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服装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44309发布日期:2020-05-22 20:1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智能服装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服装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服装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服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进行智能服装的设计和生产时,需要对智能服饰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如以排汗性能、热阻及湿阻为代表的服装舒适度的测试,及对心电监测功能的测试等。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会通过不同的测试系统来对智能服装的不同功能进行测试,该中方法操作繁琐,测试时间长,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该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能够兼容智能服装舒适性能及心电监测功能的测试。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服装测试系统,包括控制器、假人温度控制装置、心电信号发生器及假人模型,所述假人温度控制装置及所述心电信号发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性相连,所述假人模型包括内衬在所述内衬内形成有恒温区域,所述控制器控制假人温度控制装置对所述恒温区域内的温度进行控制,在所述内衬外相对于心电穴位的位置上设置有信号模拟连接端,所述信号模拟连接端与所述心电信号发生器电性相连,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心电信号发生器产生心电信号,所述心电信号通过连接线传递至所述信号模拟连接端。

进一步地,所述假人模型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衬外的人造皮肤,所述人造皮肤与所述内衬之间形成有间隙,在间隙内存储有模拟汗液。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还包括环境温湿度控制装置,环境温湿度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相连,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环境温湿度控制装置对所述假人模型所处环境的温湿度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还包括运动单元,所述运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假人模型的关节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相连以带动所述假人模型的四肢进行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假人模型中包括多个所述恒温区域,在每个所述恒温区域内均设置有假人温度控制装置以对多个所述恒温区域独立的进行温度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假人温度控制装置包括加热棒及均匀器,所述加热棒及所述均匀器设置于所述恒温区域内,并均连接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地,所述假人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恒温源、流体泵、进热管及出热管,所述恒温源设置于所述假人模型外,并通过所述流体泵及所述进热管与所述假人内部的恒温区域相连,所述恒温源、所述流体泵、所述进热管、所述恒温区域及所述出热管形成一液体介质循环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假人温度控制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高温液体恒温槽、低温液体恒温槽、液体介质混合装置、流体泵、进热管及出热管,所述高温液体恒温槽及所述低温液体恒温槽均与所述液体介质混合装置相连,所述液体介质混合装置与多个所述进热管相连,并分别通过一所述进热管与一所述恒温区域相连,所述液体介质混合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性相连,所述液体介质混合装置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对进入每一所述进热管内的高温介质及低温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恒温区域内,并连接所述控制器以使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控制恒温区域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人造皮肤从所述靠近所述内侧至远离所述内衬方向依次包括内保护层、微纳米层及外保护层,所述内保护层朝向所述间隙的一侧形成有网状保水结构,所述微纳米层由具有微孔结构的膜材料形成,该微孔结构的最大孔径小于水蒸气分子的尺寸,且最小孔径大于液态水分子的直径,所述外保护层由耐磨材料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模拟连接端设置于所述人造皮肤外表面上,所述心电信号发生器设置于所述假人模型内部所述连接线并穿过所述人造皮肤后与所述信号模拟连接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假人模型内部设置有电气线路排布管道,所述心电信号发生器以及所述假人模型内部的连接线设置于所述电气线路排布管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内衬的表面设置有走线槽,所述电气线路排布管道内的连接线穿过所述人造皮肤并延申设置于所述走线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心电信号模拟连接端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人造皮肤的外表面上,并通过连接线与所述信号信号发生器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形成有心电信号导电面,所述心电信号导电面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线电性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假人模型上还设置有皮肤微观改变单元,所述皮肤微观改变单元与所述控制器电性相连,所述皮肤微观改变单元设置于所述假人模型本体内,并使所述假人模型本体的皮肤产生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皮肤微观改变模块包括腔体,所述腔体为柔性或部分柔性腔体,所述腔体上设置有流体入口及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连接注入流体的入口阀门,所述流体出口连接流出流体的出口阀门,所述控制器通过调节进入所述腔体的流体流量和/或流出所述腔体的流体的流量来使所述腔体进行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皮肤微观改变模块包括震动单元,所述震动单元包括伸缩杆及设置于所述伸缩杆两侧的震动板,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机带动所述伸缩杆运动,以使其中一个所述震动板相对于另一个所述震动板起伏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皮肤微观改变模块包括震动马达,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震动马达运动。

