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9907发布日期:2020-10-28 11:51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测试设备,具体是涉及一种测试砂堆积密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砂堆积密度是砂料的一个性能指标,用于评定砂料的品质。目前砂堆积密度的测试方法是:将干砂样装入漏斗中,打开漏斗活动阀门,使砂样从漏斗口(高于量筒顶面5cm)落入量筒内,直至砂样装满量筒并超出筒口时为止;再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侧轻轻刮平,然后称其质量,最后计算并得出砂堆积密度。

检测人员在使用传统装置测量砂堆积密度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进行检测时需把量筒放在一平面上,不同地点的试验平面无法实现统一,会造成试验结果差异;其二,试验平面的不同也会造成漏斗口与量筒顶面距离也无法保证为5cm;其三,试验时量筒的位置是通过试验人员直觉确定,不同人员或同一人员多次试验时无法保证量筒位置一致性,无法保障试验的统一性;其四,试验结束后量筒外的砂不容易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试验平面统一、量筒定位准确、试验数据准确的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包括底盘、导砂管、支撑架和漏斗;所述底盘安装支撑架,支撑架安装漏斗,漏斗连接导砂管,导砂管中心线与底盘的中心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导砂管安装有活动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的周边开设一出料口。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的中段处一侧设置滑杆,滑杆架设一直尺。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斜杆,斜杆穿设一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的中心具有定位圈。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自带底盘,能很好保障漏斗口与量筒顶面距离,使试验更加规范,底盘的定位圈起定位量筒的作用,有效减少不同人员或同一人员多次试验时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漏斗;2-支撑架;3-导砂管;4-滑杆;5-底盘;6-出料口;7-支撑板;8-活动阀门;9-直尺;10-定位圈;11-量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主要由漏斗1、导砂管3、底盘5和支撑架2组成。漏斗为上端孔径大于下端孔径的通孔喇叭状结构。漏斗1的下端连接导砂管3,导砂管为中空圆筒。导砂管3下端安装活动阀门8。底盘5为水平矩形板且其四周翘起,底盘5一个边设置出料口6。底盘5设置定位圈10,定位圈10大小与量筒的直径大小相同,定位圈10圆心正对导砂管3中心。底盘5架设支撑架2,漏斗1的安装于支撑架2。

支撑架2设置四根斜杆,斜杆上部固定于漏斗1外表面,斜杆下部固定于底盘5上,支撑架2顶端的斜杆设置支撑板7,使斜杆连结成一体,支撑板7固定于漏斗1外表面,斜杆中段设置一条滑杆4,滑杆位置略高于量筒高度,滑杆上设置中间刻度线,滑杆4上设置可沿滑杆滑动的直尺9。

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工作时,将量筒11放置在底盘5上的定位圈10位置,将干砂加入漏斗1中(此时,活动阀门8处于关闭状态),将支撑架2上的直尺9滑动至靠近斜杆位置;打开导砂管下3部的活动阀门8,砂开始流入量筒11内,待砂装满量筒并超出筒口后,关闭活动阀门,将滑杆4上的直尺9滑至滑杆上4设置中间刻度线,向两侧轻轻刮平。取出量筒称筒加砂质量,计算砂堆积密度。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导砂管、支撑架和漏斗;所述底盘安装支撑架,支撑架安装漏斗,漏斗连接导砂管,导砂管中心线与底盘的中心重合;所述支撑架的中段处一侧设置滑杆,滑杆架设一直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砂管安装有活动阀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周边开设一出料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斜杆,斜杆穿设一支撑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的中心具有定位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砂堆积密度测试装置,其底盘安装支撑架,支撑架安装漏斗,漏斗连接导砂管,导砂管中心线与底盘的中心重合,底盘的中心具有定位圈,自带的底盘能很好保障漏斗口与量筒顶面距离,使试验更加规范,底盘的定位圈起定位量筒的作用,有效减少不同人员或同一人员多次试验时的误差。

技术研发人员:孙桂山;贺国伟;王娜娜;周官封;蔺晓宇;于永锋;李顾媛;郭旻琛;戴鑫;樊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砥柱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29
技术公布日:2020.10.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