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的杨氏模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18809发布日期:2020-01-07 08:34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线缆的杨氏模量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的杨氏模量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中汽车工业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类机电设备的功能模块不断增加,设备内部结构布局日趋复杂,尤其设备内部线缆也随之趋于繁多庞杂,随着线缆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线缆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线缆的性能测试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现有的线缆弹性模量参数检测装置中,常用的方式是通过加砝码的方式对线缆进行拉伸,每个砝码质量是固定的,待测线缆受力是间断的,加砝码的时候变化的幅度较大,导致数据不能连续测量,不能准确测量出待测线缆的杨氏模量。且在加砝码的过程中待检测的线缆的下端会发生晃动,会导致检测装置因为受力变化,时间一长会导致观测的数据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影响到数据的精确度。而检测过程中线缆的压紧夹持装置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压紧线缆,效率低,同一型号线缆没有统一量化的压紧力,压紧力过大可能会对线缆造成损坏,压紧力过小测试过程中线束会有松动,影响线缆各项性能测试结果精确度。

综上所述,如何减少外界人为干扰因素,快速准确测量出线缆拉伸模量参数是当前函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不足,为解决人工压紧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压紧力大小不可控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的杨氏模量检测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的杨氏模量检测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拉力传感器以及拉伸机构,所述拉伸机构包括有驱动机构和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有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所述第一压紧机构设置在所述驱动机构上并由所述驱动机构带动运动,所述第二压紧机构设置在所述拉力传感器上,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分别包括框体以及框体的两侧边上相对设置的滑槽,所述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两块压紧块,所述压紧块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匹配安装在滑槽内,两块所述压紧块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使得两块压紧块在静置时互相分离,两块所述压紧块上分别设有电磁铁,电磁铁通电时互相吸引,以使得两块压紧块互相靠近。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有上压板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压板底面的支撑柱,所述拉伸机构设置在所述上压板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拉伸机构为气缸或液压缸或丝杠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拉伸机构为丝杠机构,其包括有直线电机以及由所述直线电机驱动转动的丝杠,所述第一压紧机构中的框体的顶部还设有匹配所述丝杠的外螺纹的螺纹孔,所述丝杠穿过所述螺纹孔;所述上压板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延伸方向与所述丝杠相平行,所述第一压紧机构中的框体的顶部还设有匹配所述凹槽的凸块。

进一步地,所述上压板的下方设有平行于所述丝杠的圆杆,所述第一压紧机构中的框体底部还设有通孔,所述圆杆穿过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上设有光栅尺。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的横向截面呈燕尾形。

进一步地,所述框体上设有线束固定卡箍。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块的压紧面上设有矩形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还分别包括有可调夹紧件,用以夹住两块压紧块,所述可调夹紧件包括有连接杆以及活动设在连接杆上的夹紧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大提高线缆的压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且能够精确控制压紧力,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线缆或者相同规格线缆施给相应的、合理的压紧力,确保线缆弹性模量的测量精度;

2、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线缆的连续的拉伸以实现线缆弹性模量的连续测量,解决了人工加码方式的测量读数误差大、待测线缆的受力具有间断性等问题,提高了线缆弹性模量的测量精度,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直线电机和电机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拉力传感器、第一拉力传感器支架和第二拉力传感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支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上压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二上压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三支梁的结构示意图。