综上所述,通过将汗液模拟功能及心电信号模拟功能共同设置到同一个假人模型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能够兼容智能服装舒适性能及心电监测功能的测试。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2所示为图1中假人模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中假人模型内部的温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2中人造皮肤各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1中内衬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心电信号模拟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1中皮肤微观改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皮肤微观改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皮肤微观改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假人模型内部的温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中假人温度控制器的系统框图。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中假人温度控制器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该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能够兼容智能服装舒适性能及心电监测功能的测试。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的系统框图,图2所示为图1中假人模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假人模型内部的温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包括控制器10、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心电信号发生器30及假人模型40,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及心电信号发生器30与控制器10电性相连,假人模型40包括内衬41在内衬41内形成有恒温区域44,控制器10控制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对恒温区域44内的温度进行控制,在人造皮肤42外相对于心电穴位(见图5中黑色圆圈处)的位置上还设置有信号模拟连接端31,信号模拟连接端31与心电信号发生器30电性相连,控制器10控制心电信号发生器30产生心电信号,该心电信号通过连接线传递至信号模拟连接端31上。

控制器10可以为包括单片机或其他处理器等的电路模块,用于获取外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内衬41通常是热稳定性较好的材料,比如金属、塑料、橡胶,并且对假人起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恒温区域40内填充液体介质,并通过假人温度检测单元30及假人温度控制器20对液体介质的温度进行控制,能够使恒温区域40内的液体介质的温度保持稳定,由于液体介质的比热较高,因此,通过在内衬41中填充液体介质,假人温度控制器20能够更加容易地控制液体介质的温度,内衬41的外表面就可以形成更加稳定的模拟人体体温的恒温表皮。在进行服装的舒适度评价时,通过在假人模型40上套上待测试服装,可以较好地评价服装的保温性能。进一步地,通过在人造皮肤42外相对于心电穴位的位置上设置信号模拟连接端31,在进行具有心电监测功能的智能服饰的心电测试时,可以将该智能服饰套设于假人模型40上,智能服饰上的心电监测贴片就可以贴附到信号模拟连接端31上,当心电信号发生器30产生心电信号时,信号模拟连接端31就可以模拟心电穴位,智能服饰上的心电监测贴片就可以对信号模拟连接端31产生的心电信号进行测量,以对智能服饰上的心电监测装置进行心电测试。

因此,通过将汗液模拟功能及心电信号模拟功能共同设置到同一个假人模型40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能够兼容智能服装舒适性能及心电监测功能的测试。

进一步地,假人模型40还包括套设于内衬41外的人造皮肤42,在人造皮肤42与内衬41之间还形成有间隙43,在间隙43内存储有模拟汗液。

由于在内衬41外套设人造皮肤42,以及在人造皮肤42与内衬41之间形成填充有模拟汗液的间隙43。因此,人造皮肤42就可以进行出汗模拟,一般情况下模拟汗液自然蒸发,运动中恒温区域温度升高,模拟汗液被加热蒸发。在将待测服装套设在假人模型40上后,就可以对待测服装及其附面层(服装跟假人之间的空气)的湿阻及热阻进行计算,以对服装的舒适度进行评价。

在进行评价时,由于在恒定的温度下,人造皮肤42的湿阻及热阻是已知的,因此,通过测量将测试服装套设在假人模型40上而表现出来的湿阻及热阻,然后再分别减去人造皮肤42的湿阻及热阻,就可以得到测试服装及其附面层的湿阻(公式1)及热阻(公式2),以对服装的舒适度进行量化。其湿阻及热阻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re是服装及其附面层空气的湿阻(pa·m2/w);

rd是服装及其附面层空气的热阻(℃·m2/w);

a是人体的体表面积(m2);

ts是假人皮肤的温度(℃);

ta是环境温度(℃);

pisf是温度ts下假人皮肤内侧的饱和蒸汽压(pa);

paf是温度ta下环境的饱和蒸汽压(pa);

