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6380发布日期:2020-03-31 16:4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



背景技术:

电力工程,即与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有关的工程,广义上还包括把电作为动力和能源在多种领域中应用的工程。同时可理解到送变电业扩工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力工程等基本建设的不断扩大,对于土木建筑是否合格是需要专业人员查验的,这时就需要用到相对应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进行检测,然而现有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现有移动性较差,不能全方位的运动,而且运动后的稳定较差,以至于操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发生移动现象,提高了操作人员工作的难度,降低了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的使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解决了移动性较差,不能全方位的运动,而且运动后的稳定较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包括:壳体;活动槽,所述活动槽的顶部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行走结构,所述行走结构设置于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的顶部,所述行走结构包括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顶部转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的顶部;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顶部固定于所述转动板的底部,所述缓冲槽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缓冲板;两个顶杆,两个所述顶杆的底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缓冲板的底部的两侧,两个所述顶杆的底端均管所述缓冲槽并延伸至所述缓冲槽的底部;旋转板,所述旋转板的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顶杆延伸至所述缓冲槽的底部;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外表面通过支撑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板的底部的两侧,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行走轮;两个稳定支撑结构,两个所述稳定支撑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的两侧,两个所述稳定支撑结构包括两个运动板,两个所述运动板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的两侧;四个支撑腿,四个所述支撑腿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运动板的底部的正面和背面,四个所述支撑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稳定防滑垫;两个伸缩结构,两个伸缩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的顶部的两侧,两个伸缩结构包括两个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的顶部的两侧;两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两个移动块的底部,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底端分别活动连接于两个所述运动板的顶部;两个卡紧结构,两个所述卡紧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槽的两侧,两个卡紧结构包括两个t型块,两个所述t型块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缓冲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并且所述缓冲弹簧的数量为三个。

优选的,两个所述移动块相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相离的一侧均贯穿所述活动槽并延伸至所述活动槽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活动槽的内壁的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挡板,两个所述t型块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操作杆,两个所述操作杆的底端分别贯穿两个所述挡板并延伸至两个所述挡板的底部。

优选的,两个所述操作杆的外表面套设有挤压弹簧。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电力输入接口,所述壳体的正面设置有控制面板。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操作把手,并且所述壳体的顶部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操作把手相适配的u型块。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将操作把手从u型块的内部扇形运动出来,操作人员手持操作把手,同时配合行走轮带动设备进行行走运动,运动到指定位置时,再将操作把手扇形运动到u型块的内部,通过u型块对操作把手进行夹紧,并且相离运动两个卡块,两个卡块相离方向运动时,就会带动两个移动块相离方向运动,两个移动块相离方向运动时,就会带动两个连接杆扇形式运动,通过两个连接杆扇形式的运动,这时就会带动运动板向下运动,两个运动板向下运动时,就会带动四个支撑腿向下运动,四个支撑腿向下运动时,就会带动四个稳定防滑垫向下运动,通过支撑腿和稳定防滑垫对设备进行支撑,通过挤压弹簧自身的弹性力,可以对两个t型块进行挤压,使得两个t型块向上运动,通过两个t型块向上的运动,这时就会插入两个卡块底部开设的卡槽内部,从而对两个卡块进行卡接,进而保证两个移动块运动后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四个支撑腿和四个稳定防滑垫可以对设备进行稳定支撑,避免设备由于行走轮的设置,导致设备工作时发生移动,通过对支撑腿的收缩和展开,有效的解决了设备的稳定支撑,进一步便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活动槽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稳定支撑结构的结构侧视图。

图中标号:1、壳体,2、活动槽,3、行走结构,31、转动板,32、缓冲槽,33、缓冲板,34、顶杆,35、旋转板,36、转动轴,37、行走轮,38、缓冲弹簧,4、稳定支撑结构,41、运动板,42、支撑腿,43、稳定防滑垫,5、伸缩结构,51、移动块,52、连接杆,53、卡块,6、卡紧结构,61、t型块,62、挡板,63、操作杆,64、挤压弹簧,7、电力输入接口,8、控制面板,9、操作把手,10、u型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活动槽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稳定支撑结构的结构侧视图。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包括:壳体1;活动槽2,所述活动槽2的顶部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行走结构3,所述行走结构3设置于所述活动槽2的内壁的顶部,所述行走结构3包括转动板31,所述转动板31的顶部转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2的内壁的顶部;缓冲槽32,所述缓冲槽32的顶部固定于所述转动板31的底部,所述缓冲槽32的内壁的两侧之间滑动连接有缓冲板33;两个顶杆34,两个所述顶杆34的底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缓冲板33的底部的两侧,两个所述顶杆34的底端均管所述缓冲槽32并延伸至所述缓冲槽32的底部;旋转板35,所述旋转板35的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顶杆34延伸至所述缓冲槽32的底部;转动轴36,所述转动轴36的外表面通过支撑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板35的底部的两侧,所述转动轴36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行走轮37;两个稳定支撑结构4,两个所述稳定支撑结构4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槽2的内壁的两侧,两个所述稳定支撑结构4包括两个运动板41,两个所述运动板41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2的内壁的两侧;四个支撑腿42,四个所述支撑腿42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运动板41的底部的正面和背面,四个所述支撑腿4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稳定防滑垫43;两个伸缩结构5,两个伸缩结构5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槽2的内壁的顶部的两侧,两个伸缩结构5包括两个移动块51,两个所述移动块51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2的内壁的顶部的两侧;两个连接杆52,两个所述连接杆52分别活动连接于所述两个移动块51的底部,两个所述连接杆52的底端分别活动连接于两个所述运动板的41顶部;两个卡紧结构6,两个所述卡紧结构6分别设置于所述活动槽2的两侧,两个卡紧结构6包括两个t型块61,两个所述t型块61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槽2的两侧,转动板31的转动,主要是便于行走轮37的转动,进而可以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行走运动,稳定防滑垫43的设置,主要是当稳定防滑垫43与地面接触时,可以加大设备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保证工作时的稳定性,从而便于使用和操作。