1其中,图中所示标记为:1:上压板;2:电机固定支架;3:光栅尺;4:直线电机;5:第一轴承;6:第一支梁;7:丝杠;8:第一上压紧块;9:第一横梁;10:第一线束固定卡箍;11:第三横梁;12:第一拉力传感器支架;13:拉力传感器;14:第二轴承;15:支撑柱;16:第二拉力传感器支架;17:第二线束固定卡箍;18:第二滑槽;19:第三支梁;20:第四横梁;21:第二上压紧块;22:第二下压紧块;23:第四支梁;24:第二横梁;25:第二支梁;26:第一下压紧块;27:圆杆;28:第二滑块;29:橡胶垫;30:通孔;31:第二复位弹簧;32:凸块;33:螺纹孔;34:第二复位弹簧卡槽;35:第一连接杆;36:第一螺母;37:第二夹紧板;38:第一上电磁铁;39:第一复位弹簧;40:第一下电磁铁;41:第一滑块;42:第二上电磁铁;43:第一复位弹簧卡槽;44:第一矩形齿;45:第一滑槽;46:凹槽;47:第二下电磁铁;49:第二矩形齿;50:第一夹紧板;51:第三夹紧板;52:第二连接杆;53: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缆的杨氏模量检测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拉力传感器13以及拉伸机构,拉伸机构包括有驱动机构和压紧机构,压紧机构包括有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第一压紧机构设置在驱动机构上并由驱动机构带动运动,第二压紧机构固定设置在拉力传感器13上,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分别包括框体以及框体的两侧边上相对设置的滑槽,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两块压紧块,压紧块的两端分别通过滑块匹配安装在滑槽内,两块压紧块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使得两块压紧块在静置时互相分离,两块压紧块上分别设有电磁铁,电磁铁通电时互相吸引,以使得两块压紧块互相靠近。

电磁铁没有通电时,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中的电磁铁以及压紧块处于一种相对静置状态,弹性件作用下第一压紧机构或第二压紧机构中的两块压紧块之间留有间隙,该空隙用以放置待压紧的线缆,当电磁铁通电时,电磁铁产生磁性相互吸附(预设为极性相反相互吸引),带动两块压紧块互相靠近,弹性件被压缩,两块压紧块互相靠近并实现压紧,通过改变电流,可以改变第一压紧机构或第二压紧机构中的两块电磁铁相互吸附的作用力(电流大小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正相关),也即可以通过改变输入电磁铁的电流大小,来改变压紧力的大小,以实现压紧力的控制,在自动化压紧的过程中,还可以精确控制压紧力。当无需压紧后,仅需要断电即可,断电后电磁铁互相吸附作用消失,弹性件复位使压紧块分开,压紧块的压紧作用也随之消失。本实用新型中,不同的压紧力是通过不同的电流值来获得的,在应用时,不同电流值与压紧力的大小关系会在事前进行测量、标定,后期使用时可直接参照、借鉴。改变电流输入大小是现有技术,常采用的方式为使用上位机,通过上位机及其配套设备可以实现精确的、可控的、不同数值的电流输入,在此不再详细阐述其原理及方式。在一些小型的应用场景中,也常常使用电阻箱或者滑动变阻器来实现改变不同电流值的输入,本实用新型也可以运用上述方式来实现不同电流值的输入,以获得不同的压紧力。

实施时,将待压紧线缆分别放在第一压紧机构以及第二压紧机构中的两块压紧块的相对侧的压紧面上,根据需要的压紧力给电磁铁通入相对应数值的电流,压紧块在电磁铁的作用下互相靠近、压紧(两个一组),即实现对线缆在一定压紧力下的压紧。

现有的压紧方式中,螺栓、垫片拧紧以及气缸的压紧是无法直接实现在特定压紧力下的压紧的,一般需要在压力传感器的帮助下才能实现。而由于线缆被压紧时会形变,因此,在形变后与刚压紧时,传统的压紧方式的压紧力是改变的。而本实用新型中,压紧力是通过互相吸引的两块电磁铁来获得,在电流不变的情况下,两块电磁铁的互相作用力不变,因此压紧力不变,即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持续的、长时间的、稳定的压紧力不变的压紧。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大提高线缆的压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且能够精确控制压紧力,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线缆或者相同规格线缆施给相应的、合理的压紧力,确保线缆弹性模量的测量精度。

