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91236发布日期:2020-04-07 20:31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道岔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检测装置,属于铁路道岔转换领域,确切地说是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



背景技术:

电动转辙机摩擦联结器是保护电机和吸收转动惯量的联结装置,它的作用:一是当电动机控制电路切断后,电动机不能立即停止转动,通过电动转辙机摩擦联结器使与之连接的输出停止运动。二是当尖轨受阻不能继续转换时,不使电动机长期空转而烧坏。因此,摩擦联结器在现场实际运用中调整必须适当,摩擦联结器过紧,摩擦故障电流上升;摩擦联结器过松,电动机停转的惯量加大,失去摩擦联结作用,带动不了道岔转换。

新型电动转辙机动作时,其电动机通过齿轮减速,带动摩擦联结器作旋转运动。摩擦联结器通过平键与滚珠丝杠联接,从而驱动滚珠丝杠转动,滚珠丝杠上的丝母带动推板套等作直线运动。可以看出,摩擦联结器首先要起到驱动滚珠丝杠转动的作用,其次还必须起到保护的作用,当道岔发生异物卡阻时,摩擦联结器必须能够及时打滑,以避免电机烧毁。

摩擦电流是电动转辙机维修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日常检修时,通过调节摩擦联接器的松紧调整摩擦故障电流。影响摩擦电流的因素主要有湿度、温度、设备材质、使用不当、摩擦联结器调整螺丝松动等。长期以来,尽管在维修工作中采取了各种办法都没能很好地解决摩擦电流的变化、偏差。

在电动转辙机实际动作过程中,故障摩擦的故障电流是得不到监测的,只有在负载受阻、电机空转时才能够进行测试。摩擦联结器摩擦带的松紧因热胀冷缩效应受温度变化影响,则摩擦故障电流亦是相应随之改变。根据这一规律,每当季节变化时,因温度的改变都需对摩擦电流重新进行调整。规律调整是由人为可掌控的因素,但是电动转辙机实际动作过程中,外部温差变化,内部摩擦带因机械运转产生的热损耗以及本身的材质消耗或其表面是否清洁、有无异物等各种随时都可发生改变摩擦故障电流的潜在隐患与危害都是人为非可控因素。如何将非可控因素通过对摩擦联结器惯性动作量以数值形式实时采集记录,并能够间接的表达出摩擦故障电流的动态曲线监测装置,就是本次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

间接获取摩擦故障电流的途径,只有对电机停转时因惯性继续动作的弧长距离,即惯性动程进行监测。当摩擦故障电流在1.8~3.5a之间,经实测惯性动程波动范围为0~30mm的距离,如此微小的距离变化,常规测量手段是无法满足的。为此本发明设计了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摩擦故障电流需定期调整、且还不能直接获取的技术问题,而提供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

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它包括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1、磁栅环2、磁栅环固定片3、磁头4、信号输出线5和磁头固定架6;

所述的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1,它包括摩擦联接器支座11、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不动转轴14、连接套15、螺杆16、定位套17、弹簧18、夹紧力调整套19、螺母1a、摩擦带1b、转轴1c;

摩擦联接器支座11上设有固定其位置的连接孔,其两侧分别设有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通过不动转轴14过渡配合,并可绕不动转轴14转动;

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近似为半环状,其下端设有圆柱孔,与不动转轴14过渡配合,其上端也设有圆柱孔,该圆柱孔与下端的圆柱孔空间垂直,用于穿过螺杆16;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内壁粘有摩擦带1b;

连接套15为“倒u”型,而且两侧立板设有固定螺杆16的“u”型槽;

螺杆16为2个,靠近螺杆头的位置设有平面,平面处与连接套15侧立板的“u”型槽接触,防止螺杆16转动;

定位套17为2个,一个端面与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的上端圆柱孔接触,另一端面用于限制2个弹簧18的位置;

夹紧力调整套19为2个,用于限制2个弹簧18的伸缩;

螺母1a为2个,用于调整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夹紧力的大小;

摩擦带1b粘贴在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的内壁,展开后为带状,为sf2复合材料。

所述的磁栅环2为环状,其通过磁栅环固定片3固定在转轴1c上;

所述的磁栅环固定片3为圆环状,与转轴1c同轴,且固定在转轴1c上;

所述的磁头4,固定在磁头固定架6上,用于读取磁脉冲信息,它固定在距离磁栅环2的距离为1~1.5mm;

