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钳形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8975发布日期:2019-11-05 22:48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钳形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流测试仪器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钳形表。



背景技术:

钳形表是集电流互感器与电流表于一身的仪表,是数字万用表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不需断开电路就可直接测电路交流电流的携带式仪表。测量电流时,按动扳手,打开钳口,将被测载流导线置于穿心式电流互感器的中间,当被测导线中有交变电流通过时,交流电流的磁通在互感器副边绕组中感应出电流,该电流通过电磁式电流表的线圈,使指针发生偏转,在表盘标度尺上指出被测电流值。

现有的钳形表在携带时,钳形表整体还是比较大的,当直接用手拿时,握着钳形表比较麻烦,通常将钳形表装入到专用的袋子中进行包装,然后通过提着袋子进行携带,但是用于包装的袋子在钳形表使用时容易乱扔,袋子容易丢失,比较麻烦,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钳形表,其具有不借助袋子就能达到方便携带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钳形表,包括钳表本体、设置于钳表本体上的钳口以及设置于钳表本体上用于显示读数的显示框,所述钳表本体背离显示框的端面开设有凹腔,所述凹腔朝远离钳口的一侧贯穿钳表本体设置,所述凹腔内铰接有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平行设置于凹腔内的侧杆以及连接于两个侧杆靠近钳口一端的连接杆,两个侧杆分别靠近凹腔两个相对侧壁设置,所述侧杆远离钳口的一端均设置有铰接部,所述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供铰接部嵌入的安装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携带钳形表时,可以将把手沿着铰接部翻转打开,使得把手翻转至凸出凹腔的状态,通过手提把手,从而带动钳形表移动。设置把手,需要携带钳表时,不用借助专用的袋子进行包装,可以直接通过把手提动,使得钳形表的携带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铰接部包括两个平行的弹性杆、分别对应设置于弹性杆远离侧杆的卡接部,所述安装槽靠近侧杆的一端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卡接部脱出的卡接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卡接部和卡接环,当铰接部位于安装槽内时,卡接环可以限制卡接部从安装槽内脱出,从而使得铰接部的安装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卡接部相互背离的一面呈球面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接部需要装入到安装槽内时,可以通过球面的导向挤弹性杆,从而使得两个卡接部相互靠近,使得卡接部可以通过卡接环进入到安装槽内,使得整体的安装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铰接部上设置有用于调节两个卡接部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个对应铰接于两个卡接部相对端面上的铰接杆、与两个铰接杆铰接并与侧杆滑移连接的滑移杆,所述铰接杆朝向侧杆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滑移杆设置于两个弹性杆之间且与两个弹性杆平行设置,所述滑移杆远离铰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滑移杆转动相连,且所述螺栓与侧杆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铰接部安装入安装槽内时,可以通过拧松螺栓带动滑移杆远离安装槽的槽底,此时滑移杆可以带动铰接杆翻转,使得铰接部的两个卡接部相互靠近,两个铰接部都调整好后,通过挤压两个侧杆使得侧杆设置有铰接部的两端相互靠近,然后将铰接部对准安装槽后放开,此时铰接部在侧杆回弹变形的下插入到安装槽内,然后通过拧紧螺栓,使得滑移杆朝向安装槽的槽底移动,从而使得两个铰接杆翻转带动两个卡接部相互远离,使得铰接部稳定的固定于安装槽内。

当把手需要翻转时,可以通过轻微拧松螺栓,使得铰接部的两个卡接部相互靠近,此时把手的转动更加顺畅,当把手转动到位后,可以重新拧紧螺栓,使得两个卡接部相互远离并抵紧于安装槽的侧壁,通过两个卡接部抵紧安装槽侧壁形成的摩擦力,使得把手相对比较稳定,从而使得钳形表携带过程中一直沿着铰接部晃动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螺栓远离滑移杆的一端设置有握持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握持部,当需要调节螺栓转动时,可以直接通过转动握持部来带动,使得螺栓的调节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呈圆柱形设置,且所述连接杆与凹腔底部之间存在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圆柱形的连接杆握持比较舒服,另外,当需要拨动把手翻转时,可通过手穿过连接杆与凹腔底部的间隙向外拉出,使得把手翻转出来,使得把手的翻转操作更加便捷。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外侧壁套设有橡胶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橡胶套,使得长期携带过程中手的握持更加舒适。

进一步的,所述侧杆朝向凹腔侧壁的端面抵触于凹腔设置,所述凹腔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弹性凸起,弹性凸球设置于侧杆远离凹腔底部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弹性凸起,当把手位于凹腔内时,弹性凸起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减少了把手在使用中不小心翻转打开的情况,使得钳形表的使用更加稳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把手,需要携带钳表时,不用借助专用的袋子进行包装,可以直接通过把手提动,使得钳形表的携带更加方便;

