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测试方法、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0157068发布日期:2020-03-24 20:3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车辆测试方法、装置和系统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车辆测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测试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与乘用车辆相比,营运车辆(一般指大型卡车、客车等)对于行驶、运输的安全性、舒适性具有更高需求。相应的,营运车辆的测试项目更多,测试成本也更高。营运车辆的测试项目可以达到一百多项,甚至更多。

营运车辆在投入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安全测试。假设有100个测试项目,需要逐一测试营运车辆是否满足各个测试项目的性能指标,所有测试项目全部测试通过,营运车辆才能投入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人发现,不同的测试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某个测试项目测试失败,比该测试项目的测试条件更苛刻的相关测试项目的继续测试,则显得没有意义,不仅测试效率会降低,而且会浪费测试资源。

本公开在测试过程中,实时获取车辆反馈的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如果当前测试项目测试失败,则将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从初始的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然后按照更新后的列表继续完成剩余各个未测试项目的测试,从而提高测试效率,节约测试资源。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测试方法,包括:

根据测试项目列表向待测试的车辆发送测试任务,以使得车辆按照列表中测试项目的顺序在测试环境中依次完成各个测试项目;

在测试过程中,实时获取车辆反馈的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

如果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的,将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从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

根据更新后的测试项目列表向车辆发送测试任务,以使得车辆按照更新后的列表中测试项目的顺序在测试环境中依次完成各个未测试项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的确定方法包括:

在未测试项目的各个测试环境元素中,如果存在至少一项测试环境元素比当前测试项目的相同测试环境元素的难度系数大,且其他测试环境元素与当前测试项目的相同测试环境元素的难度系数相同,则判定未测试项目比当前测试项目的难度系数更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根据车辆装配的传感器的感应信息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车辆的车身表面装配的距离传感器的感应信息表明障碍物与车辆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或者,如果车辆的轮胎上装配的压力传感器的感应信息表明车胎压力小于预设压力,则判定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环境包括多个同心环形区域,相邻的两个同心环形区域用直线车道连接,每个同心环形区域包括曲率不同的多个同心环形车道,不同的同心环形车道的路面材质和倾斜程度中的至少一项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的,将已测试项目以及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从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成功的,不更新测试项目列表,或者,将已测试项目从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测试环境元素包括路面材质、路面倾斜程度、车道弯曲程度、路面干湿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始的测试项目列表中的测试项目的顺序根据车辆在测试环境的自然行驶顺序确定。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测试装置,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接至存储器的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任一个实施例的车辆测试方法。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测试系统,包括:

车辆测试装置,以及,装配有传感器和嵌入式设备的待测试的车辆;其中,嵌入式设备被配置为根据传感器的感应信息确定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个实施例的车辆测试方法的步骤。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根据下面参照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同心环形区域测试环境搭建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车辆测试方法一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车辆测试方法另一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的车辆测试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的车辆测试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了实现车辆测试,需要准备至少一辆待测试的车辆,还需要搭建好测试环境,然后由车辆测试装置向车辆下发测试内容,并基于车辆的测试表现评测车辆的安全行驶性能。下面分别描述待测试的车辆、测试环境、车辆测试装置、以及测试过程。

下面描述待测试的车辆,该车辆例如可以是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营运车辆,也可以是乘用车辆。后续实施例以营运车辆为例进行描述。

首先准备一辆待测试的营运车辆,并保证其处于可投入营运使用的正常工况,例如蓄电池的电量充足、汽油充足。

为了评估营运车辆的安全行驶性能,需要在车辆上安置一些传感器设备。为了确定使用哪些传感器,需要首先确定安全性能的测评指标。本实施例例如从避免发生碰撞、避免发生侧翻这两种情形来衡量行驶安全性,因此选用例如超声波雷达等距离传感器来判断碰撞情况、采用压力传感器确定轮胎与路面的压力情况,并使用嵌入式设备将各个传感器得到的信号进行记录和分析处理。