rha是环境的相对湿度(%);

e是水的汽化热(w·h/g);

ge是假人的蒸发出汗量(g/h);

h是假人的总散热量(w);

res是人造皮肤的湿阻(pa·m2/w),

rds是人造皮肤的热阻(℃·m2/w)。

其中,所述人造皮肤是一种固定的材料,其本身材料的热阻及湿阻已知。

假人设计上保证除暴露部分(与服装界面直接接触的部分)具备一定的导热性外,传输流体的流体管道采用弱导热性材料,避免热损耗。对于假人各部分的散热功率的计算主要通过加热功率和单位体积流体介质的热量散失计算。具体地,对于具有单一恒温区域40的假人,散热功率等于恒温源的加热功率;对于具有多个恒温区域40且多个恒温区域40具有独立的恒温源提供恒温流体介质的假人,各温区的散热功率等于各供恒温流体介质的加热功率;对于具有多个恒温区域40且仅有一个恒温源为多个恒温区域40提供恒温流体介质的假人,在恒温源供热输出端设置有输入端温度传感器(图未示),在恒温源回流端设置有回流端温度传感器(图未示),通过温度变化和恒温区的介质存储体积估算加热功率。

请继续参照图1,为了保证在评价过程中假人模型40所处环境的稳定,该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还可以包括环境温湿度控制装置50,环境温湿度控制装置50与控制器10电性相连,控制器10通过环境温湿度控制装置50调整假人模型40所处环境中的温湿度,以保证假人模型40所处环境的温度及湿度的恒定。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温湿度控制装置50可以为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扇及空调系统等。

在假人模型40中,假人模型40的各个关节可转动地设置于假人模型40上,该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还包括运动单元60,运动单元60与控制器10电性相连,并设置于假人模型40的各个关节上,控制器10通过运动单元60带动假人模型40的四肢运动,运动单元60改变所述服装与假人模型40之间的接触状态,以对心电信号的测量产生运动干扰,以此测试智能服装测试心电信号的功能。同时,由于运动单元60的运动,模拟所述服装与人体之间的运动状态下的接触情况,可以对人体在运动状态下服装的保暖透湿性进行评价。控制器10也可以根据所述运动单元60的运动情况改变恒温区域40的温度来模拟运动状态下人体皮肤的温度,改变模拟汗液蒸发的情况。

例如,通过控制器10将所述恒温区域40的温度调节至人体运动时的温度,也可以通过控制器10调节模拟汗液的蒸发量,所述模拟汗液的蒸发量也可以通过恒温区域40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以此形成构造运动状态下服装与人体之间的气流交换会发生变化,使智能服装测试系统可以对人体在运动状态下服装的保暖透湿性进行评价。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假人模型40内部的恒温区域44内填充有液体介质,如水或油等。

请参见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假人模型40中包括多个独立的恒温区域44,如头部恒温区域、躯干部恒温区域、左臂恒温区域、右臂恒温区域、左腿恒温区域、右腿恒温区域、左脚恒温区域及右脚恒温区域等八个独立的恒温区域44,在每个恒温区域44内均设置有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各个恒温区域44的液体介质的温度可以不同,以便于对不同区域内不同的体温进行模拟,以及便于对多种服装,如长袖衣、短袖衣、裤子、帽子、袜子或鞋子等进行舒适性的评价。在相邻的两个恒温区域44之间还设置有连通阀441,以控制两个恒温区域44内液体介质的流通。

更为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包括温度传感器21、加热棒22及均匀器23,如搅拌器或搅拌泵。温度传感器21、加热棒22及均匀器23设置于恒温区域44内,温度传感器21检测恒温区域44内的温度,加热棒22为液体介质进行加热,均匀器23对液体介质进行搅拌,以使液体介质内的温度更加的均匀,所述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21检测到温度调节加热棒22加热功率,使恒温区域达到目标温度。

请继续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假人模型40内部还设置有电气线路排布管道45,电气线路排布管道45从假人模型40的头部进入假人模型40内部,并伸入各个恒温区域44内,以使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的各温控部件(温度传感器21、加热棒22及均匀器23)与控制器10电气相连。