(2)通过设置调节组件以及螺栓,使得铰接部与安装槽的配合更加稳定,从而使得把手的使用更加方便;

(3)通过设置弹性凸起,当把手位于凹腔内时,弹性凸起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减少了把手在使用中不小心翻转打开的情况,使得钳形表的使用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用于展示铰接部的结构;

图4为图3中A部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的铰接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钳表本体;2、钳口;3、显示框;4、凹腔;5、把手;51、侧杆;52、连接杆;6、橡胶套;7、弹性凸起;8、铰接部;81、弹性杆;82、卡接部;9、安装槽;10、卡接环;11、调节组件;111、铰接杆;112、滑移杆;12、螺栓;13、转动轴;14、定位环;15、转动槽;16、握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一种钳形表,如图1所示,包括钳表本体1、设置于钳表本体1上的钳口2以及设置于钳表本体1上用于显示读数的显示框3。

如图1、图2所示,钳表本体1背离显示框3的端面开设有凹腔4,所述凹腔4朝远离钳口2的一侧贯穿钳表本体1设置。凹腔4内设置有把手5,把手5整体由塑料材质制成。把手5与凹腔4的侧壁铰接,把手5的铰接轴线位于把手5远离钳口2的一端,且铰接轴线平行于钳表本体1背离显示框3的端面设置。

如图2所示,把手5包括平行设置于凹腔4内的侧杆51以及连接于两个侧杆51靠近钳口2一端的连接杆52。连接杆52呈圆柱形设置,且所述连接杆52与凹腔4底部之间存在间隙,连接杆52的外侧壁还套设有橡胶套6。当需要拨动把手5翻转时,可通过手穿过连接杆52与凹腔4底部的间隙向外拉出,使得把手5翻转出来。

如图2、图5所示,侧杆51远离钳口2的一端设置有倒角,倒角与铰接轴线同轴设置,从而使得侧杆51可以沿着铰接轴线翻转。两个侧杆51分别靠近凹腔4两个相对侧壁设置,且侧杆51朝向凹腔4侧壁的端面抵触于凹腔4设置。所述凹腔4的侧壁上对应设置有弹性凸起7,弹性凸球设置于侧杆51远离凹腔4底部的一侧。当把手5位于凹腔4内时,弹性凸起7可以起到定位的效果,减少了把手5在使用中不小心翻转打开的情况。

如图3所示,两个侧杆51远离钳口2的一端均设置有铰接部8,铰接部8位于侧杆51靠近凹腔4侧壁的端面上。所述凹腔4的侧壁上开设有供铰接部8嵌入的安装槽9,安装槽9靠近凹腔4远离钳口2的一端设置。把手5通过铰接部8嵌入到安装槽9内,从而实现与凹腔4侧壁的铰接。

如图3、图5所示,铰接部8包括两个平行的弹性杆81、分别对应设置于弹性杆81远离侧杆51的卡接部82,两个所述卡接部82相互背离的一面呈球面设置。所述安装槽9靠近侧杆51的一端还设置有用于限制卡接部82脱出的卡接环10。当铰接部8装入时,可以通过将两个侧杆51挤压使得两个侧杆51相互靠近,然后对应将两个铰接部8对准安装槽9插入,此时,两个卡接部82在球面的导向作用下,使得弹性杆81相互靠近变形,从而使得卡接部82直接的距离变小,从而使得卡接部82能够插入到安装槽9内,使得铰接部8位于安装槽9内

铰接部8上还设置有用于调节两个卡接部82之间距离的调节组件11,所述调节组件11包括两个对应铰接于两个卡接部82相对端面上的铰接杆111、与两个铰接杆111铰接并与侧杆51滑移连接的滑移杆112。所述铰接杆111朝向侧杆51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滑移杆112设置于两个弹性杆81之间且与两个弹性杆81平行设置,滑移杆112朝向侧杆51的方向延伸。所述滑移杆112远离铰接杆11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螺栓12,所述螺栓12与滑移杆112转动相连,且所述螺栓12穿设与侧杆51并与侧杆51螺纹连接,螺栓12的拧动可以带动滑移杆112相对于侧杆51移动。

如图3、图4所示,螺栓12的直径大于滑移杆112直径设置,螺栓12靠近滑移杆112的一端设置有转动轴13,转动轴13远离螺栓12的一端同轴固定有定位环14,滑移杆112上对应开设有供转动轴13和定位环14转动嵌入的转动槽15。螺栓12通过转动轴13和定位环14与滑移杆112转动连接,定位环14可以限制螺栓12与滑移杆112脱离。螺栓12远离滑移杆112的一端还设置有握持部16。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