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9017发布日期:2020-01-15 00:0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在上市前的研发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各种测试验证活动,其中有部分测试项目(静态电流测试、车辆电瓶充电测试等)需在发动机舱盖打开的状态下进行,且同时要求车辆处于锁车休眠的状态。

众所周知,汽车发动机舱盖在打开状态下,车辆仪表会显示机舱盖未关闭,即使车辆处于锁车状态,其仪表上依然会有警示灯提示,在这种情况下,车辆就无法进入休眠状态,这就导致该部分测试项目无法进行。常用的解决方法是将检测发动机机舱盖状态的线束断开或短接,本方法需熟悉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但反复操作后容易造成线束破损,且不同车型的线束存在差别,操作的便利性及通用性明显较差。另有一种解决方法是用长柄一字螺丝刀,人为用外力将机舱盖锁扣压下,使机舱盖锁扣处于关闭状态,这样车辆就会认为机舱盖处于关闭状态从而顺利进入休眠状态,但此方法操作过程中易造成螺丝刀与锁扣滑脱,滑脱后易造成人员手部受伤。

因此,亟需一种可轻易的将发动机舱锁扣下压至关闭状态,以使车辆认为发动机舱盖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在锁车后顺利进入休眠模式,用以满足机舱盖打开状态下的相关测试工作的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轻易的将发动机舱锁扣下压至关闭状态,以使车辆认为发动机舱盖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在锁车后顺利进入休眠模式,用以满足机舱盖打开状态下的相关测试工作的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包括手柄和垂直固定在手柄上的l形立钩。

进一步,所述手柄形成为横截面为矩形的长条形结构;

所述立钩包括竖直部和钩部;所述竖直部的一端垂直固定在手柄的中间位置,所述竖直部的另一端与钩部垂直连接;所述钩部平行于所述手柄。

进一步,所述钩部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开口向下,且垂直于所述钩部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所述竖直部和所述钩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所述手柄的棱部进行倒角,且在所述手柄表面做防滑处理。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无需对车辆进行任何改动,即可实现发动机舱盖的关闭,使得车辆顺利进入休眠模式,且操作过程中能有效避免滑脱,从而避免使用人员手部受伤。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结构牢固,且使用时操作便利,通用性强,可适用于绝大多数车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手柄;2-立钩;3-竖直部;4-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用于将发动机舱锁扣下压至关闭状态,以使车辆认为发动机舱盖处于关闭状态,从而在锁车后顺利进入休眠模式,用以满足发动机舱盖打开状态下的相关测试工作。

一种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包括手柄1和垂直固定在手柄上的l形立钩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1形成为横截面为矩形的长条形结构。优选地,对手柄1的棱部进行倒角,从而去除毛刺,有效防止使用人员被手柄1的棱部割伤;还可以在手柄1表面做防滑处理,如在手柄表面增加花纹。

所述立钩2由直径为8mm的不锈钢弯折形成,并包括竖直部3和钩部4;所述竖直部3的一端垂直固定在手柄1的中间位置;所述竖直部3的另一端与钩部4垂直连接;所述钩部4平行于所述手柄1。优选地,所述竖直部3和所述钩部4一体成型;所述钩部4中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开口向下,且垂直于所述钩部的长度方向;所述凹槽用于与发动机舱锁扣配合,防止下压过程中钩部4从锁槽中滑出。

本实施例的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在使用时,使用人员双手握住手柄1,钩部4垂直下压发动机舱锁扣,在下压完成后,将钩部4从发动机舱锁扣的侧方撤出,从而完成发动机舱锁扣的锁止。

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无需对车辆进行任何改动,即可实现发动机舱盖的关闭,使得车辆顺利进入休眠模式,且操作过程中能有效避免滑脱,从而避免使用人员手部受伤。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汽车发动机舱模拟落锁的装置结构牢固,且使用时操作便利,通用性强,可适用于绝大多数车型。

以上实施例的先后顺序仅为便于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