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位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2855发布日期:2020-07-04 01:2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位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检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当建筑工程低于的地下水位较高,在地下结构的施工阶段,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以满足地下结构施工阶段的施工环境要求。故需要对地下水位进行测量。

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水位测量装置,包括检测管1,检测管1内部中空设置,且竖直插接有一检测杆2,所述检测杆2下端固定有轻质空心球4,检测管1外壁开设有若干连通内外壁的过滤孔19,检测管1上端外壁沿圆周固定有三组支撑杆5,检测时,将检测管1插接于基坑底部,上端的支撑杆5插接于基坑外部的地面上,使其检测管1保持竖直状态,基坑内的水从过滤孔19进入至检测管1内部,水流对轻质空心球4起到浮力作用,驱使检测杆2朝上位移,根据检测杆2上的数值,便于工作人员得知当前的水位状态。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基坑周围的土壤一般难以保持平整,而支撑杆5保持固定,无法适应对不同高度土壤而做出适应性改变,当要保证检测管1的垂直度时,唯有对基坑旁高度不同的土壤进行清理,保证土壤的平整度,才能够保证检测管1的垂直度,操作较为麻烦,导致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位测量装置,具有调节支撑杆倾斜度,适应不同高度土壤,保证检测管竖直度,从而提高检测效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水位测量装置,包括中空设置的检测管,检测管内部竖直插接有检测杆,所述检测杆的下端固定有空心球,所述检测管壁开设有若干贯通的过滤孔,所述检测杆上端外壁还设置有多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检测杆沿竖直平面转动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杆中间部位还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转动连接有定位座;所述检测杆上竖直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穿过定位座且与定位座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基坑内水位进行检测时,将检测管竖直插接于基坑内,再根据基坑周围土壤高度,驱使丝杆转动,在丝杆与定位座的螺纹配合作用下,可驱使连接杆角度转动,从而在连接杆与支撑杆的转动连接作用下,可驱使支撑杆的角度发生改变,使其可适应不同高度的土壤,保证检测管的竖直度;在此过程中,由于连接杆、支撑杆与丝杆构成三角形,当不主动驱使丝杆转动时,可构成稳定的三角形,限制支撑杆的角度调节,使其支撑杆一端的支撑座插接于土壤中时,可实现对检测管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若干组丝杆处于检测管上段分别同轴设置有转轮,若干转轮外绕卷有同一条传动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传动带与转轮的配合关系,使其其一丝杆转动时,可实现三组丝杆的同步转动,从而同时调节三组支撑杆的角度调节工作;当需要单独调节对应支撑杆的倾斜角度时,可将传动带脱离对应的转轮,单独驱使丝杆转动,以实现单独支撑杆的角度调节工作,便于工作人员对支撑杆角度的调节工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丝杆的上端同轴设有手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工作人员驱使丝杆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杆包括杆一和杆二,所述杆一内部开设有供杆二插接的插接槽,所述杆一上还设置有限位杆二位移的限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杆二可在杆一的插接槽中进行直线位移,以及限位件对杆二起到的限位工作,使其可根据基坑大小,调节支撑杆的整体长度,从而可适应不同大小基坑的检测工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件包括开设于杆二处于杆一内一侧的限位槽、若干组沿杆二长度方向开设于杆一上的固定槽、以及滑动连接于限位槽内的限位块,所述杆二滑动过程中,限位槽与固定槽连通;所述限位块与限位槽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初始状态下,保持限位块部分处于限位槽中,部分处于固定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缩弹簧给予限位块朝外位移的驱动力,并保持常规状态下,限位块部分处于限位槽中,部分处于固定槽中,实现对杆一与杆二的限位工作;调节杆二相对杆一位置时,仅需对限位块进行按压,将其完全插接于限位槽内后,对杆二进行移动,使其限位块与对应的固定槽连通后,限位块在压缩弹簧的弹性作用下,部分卡入固定槽内,实现对杆二与杆一的限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杆与支撑杆错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需测量装置进行测量时,可将支撑杆完全收拢,使其与连接杆重叠,抵接于检测管的侧壁上,有效减少测量装置占用的空间,便于收放工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座下端固定有尖头朝下的圆锥形插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座下端设置的圆锥形插接杆,便于其插接于土壤中,增强支撑座与土壤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检测管上端设置有水平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工作人员观察检测管的竖直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检测管下端为开口设置,且开口端螺纹配合有尖角朝下的圆锥形插接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可驱使插接头与检测管分离,打开开口,方便检测杆与检测管的连接工作;另一方面,当水中泥沙部分进入至检测管内时,可打开开口进行清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利用丝杆调节对应连接杆的倾斜度,从而可调节对应支撑杆的倾斜角度,使其可适应基坑周围不平整的土壤情况,保持检测管的竖直度,无需对土壤进行清理,达到提高检测效率的效果;