所述的磁头固定架6,固定在摩擦联接器支座11,上部与磁头4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它包括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1、磁栅环2、磁栅环固定片3、磁头4、信号输出线5和磁头固定架6;通过得到电机停转时因惯性继续动作的弧长距离,间接获取摩擦故障电流。提供了一套可将非可控因素对摩擦联结器惯性动作量以数值形式实时采集记录,并能够间接表达出摩擦故障电流的动态曲线的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惯性动程智能采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结构原理图;

图中:1-摩擦联接器,11-摩擦联接器支座、12-左固定夹、13-右固定夹、14-不动转轴、15-连接套、16-螺杆、17-定位套、18-弹簧、19-调整套、1a-螺母、1b-摩擦带、1c-转轴,2-磁栅环,3-磁栅环固定片,4-磁头,5-磁头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

惯性动程智能采集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它包括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1、磁栅环2、磁栅环固定片3、磁头4、信号输出线5和磁头固定架6;

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1包括摩擦联接器支座11、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不动转轴14、连接套15、螺杆16、定位套17、弹簧18、夹紧力调整套19、螺母1a、摩擦带1b、转轴1c;摩擦联接器支座11上设有固定其位置的连接孔,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通过不动转轴14过渡配合,并可绕不动转轴14转动;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下端设有圆柱孔,与不动转轴14过渡配合,其上端圆柱孔用于穿过螺杆16;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内壁粘有摩擦带1b;连接套15两侧立板设有固定螺杆16的“u”型槽;螺杆16靠近螺杆头的位置设有平面,平面处与连接套15侧立板的“u”型槽接触,防止螺杆16转动;定位套17一个端面与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的上端圆柱孔接触,另一端面用于限制弹簧18的位置;夹紧力调整套19用于限制弹簧18的伸缩;螺母1a用于调整电动转辙机摩擦联接器夹紧力的大小;摩擦带1b粘贴在左固定夹12、右固定夹13的内壁。

磁栅环2通过磁栅环固定片3固定在转轴1c上。

磁头4,固定在磁头固定架6上,用于读取磁脉冲信息,它固定在距磁栅环2的距离1~1.5mm处。

磁头固定架6,固定在摩擦联接器支座11,上部与磁头4固定连接。

使用时,采用1um高精度数显磁栅尺作为动程记录仪表,1um内录有1个磁脉冲的磁栅环2固定在转轴1c端面上,读取磁脉冲信息的磁头4固定在距离磁栅环2的底面1~1.5mm处,当电机停转时因惯性带动转轴1c继续动作,磁栅环2也随之动作,此时磁栅环2上的磁脉冲通过磁头4将读取的磁脉冲信息送入数显磁栅尺,进行脉冲信息分析与计算,将磁脉冲的个数换算成距离,如此就可直观显示出因惯性继续动作的实际精准测量距离。再根据前期获得的机摩擦联接器摩擦电流与惯性距离统计数据表,得到摩擦故障电流。

实施例2

首先测试摩擦带未进行任何擦拭处理时,摩擦故障电流在1.8~3.5a之间变化时电机停转由惯性带来的动程数据,之后又对摩擦带进行了多次擦拭处理后,进行了以上方式的测试,得到了的多组数据,通过摩擦故障电流与惯性动程的关系曲线图对比,可直观的找出其中线性最好处的共同点,即当惯性动程在4~10mm之间变化时,摩擦故障电流的波动范围在2.0~3.2a之间。具体曲线图如下:

摩擦电流与减速器惯性动程数据分析表(1)2019-3-8;

摩擦电流与减速器惯性动程数据分析表(2)2019-3-8

摩擦电流与减速器惯性动程数据分析表(3)2019-3-9

摩擦电流与减速器惯性动程数据分析表(2)2019-3-9

根据该设计理念进一步引申至表示杆缺口变化监测,即,将带有磁脉冲的5cm长磁条安装在主付叶距离表示杆缺口7cm处,磁头安装在自动开闭器固定螺丝上。当电动转辙机进行定反位动作转动时,磁条经过磁头,其上的磁脉冲信息就被传送至数显磁栅尺内换算为缺口大小的变化数值,缺口大小的正常数值是1.5±0.5mm,实际测量主叶表示杆缺口的正常数值为22.465mm,允许其波动范围在21.015~24.015mm之间,付叶表示杆缺口的正常数值为32.103mm,允许其波动范围在30.653~33.653mm之间。以此两组数据为依据,进而就可以直接检测出表示杆缺口的大小变化是否正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