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用海浪潮汐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3895发布日期:2020-10-02 08:38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用海浪潮汐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实验模拟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是一种实验用海浪潮汐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理沉积模拟实验中,海浪潮汐模拟可以实现对海浪潮汐的模拟工作,来模拟波浪及潮汐作用对湖盆或海岸砂体分布及沉积过程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古沉积过程及地下砂体分布样式的研究,方便对油气的勘探,为油田提供数据支撑。

现有的海浪潮汐模拟装置在进行实验模拟时,由于模拟器常采用一只简单的助推板进行来回推动进行海浪造势,不便于实验砂体的快速冲击成型,而且由于助推板的反向冲击力,而且无法控制波浪所波及的深度,会严重影响水流的正向流动性,无法控制波浪规模,影响实验效果。

基于此,急需一种实验装置来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一种实验用海浪潮汐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一种实验用海浪潮汐模拟装置,它包括安装座、助推板、浪高调节器、驱动机构、调节片板、调节丝杆、调节头、滑槽、连接卡块、电机座、推杆电机、动力输出杆、连接座、限位孔、导流槽、插板和限流板;

所述的安装座后端设置有电机座,所述的安装座左右两端设置有安装座,所述的安装座底端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设置的导流槽,每个所述的导流槽前段中插入有所述的插板,所述的插板的另一段伸出所述的安装座前端边缘;

所述的安装座上方设置有助推板,且所述的助推板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的安装座之间;

位于所述的电机座上固定有驱动机构,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推杆电机和位于前端的动力输出杆,所述的动力输出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助推板固定;

在所述的安装座前端设置有横向布置的调节片板,所述的调节片板两端均固定在两侧设置的所述的调节丝杆上,所述的调节丝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的安装座上表面,且所述的调节丝杆与所述的安装座之间通过调节头上下活动扭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调节片板由若干个调节片前后搭接而成,每个所述的调节片一侧表面设置有滑槽,另一侧表面开设有向外凸起的连接卡块,所述的连接卡块的横向长度与所述的滑槽槽口宽度相匹配,位于前一片所述的调节片中的滑槽与位于后一片所述的调节片中的连接卡块之间相互搭接连为一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助推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相同长度的限流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安装座外边缘设置有连接座,所述的连接座内设置有所述的限位孔,相邻的所述的安装座之间通过连接座、限位孔和插销连为一体,所述的插销插入至所述的相邻的连接座中的限位孔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调节片板的横向宽度与所述的安装座的宽度保持一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机座固定在所述的安装座后端的中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可以在进行砂体模拟实现时,实现对海浪潮汐的模拟工作,并且还可以根据动力输出杆前后推动助推板造成浪的大小,最终完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实验,进而调整海浪的造势高度。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导流槽可有效减弱助推板产生的反向助推浪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底部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另一侧侧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节片板的端部视图。

图5为调节片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单片调节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调节片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调节片板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调节片板的正视图。

图10为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安装座1、助推板2、调节片3、驱动机构4、调节片板5、调节丝杆6、调节头7、滑槽8、连接卡块9、电机座10、推杆电机11、动力输出杆12、连接座13、限位孔14、导流槽15、插板16、限流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10所示:将本实用新型位于临水侧,且水面的上表面不超过限流板17的上表面,亦或是水面的上表面超过限流板17的高度不大,以避免动力输出杆12来回推动助推板2时,造不出合适的大小的浪。

一种实验用海浪潮汐模拟装置,它包括安装座1、助推板2、浪高调节器3、驱动机构4、调节片板5、调节丝杆6、调节头7、滑槽8、连接卡块9、电机座10、推杆电机11、动力输出杆12、连接座13、限位孔14、导流槽15、插板16和限流板17;

所述的安装座1后端设置有电机座10,所述的安装座1左右两端设置有安装座1,所述的安装座1底端开设有若干个等间距设置的导流槽15,每个所述的导流槽15前段中插入有所述的插板16,所述的插板16的另一段伸出所述的安装座1前端边缘;

所述的安装座1上方设置有助推板2,且所述的助推板2位于左右两侧的所述的安装座1之间;

位于所述的电机座10上固定有驱动机构4,所述的驱动机构4包括推杆电机11和位于前端的动力输出杆12,所述的动力输出杆12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助推板2固定;

