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胎压模拟测试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96260发布日期:2020-03-27 20:10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胎压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胎压模拟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其轮胎的安全性测试是必要的监测项目。现有的胎压监测系统是对实车运行中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当出现胎压气压过低会使胎体变形增大,胎侧容易出现裂口,同时产生屈挠运动,导致过度发热,促使橡胶老化,帘布层疲劳,帘线折断,还会使轮胎接地面积增大,加速胎肩磨损。气压过高,会使轮胎帘线受到过度的伸张变形,胎体弹性下降,使汽车在行驶中受到的负荷增大。

胎压监测系统通过制动控制系统对非正常范围内的胎压情况进行紧急制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直接在实车上对胎压监测系统进行测试,存在初始测试问题多,操作复杂以及测试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汽车胎压模拟测试方法,从而实现模拟测试汽车胎压的情况,测试结果准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汽车胎压模拟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轮胎模型运行空间,模拟轮胎相对在路面上的旋转行进过程;

s2,轮胎内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号传送至控制系统;轮胎内通过温度传感器将运行过程中温度信号传送至控制系统;

s3,轮胎内连接有充气装置和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控制充气装置对轮胎内进行充气操作或放气操作;

s4,控制系统内设有轮胎识别数据库和胎压数据测试数据库,轮胎识别数据库对于不同的轮胎结构属性信息、轮胎材料属性信息进行储存;

s5,控制系统控制充气装置对轮胎进行充气操作,设置充气的气压范围进行取值限定;

s6,驱动电机驱动轮胎进行行程运动,胎压数据测试数据库对轮胎模型运行空间内进行的模拟行进过程的压力、温度、速度的数据进行储存;

s7,控制系统控制充气装置对轮胎进行放气操作,设置放气后的轮胎气压范围进行取值限定;

s8,重复步骤s6的过程;

s9,控制系统内的综合数据库根据轮胎识别数据库和胎压数据测试数据库中相对应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并整合,得出不同路况环境下不同轮胎处于不同内部气压范围时的胎压数据。

具体的,步骤s1中,轮胎连接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轮胎在路面上进行直线轨迹运动或画圈轨迹运动。

具体的,步骤s1中,驱动电机上安装有速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控制轮胎的转速。

具体的,步骤s2中,控制系统设置有操作界面模块,操作人员可以对轮胎模型运行空间内各装置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汽车胎压模拟测试方法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模拟汽车不同行驶状态时,轮胎内环境,提供胎压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降低遗漏的风险可能性,提高安全性能;通过综合数据库获得不同路况环境下不同轮胎处于不同内部气压范围时的胎压数据,完善测试方法,以便于获得更全面的胎压监测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汽车胎压模拟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轮胎模型运行空间,模拟轮胎相对在路面上的旋转行进过程;

轮胎连接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轮胎在路面上进行直线轨迹运动或画圈轨迹运动;

地面可选择多种场地,如柏油地,草地,石子地,泥土地,湿水地等;

驱动电机上安装有速度传感器,用于实时控制轮胎的转速;

s2,轮胎内通过压力传感器将压力信号传送至控制系统;轮胎内通过温度传感器将运行过程中温度信号传送至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设置有操作界面模块,操作人员可以对轮胎模型运行空间内各装置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s3,轮胎内连接有充气装置和调节装置,该调节装置控制充气装置对轮胎内进行充气操作或放气操作;

s4,控制系统内设有轮胎识别数据库和胎压数据测试数据库,轮胎识别数据库对于不同的轮胎结构属性信息、轮胎材料属性信息进行储存;

s5,控制系统控制充气装置对轮胎进行充气操作,设置充气的气压范围进行取值限定;

s6,驱动电机驱动轮胎进行行程运动,胎压数据测试数据库对轮胎模型运行空间内进行的模拟行进过程的压力、温度、速度等数据进行储存;

s7,控制系统控制充气装置对轮胎进行放气操作,设置放气后的轮胎气压范围进行取值限定;

s8,重复步骤s6的过程;

s9,控制系统内的综合数据库根据轮胎识别数据库和胎压数据测试数据库中相对应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并整合,得出不同路况环境下不同轮胎处于不同内部气压范围时的胎压数据。

应用本实施例时,模拟汽车不同行驶状态时,轮胎内环境,提供胎压测试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降低遗漏的风险可能性,提高安全性能;通过综合数据库获得不同路况环境下不同轮胎处于不同内部气压范围时的胎压数据,完善测试方法,以便于获得更全面的胎压监测系统。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