请参照图1,机架包括有上压板1以及设置在上压板1底面的支撑柱15,拉伸机构设置在上压板1的底面上。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柱15为四根,竖直设置,两两平行,形成一个方体结构。支撑柱15的底端设置有橡胶垫29,保证机架的平稳放置。拉力传感器13固定设置在机架上,具体为通过第二拉力传感器支架16固定设置在两根支撑柱15上,第二压紧机构通过第一拉力传感器支架12固定设置在拉力传感器13上,当对线缆进行拉伸时,第二压紧机构会受到相应的拉力,相应的拉力传感器13也会受到相应的拉力,拉力传感器13即可检测到这个拉力。

为了实现连续拉伸,拉伸机构为气缸或液压缸或丝杠机构,气缸或液压缸或丝杠机构均能够实现连续的直线运动以实现带动第一压紧机构实现连续的直线运动。本优选的实施例中,拉伸机构选用丝杠机构,请参照图1、图2、图3和图5,具体为,拉伸机构包括有直线电机4以及由直线电机4驱动转动的丝杠7,直线电机4通过电机固定支架2固定在上压板1的底面,丝杠7在靠近直线电机4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5安装在上压板1的底面,丝杠7在远离直线电机4的一端通过第二轴承14安装在上压板1的底面。第一压紧机构中的框体的顶部还设有匹配丝杠7的外螺纹的螺纹孔33,丝杠7穿过螺纹孔33。上压板1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凹槽46,凹槽46延伸方向与丝杠7相平行,第一压紧机构中的框体的顶部还设有匹配凹槽46的凸块32,凹槽46为两个,对应的凸块32也为两个。

实施时,直线电机4启动并带动丝杠7转动,在丝杠7的转动下,在凹槽46和凸块32的作用下,与丝杠7螺纹配合的第一压紧机构会随着丝杠7的转动而沿丝杠7的轴向做直线运动,因第二压紧机构固定设置在拉力传感器13上,当丝杠7转动带动第一压紧机构做远离第二压紧机构的方向运动时,会对压紧在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之间的线缆做拉伸,此时,对线缆的拉伸为一种持续的、连续的拉伸,此时,相应产生一个持续的、连续的拉力,这个拉力被拉力传感器13检测到。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5,上压板的下方设有平行于丝杠7的圆杆27,第一压紧机构中的框体底部还设有通孔30,圆杆27穿过通孔30。圆杆27为两根,固定设置在支撑柱15上,相应的通孔30也为两个。通过设置圆杆27和通孔30,可以更好地限制第一压紧机构偏转,也起到一定的支承作用,便于实现第一压紧机构的直线运动。

请参照图1,上压板1的侧面上设有光栅尺3。光栅尺3用以检测第一压紧机构的位置,以此来推算出线缆的拉伸长度。

请参照图1、图5、图6和图7,本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压紧机构具体包括有互相平行的第一横梁9和第二横梁24以及互相平行的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结构相同,第一横梁9和第二横梁24水平设置,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与第一横梁9和第二横梁24相垂直,且分别连接第一横梁9和第二横梁24的两端部以形成方形框体;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的相对侧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45;第一横梁9、第二横梁24与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优选采用螺栓、螺孔连接。方形框体的形式便于拆装。螺纹孔33设在第一横梁9上,凸块32设在第一横梁9的顶端,通孔30设在第二横梁24上。方形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结构相同,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滑块41匹配安装在方形框体的两侧的第一滑槽45内,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使得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在静置时互相分离,第一压紧机构的弹性件为第一复位弹簧39,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一复位弹簧卡槽43,第一复位弹簧39的端部安装在第一复位弹簧卡槽43内,第一上压紧块8上设有第一上电磁铁38,第一上电磁铁38设在第一上压紧块8的侧面,第一上电磁铁38的底面不低于第一上压紧块8的压紧面,第一下压紧块26上设有第一下电磁铁40,第一下电磁铁40设在第一下压紧块26的侧面,第一下电磁铁40的顶面不高于第一下压紧块26的压紧面,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通电时具有互相吸引,以使得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互相靠近。第一上电磁铁38与第一下电磁铁40没有通电时,第一上电磁铁38、第一下电磁铁40、第一上压紧块8以及第一下压紧块26处于一种相对静置状态,第一复位弹簧39保持较为松弛的状态,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之间留有间隙,该空隙用以放置待压紧的线缆,当第一上电磁铁38与第一下电磁铁40通电时,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产生磁性相互吸附(预设为极性相反相互吸引),带动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互相靠近,第一复位弹簧39被压缩,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互相靠近并实现压紧,通过改变电流,可以改变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相互吸附的作用力(电流大小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正相关),也即可以通过改变输入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的电流大小,来改变压紧力的大小,以实现压紧力的控制,在自动化压紧的过程中,还可以精确控制压紧力。当无需压紧后,仅需要断电即可,断电后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互相吸附作用消失,第一复位弹簧39复位使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分开,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的压紧作用也随之消失。实施时,将待压紧线缆放在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的相对侧的压紧面上,根据需要的压紧力给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通入相对应数值的电流,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在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的作用下互相靠近、压紧,即实现对线缆在一定压紧力下的压紧。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第一压紧机构的持续的、长时间的、稳定的压紧力不变的压紧。

