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氦检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6889发布日期:2019-11-05 22:31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氦检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氦检设备。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壳体的密封性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安全性能,由密封不良到导致的电解液泄漏、壳体膨胀、起火爆炸等威胁将给电池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动力电池泄漏检测的精确性和必要性将至关重要。

当前,锂离子电池行业采用的检漏方式主要有水检目视检漏(水泡法)、气密性检漏(气检法)、压降式检漏(压降法)、差压检漏(差压法)、流量检漏(流量法)和真空箱式氦检漏(氦质谱检漏法)等。其中,氦质谱检漏的检测精度最高,因此被广泛使用。

传统氦检检漏过程不能很好地实现线上检测,需要人工进行多次的铝壳电芯转移过程;该转移过程主要用于将铝壳电芯由物流拉线(主生产线)上取下、用于将铝壳电芯放入氦检仪,用于将检测完毕的铝壳电芯放入物流拉线;整个过程效率低,同时还使得人工直接接触铝壳电芯,易污染,造成生产质量不稳定。

因此,亟需一种电池氦检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氦检设备,能够对电池进行自动化氦检,提高检测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氦检设备,包括沿一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输送线、氦检输送线及出料输送线,所述氦检输送线上设置有进料位、氦检位及出料位;

所述电池氦检设备还包括进料移载机构和出料移载机构,所述进料移载机构和所述出料移载机构均位于所述氦检输送线的上方且分别位于所述氦检输送线的两端,所述进料移载机构被配置为夹持所述进料输送线输送末端的电池至所述进料位,所述出料移载机构被配置为夹持所述出料位的电池至所述出料输送线。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输送线和所述出料输送线沿所述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氦检输送线位于所述进料输送线和所述出料输送线的侧部。

作为优选,所述氦检输送线的数量为两条,两条所述氦检输送线平行且间隔设置,且两条所述氦检输送线的所述进料位、所述氦检位及所述出料位均沿所述输送方向依次设置并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氦检设备还包括不合格品输送线,所述不合格品输送线位于所述氦检输送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出料移载机构的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输送线包括:

输送架;

输送带,设置于所述输送架上;及

至少一条分隔条,所述分隔条位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且沿所述进料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延伸,所述分隔条将所述输送带分隔成多条输送通道,多条所述输送通道能同步输送电池。

作为优选,所述分隔条的侧面设置有滚轮。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输送线还包括设置于输送架的第一阻挡件和第二阻挡件,所述第一阻挡件和所述第二阻挡件沿所述进料输送线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阻挡件和所述第二阻挡件交替进行阻挡。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移载机构包括直线模组、第一气缸及至少一个夹爪,所述直线模组位于所述氦检输送线的上方,直线模组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夹爪。

作为优选,所述氦检输送线包括:

移动载台,能够在所述进料位和所述出料位之间往复移动;

升降座,所述升降座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移动载台上,所述升降座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放置电池的腔体;

氦检组件,位于所述移动载台的上方且对应所述氦检位设置,所述升降座上升时能与所述氦检组件对接以对电池进行氦检。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座上腔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氦检设备,其包括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输送线、氦检输送线及出料输送线,氦检输送线上沿其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进料位、氦检位及出料位;电池氦检设备还包括进料移载机构和出料移载机构,进料移载机构和出料移载机构均位于氦检输送线的上方且分别位于氦检输送线的两端,进料移载机构被配置为夹持进料输送线输送末端的电池至进料位,出料移载机构被配置为夹持出料位的电池至出料输送线。该电池氦检设备在对电池氦检时,电池由进料输送线进行输送,进料移载机构将进料输送线上的电池搬运至进料位,由氦检输送线输送至氦检位进行氦检,氦检后输送至出料位,由出料移载机构将氦检后的电池搬运至出料输送线,出料输送线将电池送出,实现了对电池的自动化氦检,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氦检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氦检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料输送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进料移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氦检输送线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氦检输送线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氦检输送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电池;

1、进料输送线;11、输送架;12、输送带;13、分隔条;14、分隔架;15、第一阻挡件;16、第二阻挡件;

