当然,也可以是,壳体11的其中一个侧壁开设有开口。

测试主板12设置于壳体11内,具体地,测试主板12置于壳体11内的底部。测试主板12设置有插接位,待测电能表模块3插设于插接位内。具体地,测试主板12呈平板状,测试主板12的第一面与壳体11的底壁相连接,测试主板12的第二面朝向壳体11的顶壁,插接位设置于测试主板12的第二面,插接位处设置有插针以与待测电能表模块3插接配合。待测电能表模块3从壳体11侧壁的开口处插设于插接位内,并便于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插设状态的监测。

优选的,插接位为至少两个,每个插接位内均插设有一个待测电能表模块3,这样,能够实现多个待测电能表模块3同时测试,简单方便,节约成本。更为优选的,各插接位在测试主板12上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插接位为五个。

测试主板12用于模拟供电停电环境,并在供电停电环境下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停电上报信号。具体地,测试主板12为电路板,在待测电能表模块3插设于插接位后,测试主板12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停电上报信号。更为具体地,测试主板12与电源相连接,并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供电,以使待测电能表模块3正常运行,并在待测电能表模块3运行一定时间后,控制待测电能表模块3断电,以模拟停电环境,并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停电上报信号。

具体实施时,测试主板12可以预先设定供电的时间,并在达到设定时间后停止供电,以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断电,即实现模拟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供电停电环境。具体实施时,该供电的设定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测试主板12与控制装置2电连接,测试主板12用于将停电上报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2。

具体实施时,测试主板12还用于控制待测电能表模块3管脚的高低频变化,具体地,测试主板12控制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reset管脚的高低电频变换和eventout管脚的高低电频变换。

具体实施时,在待测电能表模块3插设于插接位后,向测试主板12索要电表地址,测试主板12将索要信号发送至控制装置2,控制装置2接收该索要信号,并根据索要信号确定出电表地址,以及将电表地址发送给测试主板12。测试主板12将电表地址发送至待测电能表模块3,待测电能表模块3接收到该电表地址后实现供电运行。

具体实施时,测试主板12支持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三相和单相检测。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待测电能表模块3插设于测试主板12的插接位内,使得待测电能表模块3与测试主板12稳定连接,便于测试主板12的准确地获取停电上报信号,进而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参见图2,上述实施例中,壳体11的底壁设置有多个定位杆16,各定位杆16呈圆周状均匀分布,测试主板12置于各定位杆16围设区域的内部。更为具体地,测试主板12呈长方形,各定位杆16围设的区域也呈长方形。具体实施时,将测试主板12设置于壳体11的底壁,在壳体11的底壁上并沿测试主板12的外周设置多个定位杆16,各定位杆16均匀分布。

检测装置1还可以包括:定位板15。其中,定位板15与测试主板12并列设置,即定位板15与测试主板12相平行。定位板15置于测试主板12的上部(相对于图2而言),定位板15开设有多个通孔,定位杆16的数量与通孔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定位杆16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各通孔内,各定位杆16均用于对定位板15进行定位。

具体实施时,定位板15的尺寸大于测试主板12的尺寸,定位板15不仅能够覆盖测试主板12,并且,定位板15上的通孔还能与对应的定位杆16相插接。

定位板15开设有开口,测试主板12对应于开口处设置有插针,待测电能表模块3穿设于该开口且与插针相插接,则定位板15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限位,则定位板15的开口与测试主板12形成插接位。

具体实施时,定位板15的开口的尺寸与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尺寸相匹配,以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限制,避免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移动错位。

具体实施时,定位板15开设有至少两个开口,每个开口内均对应一个待测电能表模块3,测试主板12对应于每个开口处均设置有插针,则每个待测电能表模块3均穿设于对应的开口且与对应位置处的插针相插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板15来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限位,保证了待测电能表模块3与测试主板12的插针之间的稳定接触,防止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移动错位。

参见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检测装置1还可以包括:压接装置。其中,压接装置设置壳体11内,压接装置用于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以使待测电能表模块3紧密插设于测试主板12的插接位内,即保证待测电能表模块3与测试主板12的插针紧密稳定接触,使得待测电能表模块3与测试主板12的插针相插紧,避免松动。

压接装置可以包括:压接板13和电动装置。其中,压接板13与测试主板12并列设置,并且,压接板13与测试主板1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及,压接板13置于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上部(相对图2而言)。

电动装置与压接板13相连接,电动装置用于驱动压接板13沿壳体11的高度方向(图2所示的由上至下的方向)运动,以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具体地,电动装置可驱动压接板13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进而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也可以驱动压接板13向远离测试主板12处运动,进而实现待测电能表模块3从插接位内取下或者插设于插接位内。

优选的,电动装置为电动推杆。

具体实施时,壳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压接按钮,在按下压接按钮后电动装置启动进而驱动压接板13运动。

使用时,将待测电能表模块3插设于测试主板12的插接位,按下压接按钮,启动电动装置,驱动压接板13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则压接板13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将待测电能表模块3压接至预设程度后,电动装置停止压接。控制装置2控制测试主板12模拟供电停电环境,并获取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停电上报信号。

具体实施时,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压接的预设程度可以为预设压接距离,也可以是预设压接时间,或者其他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压接装置来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使得待测电能表模块3能够与插针保持紧密插接,避免待测电能表模块3在插接位的松动,进而保证测试主板12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发出的停电上报信号的获取,提高了测试的准确度。并且,压接装置通过电动装置推动压接板13来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便于操作。

