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空气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51030发布日期:2020-02-07 23:09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空气检测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检测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空气检测仪。



背景技术:

空气检测仪,是一种用于检测环境中空气质量的仪器,基于定电位电解传感器原理检测污染气体、光散射原理检测粉尘,并结合国际上成熟的电子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研制、开发出来的最新科技产品,传统的空气检测仪在使用的过程中,空气检测仪防摔防撞性能差,空气检测仪掉落地面后四个拐角容易出现崩碎或凹陷的问题,造成空气检测仪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空气检测仪,具有防摔防撞性能好,同时空气检测仪的四个拐角减震性能强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空气检测仪,包括空气检测仪本体,所述空气检测仪本体的外表面套接有外护套,所述外护套两侧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所述外护套的上端套接有第一防撞块,所述第一防撞块与空气检测仪本体上端的表面接触,所述外护套的下端套接有第二防撞块,所述第二防撞块与空气检测仪本体下端的表面接触,所述外护套上端的内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一定位杆,所述第一防撞块中部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杆安装在第一定位槽的内部,所述外护套下端的内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二防撞块的两端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杆安装在第二定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护套的下表面粘合有防滑支脚,所述防滑支脚共设置有五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滑支脚包括第一防滑圈和第二防滑圈,且所述第一防滑圈和第二防滑圈均为环形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滑圈位于第二防滑圈的外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护套为空心橡胶构件,所述外护套两侧表面开设的防滑槽等间距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防撞块为“弓”形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撞块的两端对称,所述外护套上端开设有安装第一防撞块的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防撞块为弧形板状结构,所述外护套的下端开设有安装第二防撞块的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护套上端内表面一体成型的第一定位杆和下端一体成型的第二定位杆均设置有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套接在空气检测仪本体外部的外护套,增加了外护套对空气检测仪本体便于的防护性,同时外护套两侧表面开设的防滑槽,增加了外护套外表面的粗糙程度,用户拿握在外护套外表面时,增加外护套与手掌接触的摩擦阻力,提高了空气检测仪本体拿握的稳定性,同时空气检测仪本体上端安装的第一防撞块和下端安装的第二防撞块,使得空气检测仪本体掉落时四个拐角通过第一防撞块和第二防撞块进行减震,提高了空气检测仪本体使用的安全性,第一防撞块通过第一定位杆和第一定位槽安装在外护套上端的内部,第二防撞块通过第二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槽安装在外护套下端的内部,增加了第一防撞块和第二防撞块与外护套连接的稳定性。

2、通过外护套下表面粘合的防滑支脚,使得空气检测仪本体放置在桌面时,防滑支脚与桌面接触,同时防滑支脚共设置有五个,提高了空气检测仪本体放置在桌面上的稳定性空气检测仪本体,同时外护套与桌面存在一定的间隙,便于空气检测仪本体拿取,同时避免桌面的液体对空气检测仪本体进行污染,增加了空气检测仪本体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空气检测仪本体、外护套和第一防撞块连接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防撞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空气检测仪本体、外护套和第二防撞块连接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防撞块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外护套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滑支脚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气检测仪本体;2、外护套;3、防滑槽;4、第一防撞块;5、第二防撞块;6、第一定位杆;7、第一定位槽;8、第二定位杆;9、第二定位槽;10、防滑支脚;11、第一防滑圈;12、第二防滑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空气检测仪,包括空气检测仪本体1,空气检测仪本体1的外表面套接有外护套2,外护套2两侧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3,外护套2的上端套接有第一防撞块4,第一防撞块4与空气检测仪本体1上端的表面接触,外护套2的下端套接有第二防撞块5,第二防撞块5与空气检测仪本体1下端的表面接触,外护套2上端的内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一定位杆6,第一防撞块4中部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定位槽7,第一定位杆6安装在第一定位槽7的内部,外护套2下端的内表面一体成型有第二定位杆8,第二防撞块5的两端开设有第二定位槽9,第二定位杆8安装在第二定位槽9。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套接在空气检测仪本体1外部的外护套2,增加了外护套2对空气检测仪本体1便于的防护性,同时外护套2两侧表面开设的防滑槽3,增加了外护套2外表面的粗糙程度,用户拿握在外护套2外表面时,增加外护套2与手掌接触的摩擦阻力,提高了空气检测仪本体1拿握的稳定性,同时空气检测仪本体1上端安装的第一防撞块4和下端安装的第二防撞块5,使得空气检测仪本体1掉落时四个拐角通过第一防撞块4和第二防撞块5进行减震,提高了空气检测仪本体1使用的安全性,第一防撞块4通过第一定位杆6和第一定位槽7安装在外护套2上端的内部,第二防撞块5通过第二定位杆8和第二定位槽9安装在外护套2下端的内部,增加了第一防撞块4和第二防撞块5与外护套2连接的稳定性。

具体的,外护套2的下表面粘合有防滑支脚10,防滑支脚10共设置有五个,防滑支脚10包括第一防滑圈11和第二防滑圈12,且第一防滑圈11和第二防滑圈12均为环形结构,且第一防滑圈11位于第二防滑圈12的外部。

本实施例中,通过外护套2下表面粘合的防滑支脚10,使得空气检测仪本体1放置在桌面时,防滑支脚10与桌面接触,同时防滑支脚10共设置有五个,提高了空气检测仪本体1放置在桌面上的稳定性空气检测仪本体1,同时外护套2与桌面存在一定的间隙,便于空气检测仪本体1拿取,同时避免桌面的液体对空气检测仪本体1进行污染,增加了空气检测仪本体1使用的安全性。

具体的,外护套2为空心橡胶构件,外护套2两侧表面开设的防滑槽3等间距分布。

本实施例中,通过为空心橡胶构件的外护套2,提高了外护套2减震的稳定性,同时外护套2两侧表面开设的防滑槽3等间距分布,增加了拿握空气检测仪本体1时手掌与外护套2接触的摩擦阻力。

具体的,第一防撞块4为“弓”形结构,且第一防撞块4的两端对称,外护套2上端开设有安装第一防撞块4的槽。

本实施例中,通过为“弓”形结构的第一防撞块4,同时第一防撞块4的两端对称,便于第一防撞块4对空气检测仪本体1进行防护。

具体的,第二防撞块5为弧形板状结构,外护套2的下端开设有安装第二防撞块5的槽。

本实施例中,通过为弧形板状结构的第二防撞块5,便于第二防撞块5对对空气检测仪本体1进行防护。

具体的,外护套2上端内表面一体成型的第一定位杆6和下端一体成型的第二定位杆8均设置有两个。

本实施例中,通过外护套2上端内表面一体成型的第一定位杆6和下端一体成型的第二定位杆8均设置有两个,提高了第一防撞块4和第二防撞块5固定在外护套2内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安装时,把第一防撞块4安装在外护套2上端的内部,此时第一定位杆6插入到第一定位槽7的内部,把第二防撞块5安装在外护套2下端的内部,同时第二定位杆8插入到第二定位槽9的内部,并把外护套2套在空气检测仪本体1的外部,当空气检测仪本体1掉落在地上时,空气检测仪本体1的四个拐角通过第一防撞块4和第二防撞块5进行防护,同时空心结构的外护套2对空气检测仪本体1与地面的撞击进行减震,当空气检测仪本体1放置在桌面上时,防滑支脚10与桌面接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