所述缓冲板3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38,并且所述缓冲弹簧38的数量为三个,缓冲弹簧38的设置,主要是缓冲板33进行挤压,使得行走轮37在行走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缓冲性能。

两个所述移动块51相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卡块53,两个所述卡块53相离的一侧均贯穿所述活动槽2并延伸至所述活动槽2的两侧,卡块53的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

所述活动槽2的内壁的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挡板62,两个所述t型块6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操作杆63,两个所述操作杆63的底端分别贯穿两个所述挡板62并延伸至两个所述挡板62的底部,操作杆63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两个所述操作杆63的外表面套设有挤压弹簧64,挤压弹簧64的设置,主要是对t型块61进行挤压,使得t型块61向上运动,从而插入卡块53底部开设有卡槽内。

所述壳体1的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电力输入接口7,所述壳体1的正面设置有控制面板8,控制面板8上设置有按键和显示器,且电力输入接口7的供电输出端与设在壳体1中的熔断器阵列连接,熔断器阵列中各熔断器的输出端均连接有一接触器,接触器的输出端均连接有一热电阻,各热电阻分别设在热电阻板上,热电阻板固定在壳体1内部靠近前面板处,电力输入接口7与熔断器阵列之间连接有电压电流互感器,电压电流互感器数据输出端连接有电量采集器,电量采集器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有操作面板,操作面板设在壳体1上端面上,控制电路输出端分别与各接触器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控制电路散热控制端分别与若干继电器连接,各继电器的输出端均连接有一散热风扇,散热风扇设在热电阻板处与散热网相对的一侧,壳体1内部靠近热电阻板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与控制电路连接,壳体1上设有操作接口,操作接口与控制电路连接,操作接口通过操作插线与远程操作面板连接,控制电路中包括a/d转换器,a/d转换器的输入端分别与电量采集器及温度传感器连接,a/d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显示器连接,显示器固定在壳体1上端面,壳体1上设有显示接口,显示接口与a/d转换器连接,显示接口通过显示插线与远程显示器连接,热电阻为镍铬合金热电阻。所述壳体1正面和背面也设有与热电阻板对应的散热网。

所述壳体1的顶部活动连接有操作把手9,并且所述壳体1的顶部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操作把手9相适配的u型块10,u型块10的设置,主要是在不使用操作把手9时,对操作把手9进行卡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的工作原理如下:

s1,将操作把手9从u型块10的内部扇形运动出来,操作人员手持操作把手9,同时配合行走轮37带动设备进行行走运动;

s2,运动到指定位置时,再将操作把手9扇形运动到u型块10的内部,通过u型块10对操作把手9进行夹紧,并且相离运动两个卡块53,两个卡块53相离方向运动时,就会带动两个移动块51相离方向运动;

s3,两个移动块51相离方向运动时,就会带动两个连接杆52扇形式运动,通过两个连接杆52扇形式的运动,这时就会带动运动板41向下运动,两个运动板41向下运动时,就会带动四个支撑腿42向下运动,四个支撑腿42向下运动时,就会带动四个稳定防滑垫43向下运动,通过支撑腿42和稳定防滑垫43对设备进行支撑;

s4,通过挤压弹簧64自身的弹性力,可以对两个t型块61进行挤压,使得两个t型块61向上运动,通过两个t型块61向上的运动,这时就会插入两个卡块53底部开设的卡槽内部,从而对两个卡块53进行卡接,进而保证两个移动块51运动后的稳定性。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力工程用移动负载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将操作把手9从u型块10的内部扇形运动出来,操作人员手持操作把手9,同时配合行走轮37带动设备进行行走运动,运动到指定位置时,再将操作把手9扇形运动到u型块10的内部,通过u型块10对操作把手9进行夹紧,并且相离运动两个卡块53,两个卡块53相离方向运动时,就会带动两个移动块51相离方向运动,两个移动块51相离方向运动时,就会带动两个连接杆52扇形式运动,通过两个连接杆52扇形式的运动,这时就会带动运动板41向下运动,两个运动板41向下运动时,就会带动四个支撑腿42向下运动,四个支撑腿42向下运动时,就会带动四个稳定防滑垫43向下运动,通过支撑腿42和稳定防滑垫43对设备进行支撑,通过挤压弹簧64自身的弹性力,可以对两个t型块61进行挤压,使得两个t型块61向上运动,通过两个t型块61向上的运动,这时就会插入两个卡块53底部开设的卡槽内部,从而对两个卡块53进行卡接,进而保证两个移动块51运动后的稳定性,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四个支撑腿42和四个稳定防滑垫43可以对设备进行稳定支撑,避免设备由于行走轮37的设置,导致设备工作时发生移动,通过对支撑腿42的收缩和展开,有效的解决了设备的稳定支撑,进一步便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