在所述的安装座1前端设置有横向布置的调节片板5,所述的调节片板5两端均固定在两侧设置的所述的调节丝杆6上,所述的调节丝杆6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的安装座1上表面,且所述的调节丝杆6与所述的安装座1之间通过调节头7上下活动扭结。

参照图4-9所示:所述的调节片板5由若干个调节片3前后搭接而成,每个所述的调节片3一侧表面设置有滑槽8,另一侧表面开设有向外凸起的连接卡块9,所述的连接卡块9的横向长度与所述的滑槽8槽口宽度相匹配,位于前一片所述的调节片3中的滑槽8与位于后一片所述的调节片3中的连接卡块9之间相互搭接连为一体,预先将后一片所述的调节片3中的连接卡块9卡在所述的前一片所述的调节片3中的滑槽8中,

参照图7-9所示:具体使用时;移动后一片所述的调节片3中的连接卡块9沿着前前一片所述的调节片3中的滑槽8移动,直至卡合在滑槽8的末端形成搭接结构,进而继续带动接下来一片中的连接卡块9沿着滑槽8移动直至整体形成类似百叶窗结构,达到挡住水浪的需要。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砂体沉积实验时,常需要对冲击水流进行造浪处理,并且在造浪时,通过驱动机构4中的推杆电机11带动动力输出杆12,进而最终带动助推板2来回移动;

所述的助推板2推动位于助推板2前侧与安装座1之间堆积的水流向前涌动,实现对海浪潮汐的模拟,并且为了提高海浪的冲击高度,可以通过安装座1上的浪高调节器3,通过拧动调节丝6,带动堆叠的调节片板5对堆积水流进行不同高度的遮挡(类似百叶窗结构设计),从而实现堆积水流在来回移动的助推板2的助力作用产生不同的向上喷射力,实现不同海浪浪高的模拟工作,来对模拟砂体进行冲刷处理。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调节丝杆6的顶端端部固定有调节头7;通过拧动调节头7可以便于实现对调节丝杆6的快速上下移动调节。

所述的助推板2的上表面设置有相同长度的限流板17。

若限流板17的长度小于助推板2的长度时,来回推动助推板2时,位于所述的助推板2后端的水流积压过多,不足以从导流槽15中流出时,积压的水流从限流板17上方溢出,造成前方的浪与后方溢出的水流相互叠加,造成浪的减小或衰减,最终造成整体所需浪的偏差,达到限流的效果。

所述的安装座1外边缘设置有连接座13,所述的连接座13内设置有所述的限位孔14,相邻的所述的安装座1之间通过连接座13、限位孔14和插销连为一体,所述的插销插入至所述的相邻的连接座13中的限位孔14中。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所需的造浪范围远大于单个实验装置的宽度,可通过插销或者其他连接装置将连接座13上的设置的限位孔14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排放的实验装置连接在一起;

亦或是单独使用时:利用绳索通过连接座13上设置的限位孔将装置索固定在实验水槽内。

所述的调节片板5的横向宽度与所述的安装座1的宽度保持一致。所述的调节片板5的作用是控制助推板2推出水的深度,利用调节片板5控制波浪波及的深度。

所述的电机座10固定在所述的安装座1后端的中间。

本实用新型整体通过控制安装在电机座10上的电机的工作频率来调整助推板2的推拉频率,进而影响造波的频率。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具体实施例:在实验开始前,将水位调控到与限位板17高度相仿且预先将本实验装置放入水槽中,利用绳索贯穿连接座13内设置的限位孔14,将本实验装置固定在水槽内,开启位于电机座10上设置的推杆电机11,推杆电机11启动,利用动力输出杆11来回推动与之固定的助推板2,

通过手动旋钮调节头7调节调节丝杆6,调节丝杆6预先与位于临水侧一侧的单片所述的调节片3固定,通过拉伸位于调节片板5中的单片调节片3,进而整体调节整个调节片板5的高度,控制波浪的大小和波及范围;

若需要波浪大些时:预先将插板16插入至所述的导流槽15的部分大些,即来回推动助推板2时,每次从导流槽15中漏的水较少,足以形成较大的波浪;产生的波浪便较大;

若需要波浪较小时,预先将插板16插入至所述的导流槽15的部分较少,即来回推动助推板2时,每次从导流槽中泄露的水较多,不足以形成较大的波浪,产生的波浪便较小。

上述未详细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