请参照图5和图6,第一滑槽45开设在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的中上部,并穿出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的顶部,便于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从第一支梁6和第二支梁25的顶部进出。第一滑槽45的横向截面呈燕尾形,燕尾形的第一滑槽45配合匹配的第一滑块41,能够使得第一滑块41仅能沿第一滑槽45的纵向(本实施例的竖向)滑动,而无法横向滑动,保证了压紧的精准性。第一下压紧块26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一滑槽45上,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优选为螺栓、螺孔连接,即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将第一下压紧块26固定在第一滑槽45上。通电时,第一下压紧块26固定不动,仅第一上压紧块8活动,可以有效减少压紧块活动所产生的摩擦力等带来的误差。

请参照图1、图5、图6和图7,第一压紧机构的框体上设有第一线束固定卡箍10。具体为,第一线束固定卡箍10设在在第二支梁25上,第一线束固定卡箍10可以将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的线束3固定住,避免线缆杂乱影响操作。第一压紧机构的压紧块的压紧面上设有第一矩形齿44。具体为,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的压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矩形齿44,便于实现线缆的稳固压紧。

请参照图1、图8图9和图10,本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压紧机构具体包括有互相平行的第三横梁11和第四横梁20以及互相平行的第三支梁19和第四支梁23,第三支梁19和第四支梁23结构相同,第三横梁11和第四横梁20水平设置,第三支梁19和第四支梁23与第三横梁11和第四横梁20相垂直,且分别连接第三横梁11和第四横梁20的两端部以形成方形框体;第三支梁19和第四支梁23的相对侧上分别开设有第二滑槽18;第三支梁19、第四支梁23与第三横梁11、第四横梁20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优选采用螺栓、螺孔连接。方形框体的形式便于拆装。第一拉力传感器支架12的两个支脚分别固定连接第三支梁19和第四支梁23,以实现将第二压紧机构固定在拉力传感器13上。第三支梁19和第四支梁23与第三横梁11和第四横梁20组成的方形框体上自上而下设置有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结构相同,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滑块28匹配安装在方形框体的两侧的第二滑槽18内,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以使得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在静置时互相分离,第二压紧机构的弹性件为第二复位弹簧31,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相对侧分别设有第二复位弹簧卡槽34,第二复位弹簧31的端部安装在第二复位弹簧卡槽34内,第二上压紧块21上设有第二上电磁铁42,第二上电磁铁42设在第二上压紧块21的侧面,第二上电磁铁42的底面不低于第二上压紧块21的压紧面,第二下压紧块22上设有第二下电磁铁47,第二下电磁铁47设在第二下压紧块22的侧面,第二下电磁铁47的顶面不高于第二下压紧块22的压紧面,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通电时具有互相吸引,以使得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互相靠近。第二上电磁铁42与第二下电磁铁47没有通电时,第二上电磁铁42、第二下电磁铁47、第二上压紧块21以及第二下压紧块22处于一种相对静置状态,第二复位弹簧31保持较为松弛的状态,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之间留有间隙,该空隙用以放置待压紧的线缆,当第二上电磁铁42与第二下电磁铁47通电时,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产生磁性相互吸附(预设为极性相反相互吸引),带动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互相靠近,第二复位弹簧31被压缩,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互相靠近并实现压紧,通过改变电流,可以改变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相互吸附的作用力(电流大小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正相关),也即可以通过改变输入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的电流大小,来改变压紧力的大小,以实现压紧力的控制,在自动化压紧的过程中,还可以精确控制压紧力。当无需压紧后,仅需要断电即可,断电后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互相吸附作用消失,第二复位弹簧31复位使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分开,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的压紧作用也随之消失。实施时,将待压紧线缆放在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的相对侧的压紧面上,根据需要的压紧力给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通入相对应数值的电流,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在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的作用下互相靠近、压紧,即实现对线缆在一定压紧力下的压紧。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实现第二压紧机构的持续的、长时间的、稳定的压紧力不变的压紧。

