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无线远传模式燃气表的智能控制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9518发布日期:2020-04-17 18:33阅读:571来源:国知局
NB-IOT无线远传模式燃气表的智能控制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表,特别涉及nb-iot无线远传模式燃气表的智能控制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燃气表行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原有的纯机械式燃气表正逐渐被各种无线远传燃气表所取代。高度集成的智能控制器及脉冲信号发生装置都附加到了燃气表上,原有产品只有计数器计数功能,防护功能较为简单,难以满足用户10年以上的长期使用,还有待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nb-iot无线远传模式燃气表的智能控制器防护装置,能够牢固可靠的进行防护,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nb-iot无线远传模式燃气表的智能控制器防护装置,包括有

底座,内部设置有供智能控制器安装的控制器仓、表面开设有连通于基表以供机械计数器安装的开孔,于开孔的周向开设有若干固定安装于基表表面的安装孔;

上盖,卡嵌安装于所述底座的内框,表面开设有供机械计数器显示的镂空栅格、供液晶屏显示的长方形孔,铭牌丝印于所述上盖的上表面;

透明罩,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表面设有用于按压的按钮;

所述底座表面周向开设有u型深槽,所述透明罩周向向底座一侧延伸有抵接卡嵌于u型深槽的侧边;所述透明罩的内部与按钮一体连接有触发智能控制器按键的圆柱凸台,所述上盖表面开设有供圆柱凸台穿设的穿孔。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靠近基表的一侧表面于安装孔的周向设置有供密封圈卡嵌以抵接于基表表面的安装槽。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于控制器仓内一体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控制器主板的安装柱。所述底座的内部于控制器仓的周向一体连接有若干安装柱,所述控制器仓的侧壁设有用于安防智能控制器的引出天线的限位筋。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于控制器仓内设置有供内置锂电池安装的u型凹槽;所述底座于控制器仓的一侧设置有供电池压板卡嵌固定的卡口。

作为优选,所述透明罩的内表面朝向基表一侧竖直延伸有与控制器主板连接的t型防拆盖检测柱,所述上盖开设有供t型防拆盖检测柱穿设的t型孔;所述t型防拆盖检测柱的端面呈斜面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下方一体安装有用于供电池放置的外置电池仓,所述外置电池仓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底座的控制器仓的方形孔,所述方形孔内安装有用于密封的橡胶塞。

作为优选,还包括有盖合于外置电池仓的电池仓盖;所述外置电池仓的两端设置有圆形卡座,还包括有卡嵌于所述圆形卡座以安装电池仓盖至外置电池仓的塑料螺钉,所述电池仓盖开设有供塑料螺钉穿设的卡孔。

作为优选,所述电池仓盖的内侧一圈设置有u型槽,所述u型槽底安装有硅胶密封条,所述外置电池仓的侧壁周向卡嵌于所述u型槽且抵接于所述硅胶密封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防护装置安装能够实现对智能控制头部的控制器、显示屏及计数器等进行防护,透明罩的安装使得防护的同时保持基表数据的清晰可读;整体体积小巧,功能完善,安装简便,具有良好的防水防尘性能,减少对燃气表的损坏,使用寿命延长,更加的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基表与智能控制头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护装置的底座、上盖及透明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底座靠近基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5为透明罩靠近基表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上盖和电池仓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控制器仓;111、u型凹槽;112、电池压板;113、安装柱;12、卡口;13、开孔;14、安装孔;15、凸起扣位;16、安装槽;17、u型深槽;2、上盖;21、镂空栅格;22、长方形孔;23、穿孔;24、t型孔;3、透明罩;31、按钮;32、圆柱凸台;33、t型防拆盖检测柱;4、外置电池仓;41、方形孔;42、固定柱;43、限位卡座;44、圆形卡座;45、电池仓盖;451、卡孔;452、u型槽;46、塑料螺丝;5、基表;6、智能控制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民用膜式燃气表的结构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基表5部分和智能控制头部6,智能控制头部6包括有智能控制器。本实施例公开的nb-iot无线远传模式燃气表的智能控制器防护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有底座1、上盖2及透明罩3。防护装置安装后为智能控制头部6一部分,通过底座1将防护装置整体及智能控制器固定安装至基表5,上盖2对智能控制器进行进一步隔离和固定,通过透明罩3进行进一步防护,并且通过透明罩3能方便观察和读表,体积小巧,功能完善,安装简便。为表述方便清楚,以燃气表安装放置时即图1的位置为主视图。

如图2所示,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控制器仓11,控制器仓11朝向基表5一侧凸出,以对智能控制器的主板进行安装。底座1在控制器仓11内还设置有u型凹槽111,u型凹槽111形成内置电池仓供内置锂电池安装,可防止内置锂电池前后左右窜动。底座1在控制仓的一侧设置有卡口12,卡口12内卡接有对电池进行卡嵌固定的电池压板112,当内置锂电放置到位后,由电池压板112从上方压下,压板一侧卡扣插入底壳上设计的卡口12,限制住电池的上下运动,以防运输振动造成电池松脱。在控制仓一体设置有若干用于固定控制器主板的安装柱113,安装柱113主要均匀分布在靠近控制仓边缘的位置,且优选在靠近控制仓的四个边角处各设置一个,以在控制器主板的一侧表面进行固定连接。同时在控制仓的侧面还设计有限位筋,用于安放智能控制器的引出天线。

