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4100发布日期:2019-07-19 22:3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阀检测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调节阀又名控制阀,在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领域中,通过接受调节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借助动力操作去改变介质的流速。

在实际的生产中,调节阀的气密性是调节的重要性能之一,往往调节阀气密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然而,现有的企业对调节阀的生产中,为提升效率和节约成本往往忽略对控制阀的气密性检测,严重影响调节阀的合格率,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通过密封柱密封调节阀介质进口,通过抵紧柱抵紧并密封调节阀介质出口,再由介质泵向调节阀中供给介质,从而实现对调节阀密封性的检测并对调节阀进行筛分,保证调节阀的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的一侧水平固定设置有用于密封调节阀介质进口的密封柱,所述机架位于安装架在密封柱的一侧滑移设置有滑移架,所述滑移架的滑移方向平行于密封柱的轴向,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滑移架滑移的驱动组件,所述滑移架在靠近安装架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用于抵紧调节阀介质出口的抵紧柱;所述密封柱上同轴开设置有介质通孔,所述介质通孔远离滑移架的一侧设置有介质泵,所述介质泵的喷出口通过管道与介质通孔远离滑移架的一侧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驱动组件驱动滑移架以及滑移架上的抵紧柱,将调节阀抵紧在密封柱上,并使得密封柱密封调节阀介质进口,使得抵紧柱密封调节阀介质出口;然后,由介质泵抽取介质向调节阀中供给介质。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调节阀密封性的检测并对调节阀进行筛分,保证调节阀的合格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丝杆,所述丝杆水平贯穿安装架并与安装架转动连接,所述丝杆靠近滑移的一端向滑移架延伸并贯穿滑移架,且所述丝杆与滑移架螺纹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动丝杆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驱动电机驱动丝杆转动,驱动滑移架在机架上滑移,并使得抵紧柱将调节抵紧在密封柱上,从而提升调节阀其气密性检测装置的自动程度,极大方便工作人员对调节阀的密封作业,并保证调节阀在气密性检测过程中密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丝杆在安装架平行间隔设置有两个,两所述丝杆远离滑移架的一侧均同轴固定设置有从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机架位于安装架远离滑移架的一侧,且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两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驱动电机驱动驱动齿轮运转,并驱动两从动齿轮以及丝杆同步运转,从而极大增强滑移架在机架上滑移的稳定性,并进一步保证调节阀在气密性检测过程中密封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柱和抵紧柱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同轴嵌设固定设置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密封柱和抵紧柱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密封圈,从而进一步保证密封柱对调节阀介质进口的密封性,保证抵紧柱对调节阀介质出口的密封性,保证该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对调节阀正常的检测作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介质通孔与介质泵之间连通的管道上连通设置压力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检测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调节阀对调节阀施加不同的介质压强,从而提升该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不同调节阀检测作业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柱径向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卸压管,所述卸压管贯通密封柱并与介质通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调节阀施加的介质压强过高时,工作人员可以打开卸压阀降低该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对调节阀施加的介质强度,保证该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对调节阀正常的检测作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在密封柱的下侧开设有集液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检测中,从调节阀中泄漏的介质将被收集到集液槽中,从而极大方便工作人员对介质的回收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集液槽的一侧壁向外连通设置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设置有排液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打开排液阀将集液槽中的介质排出集液槽,从而极大方便工作人员对集液槽介质的排出作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密封柱密封调节阀介质进口,通过抵紧柱抵紧并密封调节阀介质出口,再由介质泵向调节阀中供给介质,从而实现对调节阀密封性的检测并对调节阀进行筛分,保证调节阀的合格率;

(2)通过驱动电机驱动驱动齿轮运转,并驱动两从动齿轮以及丝杆同步运转,从而极大方便工作人员对滑移架在机架上滑移的驱动作业,省时省力;

(3)综合利用在机架上设置集液槽,并在集液槽的一侧壁向外连通设置排液管,以及在排液管上设置排液阀,从而极大方便工作人员对介质的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整体结构的轴测示意图;

图2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主要体现抵紧柱的结构;