请参照图8和图10,第二滑槽18开设在第三支梁19、第四支梁23的中上部,并穿出第三支梁19、第四支梁23的顶部,便于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从第三支梁19、第四支梁23的顶部进出。第二滑槽18的横向截面呈燕尾形,燕尾形的第二滑槽18配合匹配的第二滑块28,能够使得第二滑块28仅能沿第二滑槽18的纵向(本实施例的竖向)滑动,而无法横向滑动,保证了压紧的精准性。第二下压紧块22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二滑槽18上,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优选为螺栓、螺孔连接,即通过螺栓连接方式将第二下压紧块22固定在第二滑槽18上。通电时,第二下压紧块22固定不动,仅第二上压紧块21活动,可以有效减少压紧块活动所产生的摩擦力等带来的误差。

请参照图1和图8,第二压紧机构的框体上设有第二线束固定卡箍17。第二线束固定卡箍17可以将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的线缆固定住,避免线缆杂乱影响操作。第二压紧机构的压紧块的压紧面上设有第二矩形齿49。具体为,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的压紧面上分别设有第二矩形齿49,便于实现线缆的稳固压紧。

请参照图1、图5和图8,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还分别包括有可调夹紧件,可调夹紧件包括有连接杆以及活动设在连接杆上的夹紧板。可调夹紧件可以是活动地、可拆卸地设置,也可以是固定设置在压紧装置上,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设置。

具体的,本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第一压紧机构中的可调夹紧件包括有第一夹紧板50、第二夹紧板37和第一连接杆35。第一夹紧板50固定设置在第一下压紧块26的底面,第一连接杆35垂直、固定设置在第一夹紧板50上,第一连接杆35的上部为螺纹杆,第一连接杆35为两根,每根第一连接杆35自下而上依次穿过第一下压紧块26上开设的孔、第一复位弹簧39以及第一上压紧块8开设的孔,且不与第一复位弹簧39以及第一上压紧块8开设的孔的内侧壁相接触,第二夹紧板37活动设置,放置在第一上压紧块8的顶面上,第二夹紧板37上设有让第一连接杆35穿过的孔,第一连接杆35的端部设有匹配第一连接杆35的外螺纹的第一螺母36,通过调节第一螺母36位置,即可实现对第二夹紧板37的压紧,以实现第一夹紧板50和第二夹紧板37的距离固定,最终实现对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的夹紧。具体为,在通电压紧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线缆变形基本稳定,此时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的距离基本不变,使用可调夹紧件,第一夹紧板50固定在第一下压紧块26的底面,然后通过旋进第一螺母36将第一螺母36贴合到第二夹紧板37上面,此时断掉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的电源,第一上电磁铁38和第一下电磁铁40的互相作用力消失,第二夹紧板37虽然在第一复位弹簧39的复位作用下有向上的趋势,但是在第一螺母36的作用下,第二夹紧板37不动,也即第一夹紧板50和第二夹紧板37的固定距离不变,此时第一上压紧块8和第一下压紧块26对线缆的压紧作用不变,依然保持原有的压紧力的压紧,也即在断电作用下,依然可以实现持续的、压紧力不变的压紧,可以节省电能,具有低耗能的优势。