2、进料移载机构;21、直线模组;22、第一气缸;23、夹爪;

3、氦检输送线;31、移动载台;32、升降座;33、第二气缸;34、氦检组件;341、对接块;342、真空腔;35、光电传感器;

4、出料移载机构

5、出料输送线;

6、不合格品输送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氦检设备,如图1所示,该电池氦检设备包括沿一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输送线1、氦检输送线3及出料输送线5,氦检输送线3上设置有进料位a、氦检位b及出料位c(参照图4所示);电池氦检设备还包括进料移载机构2和出料移载机构4,进料移载机构2和出料移载机构4均位于氦检输送线3的上方且分别位于氦检输送线3的两端,进料移载机构2被配置为夹持进料输送线1输送末端的电池100至进料位a,出料移载机构4被配置为夹持出料位c的电池100至出料输送线5。

为了合理布置输送线路,进料输送线1和出料输送线5沿输送方向间隔设置,氦检输送线3位于进料输送线1和出料输送线5的侧部。进料移载机构2和出料移载机构4的搬运方向垂直于氦检输送线3的输送方向。

由于电池100在氦检位b进行氦检时需要一定的时间,为提高氦检的效率,本实施例中,氦检输送线3的数量可以为两条,两条氦检输送线3平行且间隔设置,且两条氦检输送线3的进料位a、氦检位b及出料位c均沿输送方向设置并一一对应。两条氦检输送线3的排列方向为进料移载机构2的搬运方向,可通过一个进料移载机构2对两条氦检输送线3进行上料,同时出料移载机构4对两条氦检输送线3进行出料。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氦检输送线3的数量可以设置更多,多条氦检输送线3平行且间隔设置,多条氦检输送线3的排列方向为进料移载机构2的搬运方向,可通过进料移载机构2对多条氦检输送线3进行上料,同时出料移载机构4对多条氦检输送线3进行出料,进一步提高氦检效率。

为了区分氦检后的合格品和不合格品,电池氦检设备还包括不合格品输送线6,不合格品输送线6位于氦检输送线3的一侧且位于出料移载机构4的下方。氦检合格的电池100由出料移载机构4搬运至出料输送线5,氦检不合格的电池100由出料移载机构4搬运至不合格品输送线6进行回收。

该电池氦检设备还包括基座,进料输送线1和出料输送线5位于基座的一侧,氦检输送线3、进料移载机构2、出料移载机构4及不合格品输送线6设置于基座上。基座上设置有氦检仪,用于实施氦检工作以及显示氦检结果。基座内部设置有用于控制各机构动作的控制器,以实现该电池氦检设备的自动化运行。

如图2所示,进料输送线1包括输送架11、输送带12及至少一条分隔条13,其中,输送带12设置于输送架11上,分隔条13位于输送带12的上方,且沿进料输送线1的输送方向延伸,分隔条13将输送带12分隔成多条输送通道,多条输送通道同步能输送电池100。本实施例中,分隔条13的数量为一条,分隔条13将输送带12分割成两个输送通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分隔条13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条,实现多个电池100的同步输送,提高输送效率。为了减小电池100与分隔条13之间的摩擦,分隔条13的侧面设置有若干滚轮。为了便于设置分隔条13,避免分隔条13与输送带12接触,进料输送线1还包括若干分隔架14,分隔架14架设于输送架11上,分隔条13与分隔架14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进料输送线1在输送电池100时,为了避免前后的电池100堆积在一起,造成后续进料移栽机构夹持困难的情况,该进料输送线1还包括设置于输送架11的第一阻挡件15和第二阻挡件16,第一阻挡件15和第二阻挡件16沿进料输送线1的输送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阻挡件15和第二阻挡件16交替进行阻挡。每条输送通道内的靠近输送末端的一个电池100在经过第一阻挡件15后,第一阻挡件15伸出,对第二个电池100进行暂时阻挡,当第一个电池100被进料移栽机构夹走后,第一阻挡件15缩回,第二阻挡件16伸出将第三个电池100压住,第二个电池100在输送带12的输送下沿输送方向移动,最终被进料移栽机构夹走。按照上述过程依次将输送带12上的电池100进行间歇性输送。