参见图2,上述实施例中,压接装置还可以包括:多个限位柱17和多个弹簧。其中,各限位柱17均设置于壳体11的底壁且对应于测试主板12处,并且,各限位柱17沿测试主板12的外周均匀设置。具体实施时,各限位柱17与各定位杆16在测试主板12的外周交错均匀分布。

定位板15朝向测试主板12的一侧还开设有多个盲孔,盲孔的数量与限位柱17的数量相同,盲孔的位置与限位柱17的位置一一对应,各限位柱17一一对应地插设于各盲孔内。

压接装置还用于对定位板15进行压接,以使定位板15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并使得各限位柱17均插设于对应的盲孔内,并且,各定位杆16均插设于对应的通孔内。具体地,压接板13朝向测试主板1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压接杆14,每个压接杆14均具有预设长度,每个压接杆14均与定位板15相接触,并且,每个压接杆14均在电动装置驱动压接板13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时对定位板15进行压接,以使定位板15跟随压接板13一起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

具体实施时,各压接杆14的长度应使得压接杆14能够与定位板15相接触并对定位板15进行压接,以及保证压接板13能够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对于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定位板15和待测电能表模块3均在压接板13的驱动下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为了避免测试主板12上插针的损坏,每个限位柱17均具有预设长度,这样在定位板15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过程中,限位柱17会对定位板15进行限位,阻止定位板15的运动,进而阻止了压接板13的运动,这时停止电动装置。

弹簧的数量与定位杆16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各弹簧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各定位杆16,并且,每个弹簧均置于壳体11的底壁与定位板15之间。当定位板15在压接板13的驱动下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时,定位板15对各弹簧进行压缩,使得各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当压接装置向远离测试主板12方向运动时,压接装置不再对定位板15进行压接,则各弹簧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推动定位板15向远离测试主板12方向处运动。

具体实施时,由于弹簧的设置,在压接装置未压接时,定位板15悬设于测试主板12的上部,并且,定位板15与测试主板1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小于待测电能表模块3的厚度,以使定位板15能够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定位。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柱17的设置,使得压接装置在对定位板15进行压接时,能够对定位板15进行限位,避免压接装置不断压接导致的测试主板12上插针的损坏,保证待测电能表模块3与插针之间的沟通和信号传递。并且,弹簧的设置能够实现定位板15跟随压接装置自动运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便于操作。

参见图1和图2,上述各实施例中,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还可以包括:显示装置和/或语音装置。具体地,可以仅仅包括显示装置,也可以仅仅包括语音装置,还可以同时包括显示装置和语音装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2电连接,显示装置用于将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的结果进行显示。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显示器。

语音装置与控制装置2电连接,语音装置用于将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的结果进行语音提示。

当控制装置2为平板电脑时,显示装置和语音装置均可以与在平板电脑上体现,则显示装置、语音装置与控制装置2融为一体。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显示装置和语音装置,来对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的结果进行展现,便于工作人员获知测试状态,使得测试结果更为直观地体现。

结合图1和图2,对用于测试电能表模块停电上报的自动化装置的使用进行介绍:在未放置待测电能表模块3之前,各弹簧均处于初始状态,各弹簧推动定位板15处于测试主板12的上部,并且,定位板15与测试主板1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测试主板12上的各定位杆16并未置于定位板5的通孔内,各限位柱17也并未置于定位板15的盲孔内。将待测电能表模块3穿设定位板15上的开口,并且,待测电能表模块3与测试主板12上的插针相接触。启动电动装置,电动装置驱动压接板13向测试主板12处移动,压接板13与待测电能表模块3相接触,并且,压接板13上的各压接杆14也会与定位板15相接触,压接板13在电动装置驱动下继续运动,压接板13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压接,同时,各压接杆14也会对定位板15进行压接,从而将待测电能表模块3压接至与测试主板12的插针相插紧。这时,各定位杆16均置于定位板5对应的通孔内,各限位柱17均置于定位板15对应的盲孔内。定位板15在压接过程中,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随着定位板15的压接,各限位柱17完全置于对应的盲孔内,并且,各限位柱17对定位板15进行顶接,阻止定位板15继续向测试主板12处运动,这时电动装置停止压接。

测试主板12为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供电,使得待测电能表模块3正常运行,然后再对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行停电,待测电能表模块3得知停电事件后进行上报,测试主板12获取停电上报信号,并将停电上报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2。控制装置2接收该停电上报信息,并对该停电上报信号进行验证,以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当控制装置2为平板电脑时,平板电脑对判断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的结果进行显示和语音提示,则测试结束。

启动电动装置,电动装置驱动压接板13向远离测试主板12处移动,压接板13远离待测电能表模块3,进而取消了对定位板15的压接作用。由于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以弹簧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推动定位板15向远离测试主板12处运动,直至弹簧恢复初始状态,这时,定位板15处于测试主板12的上部,并且,定位板15与测试主板1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准确模拟了电能表的实际工作状况,检测装置1获取停电上报信号并发送给控制装置2,以验证待测电能表模块3是否进行停电上报,测试准确,提高了检测效果,并且,无需如现有技术中设置多功能电表测试台,精简设备,节约成本,以及,便于操作,提高了检测效率,还节约了劳动力。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