2.利用杆二与杆一构成完整的支撑杆,且杆二可相对杆一做直线位移运动,并在限位件限位作用下,限制杆二相对杆一的位置,使其可根据基坑大小,改变支撑杆的整体长度,可适应不同大小基坑的检测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是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支撑杆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中,1、检测管;2、检测杆;3、插接头;4、空心球;5、支撑杆;51、杆一;52、杆二;6、连接杆;7、定位座;8、丝杆;9、支撑座;10、手轮;11、转轮;12、传动带;13、插接槽;14、限位槽;15、固定槽;16、限位块;17、压缩弹簧;18、水平泡;19、过滤孔;20、插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水位测量装置,包括检测管1,检测管1内部中空设置,且下端为开口,开口端螺纹连接有一插接头3,插接头3为尖角朝下的圆锥体设置;检测管1内部竖直插接有一检测杆2,检测管1上端开设有供检测管1穿过的通槽,检测杆2外壁沿其高度方向设置有刻度尺;检测杆2的下端还固定有轻质空心球4,检测杆2与空心球4的整体高度高于检测管1的高度;检测管1下段外壁开设有若干过滤孔19,过滤孔19中固定有过滤网;检测管1的上端还固定有水平泡18;检测时,将检测管1竖直插接于基坑底部,使其基坑内水进入至检测管1内,驱使空心球4朝上浮起,从而根据检测杆2处于检测管1之外的刻度确定水位状态。

参照图2和4,上述检测管1上端沿圆周设置有三组支撑杆5,支撑杆5包括杆一51与杆二52,杆一51内部开设有供杆二52插接的插接槽13,杆一51上还设置有限制杆二52位移的限位件。杆一51的一端与检测管1转动连接,且在竖直平面中翻转,杆二52处于杆一51外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支撑座9,支撑座9的下端竖直固定有插接杆20,插接杆20呈箭头朝下的圆锥体设置。利用将插接杆20插接于基坑外部的土壤中,实现三组支撑杆5对检测管1的稳定支撑工作。

上述限位件包括开设于杆一51外壁的固定槽15,固定槽15沿杆一51长度方向开设有多组且贯穿杆一51的侧壁;杆二52处于杆一51内的一段开设有限位槽14,杆二52位移过程中,限位槽14分别与对应的固定槽15连通;限位槽14中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6,限位块16与限位槽14之间设置有压缩弹簧17,压缩弹簧17的初始状态下,驱使限位块16部分处于限位槽14中,部分处于限位槽14外插接于对应的固定槽15中,实现杆一51与杆二52的定位工作。

参照图2和3,上述杆一51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杆6,连接杆6转动方向与杆一51转动方向保持一致;连接杆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一定位座7;检测管1外竖直转动连接有一丝杆8,丝杆8穿过定位座7且与定位座7螺纹配合,且检测管1外壁设置有支撑座9,丝杆8的下端与支撑座9转动连接;丝杆8的上端同轴固定有手轮10,驱使丝杆8转动,可调节连接杆6的倾斜角度,从而改变支撑杆5的倾斜角度。

上述丝杆8处于检测管1上的一段同轴固定有转轮11,三组转轮11上同时绕卷有一传动带12,同时三组丝杆8的螺纹方向相同,利用传动带12实现三组丝杆8的同步转动工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对基坑进行水位检测时,先将检测管1插接于基坑底部,再利用手轮10同时调节三组丝杆8的转动,改变支撑杆5对应的倾斜角度,但其一支撑杆5对应的土壤较高或较低时,可解除传动带12与转轮11的配合,单独驱使对应丝杆8转动,调节对应支撑杆5为合适倾斜角度后,将支撑座9的插接杆20插接于基坑外侧的土壤中,实现对检测管1的竖直定位,再根据检测杆2上浮后的刻度线,查看基坑水位状态;

在此过程中,如果基坑较大,可将限位块16按压至限位槽14中,再驱使杆二52相对杆一51位移,调节好支撑杆5的整体长度后,限位块16在压缩弹簧17的弹力作用下,部分插接于对应的固定槽15中,实现对杆二52与杆一51的限制工作,达到适应对不同基坑大小的检测工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