如图3所示,进料移载机构2包括直线模组21、第一气缸22及夹爪23,直线模组21通过支架设置于基座上,直线模组2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气缸22,第一气缸22的输出端连接两个夹爪23,用于同时夹持两个电池100。在搬运电池100时,直线模组21第一气缸22及夹爪23移动至进料输送线1的上方,第一气缸22驱动夹爪23下降,夹爪23夹持电池100后,第一气缸22的输出端缩回,夹爪23夹持电池100上升,随后直线模组21驱动第一气缸22及夹爪23移动至氦检输送线3的进料位a,第一气缸22驱动夹爪23下降,将电池100放置于进料位a。出料输送线5与进料输送线1对称设置,出料输送线5的具体结构与进料输送线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4-图6所示,氦检输送线3包括移动载台31、升降座32和氦检组件34,其中,移动载台31能够在进料位a和出料位c之间往复移动,从而不断将电池100送检。升降座32可升降地设置于移动载台31上,升降座3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放置电池100的腔体,具体地,移动载台31设置有第二气缸33,第二气缸33的输出端连接升降座32,通过第二气缸33驱动升降座32升降。为了提高升降座32升降的稳定性,移动载台31上设置有若干导杆,导杆穿过升降座32,升降座32能沿导杆滑动。氦检组件34位于移动载台31的上方且对应氦检位b设置,升降座32上升时能与氦检组件34对接以对电池100进行氦检。当移动载台31将进料位a的电池100移动至氦检位b时,升降座32上升,与氦检组件34对接,氦检组件34对电池100进行氦检;氦检完成后,升降座32下降,移动载台31将氦检位b的电池100移动至出料位c,出料位c的电池100由出料移载机构4取走。为了对移动载台31的位置进行定位,以保证升降座32与氦检组件34对接的准确性,在进料位a和氦检位b之间还设置有光电传感器35,光电传感器35与控制器电连接。光电传感器35可以在移动载台31到达其所在的位置时传递信号,根据该位置与氦检位b的距离,由控制器控制移动载台31还需移动的距离,使移动载台31准确地停在适合升降座32与氦检组件34对接的位置。

具体地,氦检组件34包括真空泵及设置于移动载台31上方的真空腔342,真空腔342的底部设置有对接块341,对接块341的底部设置有与升降块的腔体配合的对接槽。升降座32的腔体与对接槽对接后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电池100位于该密闭空间内,对接槽的槽底开设有抽真空口,抽真空口底端连通于该密闭空间,顶端连通于真空泵,真空泵用于对该密闭空间抽真空。抽真空口还与氦检仪连通。对接槽的槽底还设置有与电池100的注液口位置对应的注氦口,注氦口与氦检仪连通;在升降座32与对接块341对接时,注氦口与电池100的注液口导通。在对电池100氦检时,首先通过真空泵对腔体抽真空,随后通过氦检仪的注氦组件对电池100注液口注入氦气,若电池100密闭性不佳,则会有氦气泄露至电池100壳体外的密闭腔体内,由于抽真空口与氦检仪连通,通过氦检仪可以检测出氦气的泄漏量,从而来判断电池100壳体的密闭性。

为提高氦检效率,升降座32上腔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应地,对接槽的数量与腔体的数量相同,可同步对多个电池100进行氦检。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电池100由进料输送线1进行输送,进料移载机构2将进料输送线1上的电池100搬运至进料位a,由氦检输送线3输送至氦检位b,升降座32上升,与氦检组件34对接,氦检组件34对电池100进行氦检;氦检完成后,升降座32下降,移动载台31将氦检位b的电池100移动至出料位c,由出料移载机构4将氦检后不合格的电池100搬运至不合格品输送线6,将电池100回收,合格的电池100搬运至出料输送线5,出料输送线5将电池100送出。该电池氦检设备实现了对电池100的自动化氦检,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氦检效率。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