图3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密封柱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架;11、安装架;111、密封柱;112、介质通孔;12、固定架;13、集液槽;2、滑移架;21、抵紧柱;22、卸压孔;3、驱动组件;31、驱动电机;32、丝杆;33、驱动齿轮;34、从动齿轮;4、介质泵;41、压力表;5、密封圈;6、卸压管;61、卸压阀;7、排液管;71、排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调节阀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长度方向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安装架11,机架1长度方向远离安装架11的一侧固定设置固定架12;安装架11与固定架12之间设置有滑移架2,滑移架2在机架1上沿机架1的长度方向滑移,机架1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滑移架2滑移的驱动组件3;安装架11靠近滑移架2的一侧水平固定设置有密封柱111,滑移架2靠近安装架11的一侧与密封柱111同轴固定设置有抵紧柱21;密封柱111上同轴开设有介质通孔112,安装架11远离滑移架2的一侧设置介质泵4,且介质泵4的喷出口通过管道与介质通孔112远离滑移架2的一侧连通。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将调节阀运输到密封柱111和抵紧柱21之间,并由驱动组件3驱动滑移架2以及滑移架2上的抵紧柱21向安装架11滑移,并使得密封柱111抵紧密封调节阀介质进口,抵紧柱21抵紧密封调节阀介质出口;然后,由介质泵4抽取介质向调节阀输送介质,对调节阀的气密性进行检测。

参见附图1,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电机31和丝杆32,丝杆32的两端沿密封柱111的轴向分别穿设安装架11和固定架12,且丝杆32转动架设在安装架11与固定架12之间;丝杆32的中部贯穿穿设滑移架2并与滑移架2螺纹连接,且丝杆32在机架1宽度方向的两侧平行设置两根;驱动组件3还包括驱动齿轮33和从动齿轮34,从动齿轮34同轴固定在丝杆32远离固定架12的一端,且从动齿轮34与丝杆32一一对应;驱动电机31固定在机架1上,驱动齿轮33同轴固定在驱动电机31的输出轴上,且驱动齿轮33与两个从动齿轮34啮合。实际工作中,驱动电机31驱动驱动齿轮33运转,并驱动从动齿轮34以及丝杆32运转,从而驱动滑移架2以及抵紧柱21在机架1上稳定滑移。

参见图2和图3,密封柱111和抵紧柱21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同轴固定设置有密封圈5,密封圈5在密封柱111和抵紧柱21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呈同心不同直径间隔设置若干个。抵紧柱21自靠近密封柱111一侧向远离密封柱111的一侧同轴开设有卸压孔22,密封柱111和抵紧柱21上均固定设置有卸压管6,且密封柱111上的卸压管6与介质通孔112连通,抵紧抵紧柱21上的卸压管6与卸压孔22连通;并且,两卸压管6上均设置卸压阀61。为方便工作人员控制检测装置对调节阀提供的压力,介质通孔112与介质泵4之间连通的管道上连通设置压力表41。实际工作中,由密封圈5抵紧在调节阀,保证检测装置与调节阀之间的密封性,且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压力表41对介质压力进行调节。

参见附图3,机架1在密封柱111的下侧开设有集液槽13,集液槽13的一侧壁向外连通设置有排液管7,所述排液管7上设置有排液阀71。实际工作中,调节阀中泄漏的介质将被收集到集液槽13中,并经排液管7排出。

下面结合具体动作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将调节阀运输到密封柱111和抵紧柱21之间,由驱动电机31驱动驱动齿轮33运转,并驱动从动齿轮34以及丝杆32运转,从而驱动滑移架2以及抵紧柱21在机架1上稳定滑移,使得密封柱111抵紧密封调节阀介质进口,抵紧柱21抵紧密封调节阀介质出口;然后,由介质泵4抽取介质向调节阀输送介质,对调节阀的气密性进行检测;在对调节阀的检测中,工作人员可以观察压力表41对介质泵4对调节阀供给的压强进行控制;最后,调节阀中泄漏的介质将被收集到集液槽13中,并经排液管7排出被回收利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