具体的,本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第二压紧机构中的可调夹紧件包括有第三夹紧板51和第二连接杆52。第二连接杆52垂直设置在第二下压紧块22的顶部,第二连接杆52的上部为螺纹杆,第二连接杆52为两根,每根第二连接杆52自下而上依次穿过第二下压紧块22第二复位弹簧31以及第二上压紧块21开设的孔,且不与第二复位弹簧31以及第二上压紧块21开设的孔的内侧壁相接触,第三夹紧板51活动设置,放置在第二上压紧块21的顶面上,第三夹紧板51上设有让第二连接杆52穿过的孔,第二连接杆52的端部设有匹配第二连接杆52的外螺纹的第二螺母53,通过调节第二螺母53位置,即可实现对第三夹紧板51的压紧,以实现第三夹紧板5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的距离固定,最终实现对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的夹紧。具体为,在通电压紧一段时间后,被压紧的线缆变形基本稳定,此时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的距离基本不变,使用可调夹紧件,第二连接杆52固定在第二下压紧块22上,然后通过旋进第二螺母53将第二螺母53贴合到第三夹紧板51上面,此时断掉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的电源,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的互相作用力消失,第三夹紧板51虽然在第二复位弹簧31的复位作用下有向上的趋势,但是在第二螺母53的作用下,第三夹紧板51不动,也即第二下压紧块22和第三夹紧板51的固定距离不变,此时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对线缆的压紧作用不变,依然保持原有的压紧力的压紧,也即在断电作用下,依然可以实现持续的、压紧力不变的压紧,可以节省电能,具有低耗能的优势。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的一个工作流程为:通过直线电机4的转动带动丝杠7的转动,从而驱动第一压紧机构,待第一压紧机构和第二压紧机构之间的距离大致等于待测线缆的长度时,直线电机停止转动,把待测线缆的一端放在第一压紧机构的第一上压紧块8与第一下压紧块26之间,将第一上电磁铁38与第一下电磁铁40通电,电磁铁产生磁性相互吸附,第一上压紧块8与第一下压紧块26实现对待测线缆一端的压紧,待测线缆的另一端放在第二压紧机构的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之间,将第二上电磁铁42和第二下电磁铁47通电,电磁铁产生磁性相互吸附,第二上压紧块21和第二下压紧块22实现对待测线缆另一端的压紧,待测线缆的压紧力值通过输入的电流控制,通过输入不同的电流值来实现获得的压紧力;待测线缆此时处于拉直状态(如果待测线缆松软,可启动直线电机4使得第一压紧机构运动拉直待测线缆),此时测定第一压紧机构的位置(可通过光栅尺3或者其他工具),并测取待测线缆的长度l,并用游标卡尺测等工具测出的线缆的直径d,第一压紧机构在直线电机4和丝杠7的驱动下做远离第二压紧机构的直线运动并对线缆进行拉伸,拉力传感器13检测到拉力达到预设值f后,直线电机4停止运动,第一压紧机构随之停止运动,并保持当前状态,再测定第一压紧机构此刻的位置,通过第一压紧机构两次的位置比较,即可测定出线缆的拉伸距离△l,由线缆的横截面积a=和杨氏模量e=(f·l)/(a·△l),经过换算即可得杨氏模量e的值。本实用新型中,线缆的压紧力可精确控制,且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压紧以及压紧力调节,从而实现根据不同线缆或者相同规格线缆施给相应的、合理的压紧力,确保线缆弹性模量的测量精度;线缆的拉伸是连续的,因此解决了间断拉伸方式带来的读数误差大、待测线缆的受力具有间断性等问题,提高了线缆弹性模量的测量精度,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