进一步地,在各恒温区域44上还设置有液体管路24,恒温区域44通过液体管路24与外界连通,以对各恒温区域44内的液体介质的含量进行控制。

图4所示为图2中人造皮肤各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人造皮肤42从靠近内衬41至远离内衬41方向依次包括内保护层421、微纳米层422及外保护层423,内保护层421朝向间隙43的一侧形成有网状保水结构,一方面抵消了模拟汗液中液位压差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模拟汗液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微纳米层422由具有微孔结构的膜材料形成,该微孔结构的最大孔径小于水蒸气分子的直径,且最小孔径大于液态水分子的直径,从而保证气态水分子的自然蒸发,阻挡液态水的流通,外保护层423由耐磨材料形成,以对微纳米层422进行保护。当假人模型40设置有液体管路24时,液体管路24穿过人造皮肤42后伸入恒温区域44内。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衬41层内各恒温区域44的影响下,间隙43内的模拟汗液能够发生汽化,继而穿过人造皮肤42到达待测服装,以便于待测服装及其附面层的湿阻及热阻的测试。

在假人模型40的头部,还设置有与间隙43连通的模拟汗液容置腔431,该模拟汗液容置腔431通过连接管432与外界连通,以对模拟汗液进行补充,在连接管432上还设置有流量计(图未示),以对补充的模拟汗液的量进行测量,并得出模拟汗液的蒸发量,所述模拟汗液蒸发量通过计算与假人模型相连的水箱内的液体减少量计算得出,所述液体减少量通过称重或检测液位获得,所述水箱内的液体为模拟汗液。

图5所示为图1中内衬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心电信号模拟连接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及图6所示,内衬41的表面设置有走线槽411,心电信号发生器30设置于假人模型40内部的电气连接管432道内,连接线设置于走线槽411内,并穿过人造皮肤42后,与人造皮肤42外表面上的信号模拟连接端31相连。由于内衬41表面设置有走线槽411,连接线设置于走线槽411内,即连接线位于人造皮肤42及内衬41之间。其中所述信号模拟连接端31为可直接产生心电信号的装置,例如skx-2000型心电模拟仪、msg-100型心电模拟仪等,或者可以通过配置处理器的内部程序来产生心电信号,所述处理器可以为单片机、mcu等。这样的设置,能够防止连接线对智能服装舒适度的测量造成影响,同时又能够防止连接线的设置影响智能服饰上的心电贴片与信号模拟连接端31的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心电信号模拟连接端31包括第一连接部311及第二连接部312,第一连接部311固定于人造皮肤42的外保护层423上,并通过连接线与心电信号发生器30相连,第二连接部312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连接部311上,第二连接部312远离第一连接部311的一侧形成有心电信号导电面313,心电信号导电面313通过第二连接部312及第一连接部311与连接线电性相连。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根据智能服饰的不同,改变第二连接部312的尺寸,继而可以使该系统适用于不同的智能服饰。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部311及第二连接部312的其中之一可以为连接器公扣,第一连接部311及第二连接部312的其中另一可以为连接器母扣。

同样地,在进行心电监测功能的测试时,运动单元60也可以带动假人模型40各关节进行运动,以测试在不同姿态下,智能服饰上心电监测装置的性能。

图7所示为图1中皮肤微观改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4所示,假人模型40还设置有皮肤微观改变模块70,所述皮肤微观改变模块70设置于假人模型40的内部靠近所述假人模型40皮肤,以模拟运动时的人体皮肤的运动,所述皮肤微观改变模块70使假人本体模型皮肤产生微观运动,以在使用该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进行服装舒适度及心电监测功能测试时,使智能服装与假人模型皮肤的接触面产生运动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皮肤微观改变模块70包括腔体711,腔体711呈现整体柔性或部分柔性,腔体711具有流体入口712以及流体出口713,流体入口712连接入口阀门,流体出口713连接出口阀门,控制器10通过入口阀门调节进入腔体711的流体流量和/或通过出口阀门调节流出腔体711的流体流量来改变腔体711内的流体体积,流体体积的增加或减少实现对柔性或部分柔性的腔体711的微观运动,从而模拟运动状态下人体皮肤的运动。用于评价在运动状态下,智能服装对心电信号监测时的抗运动干扰性能及服装的舒适度。腔体711可以为整体柔性的腔体711或者部分柔性的腔体711,整体柔性的腔体711可以通过柔性材料包覆形成,部分柔性的腔体711可以通过将柔性材料包覆刚性骨架实现。在一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腔体711可以为内衬构成的恒温区域。

