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设备故障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8611发布日期:2020-11-10 11:4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电设备故障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电设备故障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机械设备进入了机、电结合的新阶段,并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机电设备一般指机械、电器及电气自动化设备,在建筑中多指除土工、木工、钢筋、泥水之外的机械、管道设备的统称。它不同于五金,多指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成品。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机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得知机电设备是否出现故障,无法及时作出对应措施,不利于机电设备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电设备故障报警装置,具有自动处理故障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电设备故障报警装置,包括机电设备本体,所述机电设备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端外侧连接有烟雾报警器,所述壳体的底端内部连接有电源接入器,所述烟雾报警器的底端外侧连接有电压监控仪,所述电压监控仪的一侧连接有断电器,所述断电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电源接入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一侧连接有风机,所述壳体的另一侧对应所述风机的位置连接有防尘机构,所述壳体的顶端内侧壁连接有灭火机构,所述壳体的前侧连接有温控器,所述机电设备本体、所述烟雾报警器、所述电源接入器、所述电压监控仪、所述温控器和所述风机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灭火机构包括储存罐,所述储存罐连接在所述壳体的顶端内侧,所述储存罐的外侧底端和外侧顶端均连接有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均连接有若干个喷头。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顶端所述连接管的位置设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底端所述连接管的位置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尘机构包括第二防尘网,所述第二防尘网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内部,所述第二防尘网的内部连接有格栅,所述第二防尘网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所述第二防尘网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防尘网,所述第一防尘网和所述第二防尘网规格一致。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储存罐的外侧中间位置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和两个所述连接管均固定连接,所述气泵和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防尘网的一侧开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一防尘网对应所述插接槽的位置连接有插接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压监控仪检测机电设备的电压,当电压不稳定时,电压监控仪控制断电器,将电源接入器断电,达到自动断电的效果,通过烟雾报警器检测机电设备周围的烟雾,当出现火灾时,烟雾报警器将信号传递给灭火机构,灭火机构将灭火剂喷至机电设备上,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温控器检测机电设备的温度,当机电设备内的温度过高时,温控器将信号传递给风机,风机将风吹入壳体内,并从防尘机构排出,达到空气流动的效果,增加散热的效果,从而达到了自动降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灭火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壳体和灭火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防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防尘机构一侧剖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电设备本体;2、壳体;3、灭火机构;31、气泵;32、连接管;33、喷头;34、储存罐;4、烟雾报警器;5、电源接入器;6、断电器;7、电压监控仪;8、温控器;9、风机;10、防尘机构;101、格栅;102、第一防尘网;103、插接槽;104、插接杆;105、第二防尘网;106、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机电设备故障报警装置,包括机电设备本体1,机电设备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壳体2,壳体2的顶端外侧连接有烟雾报警器4,壳体2的底端内部连接有电源接入器5,烟雾报警器4的底端外侧连接有电压监控仪7,电压监控仪7的一侧连接有断电器6,断电器6的另一端和电源接入器5固定连接,壳体2的一侧连接有风机9,壳体2的另一侧对应风机9的位置连接有防尘机构10,壳体2的顶端内侧壁连接有灭火机构3,壳体2的前侧连接有温控器8,机电设备本体1、烟雾报警器4、电源接入器5、电压监控仪7、温控器8和风机9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电压监控仪7检测机电设备本体1的电压,当电压不稳定时,电压监控仪7将信号传递给断电器6,控制断电器6开启,将电源接入器5断电,达到自动断电的效果,通过烟雾报警器4检测机电设备本体1周围的烟雾,当出现火灾时,烟雾报警器4将信号传递给灭火机构3,灭火机构3将灭火剂喷至机电设备本体1上,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通过温控器8检测机电设备本体1内的温度,当机电设备本体1内的温度过高时,温控器8将信号传递给风机9,风机9开启后将风吹入壳体2内,并从防尘机构10排出,达到空气流动的效果,增加散热的效果,从而达到了自动降温的效果。

具体的,灭火机构3包括储存罐34,储存罐34连接在壳体2的顶端内侧,储存罐34的外侧底端和外侧顶端均连接有连接管32,两个连接管32的外侧均连接有若干个喷头33;储存罐34内存储有灭火剂,灭火剂从储存罐34喷至连接管32,然后从喷头33喷至外部,喷头33的数量较多,达到增加喷洒面积的效果,从而达到充分灭火的效果。

具体的,顶端连接管32的位置设于壳体2的外部,底端连接管32的位置设于壳体2的内部;底端连接管32喷洒的灭火剂可以有效将壳体2内的火势消灭,顶端连接管32喷洒的灭火剂可以有效将壳体2外的火势消灭,达到充分灭火的效果。

具体的,防尘机构10包括第二防尘网105,第二防尘网105连接在壳体2的一侧内部,第二防尘网105的内部连接有格栅101,第二防尘网105远离壳体2的一端连接有伸缩杆106,伸缩杆106远离第二防尘网105的一端连接有第一防尘网102,第一防尘网102和第二防尘网105规格一致;格栅101可以增加壳体2内外的空气流动,达到散热的效果,当机电设备本体1不需要散热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一防尘网102通过伸缩杆106与第二防尘网105分离,并转动第一防尘网102,使得第一防尘网102上的格栅101和第二防尘网105上的格栅101交错分布,达到充分阻挡尘土等杂质的效果。

具体的,储存罐34的外侧中间位置连接有气泵31,气泵31的输出端和两个连接管32均固定连接,气泵31和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烟雾报警器4将信号传递给气泵31,气泵31将气体通入储存罐34内,达到将灭火剂喷出的效果。

具体的,第二防尘网105的一侧开设有插接槽103,第一防尘网102对应插接槽103的位置连接有插接杆104;第一防尘网102和第二防尘网105通过插接杆104和插接槽103固定一起,此时第一防尘网102和第二防尘网105上的格栅纹路重合,达到充分通风散热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电压监控仪7为大宇电气源头厂家销售的dyxf-3a2v型监控仪;温控器8为余姚市品益电器有限公司销售的py-sm5型温控器;断电器6为深圳市可道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hfd2/024-s型断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通过电压监控仪7检测机电设备本体1的电压,当电压不稳定时,电压监控仪7将信号传递给断电器6,控制断电器6开启,将电源接入器5断电,达到自动断电的效果,通过烟雾报警器4检测机电设备本体1周围的烟雾,当出现火灾时,烟雾报警器4将信号传递给气泵31,气泵31将气体通入储存罐34内,将灭火剂喷至机电设备本体1上,底端连接管32喷洒的灭火剂可以有效将壳体2内的火势消灭,顶端连接管32喷洒的灭火剂可以有效将壳体2外的火势消灭,达到充分灭火的效果,达到自动灭火的效果,通过温控器8检测机电设备本体1内的温度,当机电设备本体1内的温度过高时,温控器8将信号传递给风机9,风机9开启后将风吹入壳体2内,并从防尘机构10排出,达到空气流动的效果,增加散热的效果,从而达到了自动降温的效果,格栅101可以增加壳体2内外的空气流动,达到散热的效果,当机电设备本体1不需要散热时,工作人员可以将第一防尘网102通过伸缩杆106与第二防尘网105分离,并转动第一防尘网102,使得第一防尘网102上的格栅101和第二防尘网105上的格栅101的纹路交错分布,达到充分阻挡尘土等杂质的效果,第一防尘网102和第二防尘网105通过插接杆104和插接槽103固定一起,此时第一防尘网102和第二防尘网105上的格栅纹路重合,达到充分通风散热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