在车身表面布置若干超声波雷达,并对其进行校准与标定。根据测试需要,可以使超声波雷达的分布能够覆盖车身,从而最终能够对于出现在车身周围某一预警范围内任何障碍物进行有效监测,可以使超声波雷达的分布覆盖车辆前端或测端的部分。

在车辆各个轮胎上配置压力传感器。出现车辆侧翻的临界条件是至少一只车轮与地面的压力为趋于0,因此使用压力传感器能够对于侧翻情况进行监测。

使用车载的嵌入式设备对压力传感器、超声波雷达传感器按照时序检测到的感应信号进行收集及分析处理。经过分析,一旦发现营运车辆与周围障碍物距离过近(小于预设距离,预警碰撞)或者某胎压信号趋于0(小于预设压力,预警侧翻),则判定车辆即将发生安全隐患,则立刻控制车辆制动系统,使车辆紧急停车,并针对当前测试项目上报安全测评失败的结果。这样的测试项目会有非常多个,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需要实时上报。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通过无线设备传递给环境端的车辆测试装置,并接受车辆测试装置传达的下一步测试指令,测试指令的格式可以是语音诱导(适用于有人驾驶车辆)或者是特定格式的数字信号格式指令(适用于无人驾驶车辆)。

下面描述一种示例性的测试环境。显然,本公开的测试方法并不局限于这种测试场景,其他测试环境也可以适用于本公开的测试方法。

为了充分测试营运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行驶状况,准备了几种类别的测试环境元素,通过将它们任意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测试环境,以便在测试环境中展开车辆安全性能的测评。

本实施例的环境元素的类别包括:路面摩擦系数(进一步包括路面材质和路面干湿程度)、路面倾斜程度以及车道弯曲程度。

针对路面摩擦系数,选用多种路面情况来模拟实际营运中可能出现的路面摩擦系数。选用的路面材质例如包括以下6种:沥青、细沙、砖石、木质、塑胶、混凝土,在选择每种材质的前提下进一步选择将路面淋湿或保持路面干燥这两种选项,总共可构造12种路面摩擦系数情况作为路面情况的备选因素。路面材质以及数量仅作为一种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测试需要还可以选择其他的路面材质以及数量。

针对路面倾斜程度类别,布置两种倾斜程度的路面:一种是水平路面,即不包含任何倾斜;另一种是沿着道路延伸方向的正交方向倾斜一定角度,这个角度值可以参考道路铺设领域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中的极限角度,并结合用户实际需求确定。例如,选用土木工程中的极限倾斜程度,如果待测试的营运车辆可以在这样的斜坡情况下安全行驶,现实中不会出现比这更陡峭的斜坡,从而确保车辆现实中的行车安全。

针对车道弯曲程度类别,布置多个同心环形区域,相邻的两个同心环形区域用直线车道连接,每个同心环形区域包括曲率不同的多个同心环形车道,不同的同心环形车道的路面材质和倾斜程度中的至少一项不同。假设车辆自身的最小转弯半径是r,可设置环形车道的曲率半径分别为+∞、2r、1.5r、r以及0.9r这5种取值。显然车道的曲率半径越小,道路弯曲程度越大,营运车辆的侧翻几率相应增大。其中,针对0.9r这种车道环境,此时营运车辆不可能不经倒车而一次性驶过这种过于弯曲的道路,加入这样的场景,可评估车辆是否能够经过判断而放弃一次性驶过弯道的危险行为。曲率半径为+∞的车道等价于笔直车道。

总结起来,基于6种材质、2种坡度、5种曲率的路面状况,将这些独立元素组合起来,一共可以构成6×2×5=60种道路场景。配合洒水与否的布尔型操作变量,一共可获得120种道路场景。具体实施时,营运车辆可60种干燥的道路场景中进进行驶测试,之后在干燥道路上洒水,然后在潮湿的60种道路场景继续进行行驶测试,即可开展整个120种场景的测试。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同心环形区域测试环境搭建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第一个同心环形区域是沥青水平路面11,第二个同心环形区域是沥青倾斜路面12,第三个同心环形区域是细沙水平路面13,每个同心环形区域包括曲率不同的多个同心环形车道,如车道111、112、121、122、131、132,外侧的车道111、121、131比内测的车道112、122、132的曲率更小。车辆可以在不同环形车道内行驶,对应着不同的曲率半径,随后从该同心环形区域运行到笔直车道14、15的入口,通过不同的同心圆之间衔接的笔直车道,可迁移至下一同心环形区域,完成其他场景的测试。这种测试环境搭建方式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使得车辆可无缝衔接地、一气呵成地逐一完成各种车道环境的测试。