底座1在控制仓的上方表面连通于基表5开设有便于机械计数器安装和读数的开孔13,机械计数器可由此开孔13嵌入底座1内部。开孔13两侧各设计有两个方形凸起扣位15,当上盖2安装时,其上设计四个卡扣将卡入底座1相应的扣位,起到固定作用。底座1起到承载作用,底座1在靠近基表5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四个安装孔14,且四个安装孔14均匀间隔开设在开孔13的周向,通过安装孔14内穿设螺钉连接于基表5,实现底座1的固定安装。

参考图3,底座1在靠近基表5一侧的表面,在安装孔14和开孔13之间表面周向开设有安装槽16,安装槽16内卡嵌安装密封条,当用螺钉进行安装紧固时,底座1与基表5配合面将会紧密贴合,介于二者之间的密封条压紧变形,起到防尘防水的功能,实现良好的密封安装。

上盖2卡嵌安装在底座1的内框,上盖2的外轮廓与底座1的内框轮廓一致。上盖2表面对应底座1开孔13的位置,开设有镂空栅格21,对应于机械计数器,通过镂空栅格21实现机械计数器的显示。在镂空栅格21的下方表面,开设有供控制器主板的液晶屏显示的长方形孔22,通过上盖2和底座1的配合实现对智能头部的各器件的固定、防护,实现第二道防护。在上盖2靠近透明罩3的一侧表面还可丝印铭牌,整个铭牌丝印的内容均布置在上盖2的上表面,包含产品的所有信息。

透明罩3固定安装于底座1,如图4及图5所示,底座1的表面沿着周向开设有u型深槽17,透明罩3盖合于底座1,且透明罩3向底座1一侧表面周向延伸有抵接卡嵌在u型深槽17的侧边,且在u型深槽17内放置密封条,当侧边压到底时,会压紧位于u型槽452底的密封条,达到防尘防水的目的。底座1与透明罩3之间还通过位于底座1下方边缘处的螺钉孔与穿设在透明罩3中的螺钉进行固定安装,从而实现对智能头部各器件的第一道防护。

在透明罩3的表面设置有用于按压的按钮31,按钮31为波纹状一体按钮31,通过壁厚的设置,使得按钮31中间位置有一定的弹性形变空间,使用寿命长久。如图5所示,透明罩3在上盖2一侧表面,即安装后的内表面与按钮31一体连接有触发智能控制器的按键的圆柱凸台32,且对应的在上盖2的表面开设有供圆柱凸台32穿设的穿孔23,当从正面按压按钮31时,位于按钮31背面的圆柱凸台32会触发控制器主板上的按键操作。

如图5所示,透明罩3朝向基表5一侧竖直延伸有与控制器主板连接的t型防拆盖检测柱33,上盖2对应开设有供t型防拆盖检测柱33穿设的t型孔24,保证开盖检测的柱子从此处穿入;t型防拆盖检测柱33的端面呈斜面设置,在下压的过程起到导向作用。

如图2及图4所示,在底座1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外置电池仓4,外置电池仓4的侧壁与底座1的下表面一体连接,且在连接的侧壁处开设有连通于外置电池仓4与底座1的控制器仓11的方形孔41,通过方形孔41可实现电源线的穿设连接,方便外置电池仓4内的电池对控制仓内的控制器主板的供电。方形孔41内安装有用于密封的橡胶塞,通过橡胶塞进行密封隔离。电池仓内设置有干电池盒固定柱42及限位卡座43,干电池盒一端插入限位卡座43后压下,另一端用一颗自攻螺丝进行紧固,干电池盒可安装4节5号干电池,提供6v的电源输出。

如图6所示,外置电池仓4还盖合电池仓盖45,在外置电池仓4的两端设置有圆形卡座44,电池仓盖45上开设有卡孔451,卡孔451内穿设有卡嵌在圆形卡座44的塑料螺钉,通过塑料螺钉在圆形卡座44内的卡嵌安装,方便电池仓盖45对外置电池仓4的防护同时也方便拆装。塑料螺丝46上的凹槽旋转45度即可与圆形卡座44配合卡紧。电池仓盖45与两颗塑料螺丝46预先装配,塑料螺丝46侧面设计有两个斜向凸起,当其压入电池仓盖45装配孔时,两个凸起与电池仓盖45内表面卡住,起到防脱落作用。

电池仓盖45靠近基表5的一侧,在内侧表面对应于外置电池仓4的侧壁一圈设置有u型槽452,且在u型槽452底部安装有硅胶密封条,外置电池仓4的侧壁周向卡嵌在u型槽452内,并且抵接在硅胶密封条上压紧,实现外置电池仓4的起到防尘防水作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