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出旅游用便携式智能电子导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1026发布日期:2020-05-29 11:55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出旅游用便携式智能电子导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导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外出旅游用便携式智能电子导航装置。



背景技术:

导航指的是引导某一设备,从指定航线的一点运动到另一点的方法,传统的导航装置大多包括处理器和gps定位模块,其通过gps定位模块与外界的卫星通讯连接,获取其与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之后处理器根据这些数据,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信息,之后再根据用户需求,计算出用户所在地前往用户目的地的行程路径。

现有技术中,为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出现了一种便携式的电子导航装置,具有体积较小、方便携带的特点,便于人们外出旅游时进行携带,但是此类便携式的电子导航装置存在有一定的问题,此类导航装置多未设置有支撑结构,当人们外出旅游进行休息时,可能会随手将其放在地面或其他放置面上,例如汽车的台面上,而人们为了能够一边休息一边查看此类导航装置的路径,多会将此类导航装置站立在地面或其他放置面上,而未设置有支撑结构的此类导航装置只能依靠平衡力进行站立,站立较为不稳,需要人们用手对其进行支撑,这样可能会让人们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休息,使用较为不便,若使用手对此类导航装置进行此时,当外界产生震动或人们误触到此类导航装置,那么此类导航装置很有可能发生倾倒的现象,容易对此类导致装置造成一定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出旅游用便携式智能电子导航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出旅游用便携式智能电子导航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上设有触控显示屏,内部设有中央处理器和gps定位模块,顶部设有通讯天线,其中,触控显示屏和gps定位模块分别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在一起,通讯天线与gps定位模块电连接在一起;外壳体的后端面上设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放置槽,放置槽开设与外壳体的后端面上,且呈纵向设置,放置槽内通过设置铰链铰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一侧端部铰接与放置槽靠顶端部位置,支撑板的长度与放置槽的长度相适应,支撑板的宽度小于放置槽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放置槽的数量为2条,2条放置槽在外壳体的后端面上呈左右对称设置,每个放置槽内均通过设置铰链铰接有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两侧端部均呈弧状设置,且此端部上均设置有防滑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内还设有可充电蓄电池,可充电蓄电池用于为该导航装置提供工作电流。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上还设有控制按键,控制按键分别与中央处理器和可充电蓄电池电连接在一起,控制按键用于控制可充电蓄电池和中央处理器的工作状态。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顶部还设有太阳能充电板,太阳能充电板与可充电蓄电池电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其中一侧侧壁上开设有usb充电口,usb充电口与可充电蓄电池电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扬声器和耳机插孔,扬声器和耳机插孔分别与中央处理器电连接在一起。

较之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技术中的导航装置未设置有支撑结构,存在的使用不便、容易损坏的问题,通过在外壳体的后端面上开设放置槽,在放置槽内设置铰链铰接支撑板,并令支撑板的长度与放置槽的长度相适应,支撑板的宽度小于放置槽的宽度,使用者通过将手指伸入支撑板与放置槽之间留有的横向间隙内,持住支撑板的底端后向外拉出,此时,支撑板以与铰接铰接的端部,即顶部为旋转中心,支撑板的底部向外转出,脱离放置槽,之后将外壳体放置于放置面上,令支撑板与外壳体同时接触放置面,支撑板与外壳体和放置面构成三角状结构,令外壳体在放置面上放置稳定,不易发生倾倒,进而保护设于外壳体上的如触控显示屏不易发生损坏,并且,使用者在进行休息时无需手扶外壳体,令使用者能够更好的休息,使用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示意图;

图4为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际运用图。

附图标记:1、外壳体;2、触控显示屏;3、中央处理器;4、gps定位模块;5、通讯天线;6、放置槽;7、铰链;8、支撑板;9、防滑橡胶垫;10、可充电蓄电池;11、控制按键;12、太阳能充电板;13、usb充电口;14、扬声器;15、耳机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参照图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外出旅游用便携式智能电子导航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前端面上设有触控显示屏2,内部设有中央处理器3和gps定位模块4,顶部设有通讯天线5,其中,触控显示屏2和gps定位模块4分别与中央处理器3电连接在一起,通讯天线5与gps定位模块4电连接在一起,通讯天线5用于与外界的卫星通讯连接在一起,gps定位模块4通过通讯天线5与外界的卫星通讯连接,以此获取所需数据,如取其与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中央处理器3能够对gps定位模块4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信息,触控显示屏2用于使用者输入所需信息,如目的地信息,并显示由中央处理器3计算完成后的数据,如用户所在地前往用户目的地的行程路径;外壳体1内还设有可充电蓄电池10,可充电蓄电池10用于为该导航装置提供工作电流,外壳体1的前端面上还设有控制按键11,控制按键11分别与中央处理器3和可充电蓄电池10电连接在一起,控制按键11用于控制可充电蓄电池10和中央处理器3的工作状态,外壳体1的顶部还设有太阳能充电板12,太阳能充电板12与可充电蓄电池10电连接在一起,太阳能充电板12能够将由其吸收的太阳光转化为电能为可充电蓄电池10进行充电,外壳体1的其中一侧侧壁上开设有usb充电口13,usb充电口13与可充电蓄电池10电连接在一起,usb充电口13用于使用者接入usb接线为可充电蓄电池10进行充电,外壳体1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扬声器14和耳机插孔15,扬声器14和耳机插孔15分别与中央处理器3电连接在一起,中央处理器3可通过控制扬声器14工作,进行对信息的播报,如播报行程全长等信息,耳机插孔15用于外界接入耳机,当耳机插孔15内接入耳机时,中央处理器3检测到有耳机接入后,控制扬声器14停止工作,使用者可通过耳机直接听到信息的播报。

外壳体1的后端面上设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放置槽6,放置槽6开设与外壳体1的后端面上,且呈纵向设置,本实施例中,放置槽6的数量为2条,2条放置槽6在外壳体1的后端面上呈左右对称设置,每个放置槽6内均通过设置铰链7铰接有支撑板8,设于两个放置槽6内的支撑板8的形状大小以及布置方式均相同;支撑板8的一侧端部铰接与放置槽6靠顶端部位置,支撑板8的长度与放置槽6的长度相适应,支撑板8的宽度小于放置槽6的宽度,支撑板8的宽度满足使用者的手指可伸入支撑板8与放置槽6之间的横向间隙内,将支撑板8持住;外壳体1的底部的两侧端部均呈弧状设置,该端部为使用者常握的部位,采用弧状设置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掌被划伤,此端部上均设置有防滑橡胶垫9,本实施例中,防滑橡胶垫9胶合在此端部上;防滑橡胶垫9可以令使用者持拿外壳体1时更好的拿走,不易因手滑导致持拿不稳外壳体1,进而导致外壳体1摔落,发生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本实用新型进行使用时,使用者手持外壳体1,使用控制按键11令可充电蓄电池10开始工作,提供工作电流,令中央处理器3开始工作,进行对数据的处理,之后使用触控显示屏2输入所需信息,中央处理器3处理后通过扬声器14进行播报,使用者根据播报提示进行行走即可,当使用者需要休息或其他需将外壳体1置于放置面上的情况时,将支撑板8向外拉出,之后将外壳体1置于放置面上,令支撑板8、外壳体1和放置面构成三角形结构即可,此时,外壳体1能够稳定的站立于放置面上,当使用者休息完毕或其他要继续持拿外壳体1的情况时,通过将支撑板8朝放置槽6方向按入,直至将支撑板8按回放置槽6内即可,此时,支撑板8不会影响使用者正常的持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