此外,场景中还可以布置静态障碍物,待测试的车辆需要对其进行躲避。静态障碍物例如可以是护栏或路牙等,可以布置在道路的边缘。

此外,在测试场景中,还可以设置有路端设备,路端设备进行车辆与车辆测试装置之间的信息的中转。例如,车辆测试装置下发测试任务到路端设备,测试任务可能包括多个测试项目,为了减少车端系统存储的压力,路端设备将测试项目逐个发给车辆,车辆完成一个测试项目,路端设备再发送下一个测试项目到车辆。由于路端设备距车辆较近,收发信息的延时问题可以忽略。另外,车辆上报给车辆测试装置的单项测试结果等信息也可通过路端设备进行上传。如果没有路端设备,则车辆与车辆测试装置之间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信;如果有路端设备,则路端设备与车辆测试装置之间可以部署传输速度更快的有线通信方式,路端设备与车辆之间仍然部署无线通信方式。

下面描述车辆测试装置。

车辆测试装置是整个测试的中央处理系统,具有相应的软硬件设置,其主要职能是实时接收被测试的营运车辆的每个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并据此动态地调整后续测试的测试项目列表。

在车辆测试装置中,维护着一个初始的测试项目列表,其中的测试项目的顺序根据车辆在测试环境的自然行驶顺序确定。在车辆实际驶入测试场地内并开始逐一完成列表中的测试项目时,列表中的测试项目会随着已经测过的项目的失败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图2为本公开车辆测试方法一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由车辆测试装置执行。

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车辆测试方法包括:

在步骤21,根据测试项目列表向待测试的车辆发送测试任务,以使得车辆按照列表中测试项目的顺序在测试环境中依次完成各个测试项目。

其中,测试任务可以是测试项目列表的全部或者其中最先需要测试的项目。

在步骤22,在测试过程中,实时获取车辆反馈的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如果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的,执行步骤23;如果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成功的,执行步骤24。

如前所述,如果车辆的车身表面装配的超声波雷达等距离传感器的感应信息表明障碍物与车辆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或者,如果车辆的轮胎上装配的压力传感器的感应信息表明车胎压力小于预设压力,则车辆判定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的,上报给车辆测试装置。若测试结果是成功的,也上报给车辆测试装置。

在步骤23,将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从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然后执行步骤24。

在步骤24,将已测试项目从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

在步骤25,根据更新后的测试项目列表向车辆发送测试任务,以使得车辆按照更新后的列表中测试项目的顺序在测试环境中依次完成各个未测试项目。

其中,测试任务可以是更新后的测试项目列表的全部或者其中最先需要测试的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4的将已测试项目从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是可选择性执行的步骤,如果不执行步骤24,则由车辆自行记录已测试项目。此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车辆测试方法(可由车辆测试装置执行)包括:

在步骤31,根据测试项目列表向待测试的车辆发送测试任务,以使得车辆按照列表中测试项目的顺序在测试环境中依次完成各个测试项目。

其中,测试任务可以是测试项目列表的全部。

在步骤32,在测试过程中,实时获取车辆反馈的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如果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的,执行步骤33;如果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成功的,则不做处理,即不更新测试项目列表,使得车辆仍然按照初始的测试项目列表中测试项目的顺序在测试环境中依次完成各个未测试项目。

在步骤33,将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从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