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皮肤微观改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皮肤微观改变模块70包括震动单元,所述震动单元设置于假人模型40皮肤的一侧,所述震动单元包括伸缩杆721、震动板722,所述伸缩杆支721撑于两个震动板722之间,电机带动伸缩杆721以使其中一个震动板722以另一个震动板722为支点实现震动板722的起伏运动。所述震动单元设置于胸廓部位上,以模拟运动状态下的运动。

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皮肤微观改变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皮肤微观改变模块70包括震动马达731,所述震动马达731设置于假人模型40皮肤的一侧,控制器10控制震动马达731的震动实现皮肤的微观运动。

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假人模型内部的温控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中假人温度控制器的系统框图。如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示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包括温度传感器21、恒温源25、流体泵26、进热管271及出热管272,温度传感器21设置于恒温区域44内,恒温源25设置于假人模型40外,并通过流体泵26、进热管271及出热管272与假人模型40内部的恒温区域44相连,恒温源25、流体泵26、进热管271、假人模型40内部的恒温区域44及出热管272形成一液体介质循环管路。通过恒温源25的设置,以保证液体介质温度的恒定,通过液体介质循环管路使液体介质产生循环,保证各恒温区域44中液体介质温度的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恒温区域44的液体介质循环管路内,均设置有一恒温源25,以分别对多个恒温区域44中的液体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左臂恒温区域、右臂恒温区域、左腿恒温区域及右腿恒温区域中,进热管271位于各恒温区域内靠近躯干恒温区域的一端,出热管272设置于各恒温区域内远离躯干恒温区域的一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腋窝处、腹股沟处等位置上,假人模型40温度的恒定。

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中假人温度控制器的系统框图,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假人温度控制装置20除了温度传感器21、流体泵26、进热管271及出热管272外,还包括高温液体恒温槽251、低温液体恒温槽252,以及液体介质混合装置28。高温液体恒温槽251及低温液体恒温槽252均与液体介质混合装置28相连,液体介质混合装置28与多个进热管271相连,分别通过一个进热管271与每一恒温区域44相连,液体介质混合装置28与控制器10电性相连,控制器10通过液体介质混合装置28对高温介质及低温介质的流量进行分配,然后混合分配后的高温介质及低温介质以得到不同温度的液体介质,并将该体介质送入特定的恒温区域44内。也即液体介质混合装置28可以对对高温介质及低温介质的流量进行分配,混合分配后的所述高温介质及低温介质以得到不同温度的液体介质,并将该液体介质送入特定的恒温区域44内。也即流体介质混合装置28可以对进入每一进热管26内的高温介质及低温介质的流量进行控制。

更为具体地,所述液体介质混合装置28包括多个混合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流量控制阀,控制器通过调节接冷水管的流量控制阀和接热水管的流量控制阀,实现冷热水的混合比例,并在混合模块进行混合,混合后即可输出特定温度的液体,并且可以利用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得到的温度进一步反馈调节两路阀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流体为气体,所述流体介质混合装置28包括多个混合模块、温度检测模块、流量控制阀,控制器通过调节接冷气管的流量控制阀和接热气管的流量控制阀,实现冷热气体的混合比例,并在混合模块中进行混合,混合后即可输出特定温度的气体,并且可以利用温度检测模块检测得到的温度进一步反馈调节两路阀门增加或减少进入混合模块的气体流量。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混合模块为可以容纳流体介质的容器。

综上所述,通过将汗液模拟功能及心电信号模拟功能共同设置到同一个假人模型40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服装测试系统能够兼容智能服装舒适性能及心电监测功能的测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