在步骤34,根据更新后的测试项目列表向车辆发送测试任务,以使得车辆根据自行记录的已测试项目,按照更新后的列表中测试项目的顺序在测试环境中依次完成各个未测试项目。

其中,测试任务可以是更新后的测试项目列表的全部。

上述图2和图3对应的实施例,在测试过程中,实时获取车辆反馈的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如果当前测试项目测试失败,则将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从初始的测试项目列表中删除,然后按照更新后的列表继续完成剩余各个未测试项目的测试,均能够提高测试效率,节约测试资源。此外,图3相对于图2对应的实施例,由于单项测试项目成功时无需更新和下发测试项目列表,因此还能够节省通讯资源,提高测试的实时性。

此外,上述步骤23和33中涉及的“比当前测试项目难度系数更大的未测试项目”的确定方法包括:在未测试项目的各个测试环境元素中,如果存在至少一项测试环境元素比当前测试项目的相同测试环境元素的难度系数大,且其他测试环境元素与当前测试项目的相同测试环境元素的难度系数相同,则判定未测试项目比当前测试项目的难度系数更大。

例如,假设所有测试项目是120个,若当前测试项目是车辆在干燥、水平无倾斜、曲率半径为2r的沥青路面进行测试,如果测试过程中出现侧翻预警,则车辆上报当前测试项目测试失败,则中断测试,并对测试项目列表进行调整,此时未来的待测项目不再是119个,而是会进一步缩减。既然车辆无法安全驶过“干燥、水平无倾斜、曲率半径为2r的沥青环形车道”,那么“干燥、水平无倾斜、曲率半径为1.5r或r或0.9r的沥青环形车道”这些更严苛的测试项目也无需继续测试,因为车辆不可能在同等条件但更弯曲的路面上反而安全行驶而不发生侧翻,因此将这三个测试项目从未来待测项目中去掉,随后可以将更新后的最先需要测试的项目下发至车端,被测的营运车辆直奔下一个真正值得测试的项目中。如果被测车辆是无人驾驶车辆,被测车辆可以基于测试项目的位置直接运行至下一个测试项目,或者,基于测试装置的遥控运行至下一个测试项目,或者,其他可行的方式均适用于本发明。

待测试的车辆接收车辆测试装置发送的(或者,接收车辆测试装置通过路端设备转发的)测试任务,按照测试任务指定的优先顺序执行单个测试项目,驱车至该测试项目的测试地点开始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车载的嵌入式设备持续收集和分析压力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的感应信号,一旦发现车辆的距离传感器的感应信号表明车辆与障碍物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预警碰撞,或者发现压力传感器的感应信号表明车胎小于预设压力,预警侧翻,此时判定车辆即将发生安全隐患,则立刻控制车辆制动系统使车辆紧急停车,同时向车辆测试装置上报当前测试项目的安全测评失败的结果,并等待车辆测试装置下发调整后的测试任务(调整策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描述)。车辆一旦接收到调整后的测试任务,则按照调整后的测试任务指定的优先顺序继续执行其余的单个测试项目,并驱车至该测试项目的测试地点继续进行测试,直至测试完毕。

图4为本公开的车辆测试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装置40包括:存储器41以及耦接至该存储器41的处理器42,处理器4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指令,执行前述任意一些实施例中的车辆测试方法。

其中,存储器41例如可以包括系统存储器、固定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系统存储器例如存储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以及其他程序等。

装置4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43、网络接口44、存储接口45等。这些接口43,44,45以及存储器41和处理器42之间例如可以通过总线46连接。其中,输入输出接口43为显示器、鼠标、键盘、触摸屏等输入输出设备提供连接接口。网络接口44为各种联网设备提供连接接口。存储接口45为sd卡、u盘等外置存储设备提供连接接口。

图5为本公开的车辆测试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系统50包括:车辆测试装置51,以及,装配有传感器521和嵌入式设备522的待测试的车辆52。其中,传感器521例如包括超声波雷达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嵌入式设备522被配置为根据传感器521的感应信息确定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如果车辆的车身表面装配的超声波雷达传感器的感应信息表明障碍物与车辆的距离小于预设距离,或者,如果车辆的轮胎上装配的压力传感器的感应信息表明车胎压力小于预设压力,则判定当前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是失败的。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非瞬时性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为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