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46310发布日期:2020-06-09 20:5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土壤含水量是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g烘干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是农业生产中一重要参数,其主要方法有称重法,张力计法,电阻法,中子法,r-射线法,驻波比法,时域反射击法及光学法等。土壤中水分含量称之为土壤含水率,是由土壤三相体(固相骨架、水或水溶液、空气)中水分所占的相对比例表示的,通常采用重量含水率(θg)和体积含水率(θv)两种表示方法。

在农业生产中,土壤的含水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土壤含水率作为一个衡量土地湿润程度的标准,不同土壤含水率的土地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但对于某些农作物来说,土壤含水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因此土壤含水率成为耕种土地前土壤必须检测的一个指标,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河床地区土地湿润,常常被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因此需要定期测量土壤含水率,河床地区含水量较大,标准土壤样本难以提取,无法得到适用于检测所用土壤,无法完全分离水分,进而导致了无法制得土壤含水率检测标准土壤样本,无法完全分离河床土壤内部吸湿水和自由水,得到并不精确的土壤含水率,进而无法判断合适农作物种植,种植农作物后产量无法最大化的问题。

因此,目前需要研发一种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河床地区土地湿润,常常被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因此需要定期测量土壤含水率,河床地区含水量较大,标准土壤样本难以提取,无法得到适用于检测所用土壤,无法完全分离水分,进而导致了无法制得土壤含水率检测标准土壤样本,无法完全分离河床土壤内部吸湿水和自由水,得到并不精确的土壤含水率,进而无法判断合适农作物种植,种植农作物后产量无法最大化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包括左连接架,控制显示屏,第一顶板,顶部连接架,内部连接架,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吸湿水蒸发机构和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左连接架左端中上部设置有控制显示屏;左连接架顶端左侧与第一顶板相连接;左连接架内底端右中部与内部连接架相连接;左连接架内底端左侧设置有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并且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顶端与第一顶板相连接;左连接架内底端右侧设置有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并且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左端中上部与第一顶板相连接,并且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右端中上部与内部连接架相连接,而且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左侧与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相连接;左连接架右端底部与吸湿水蒸发机构相连接,并且吸湿水蒸发机构左端顶部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相连接;第一顶板顶端右侧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并且顶部连接架内顶端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相连接,并且顶部连接架内右端底部与内部连接架相连接,并且顶部连接架右端下侧与吸湿水蒸发机构相连接;吸湿水蒸发机构顶端中部和右端底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包括第一传动轮,第一平齿轮,第二平齿轮,第一电动推杆,第三平齿轮,转动连接座,第一转动连接架,第二转动连接架,离心旋转框,固定轴承环,轴承外环固定条,收集固定舱,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一收集盘,第一联通管道,第二收集盘,第二联通管道,第一收集称重舱和第一压力传感底盘;第一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一平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平齿轮左上方设置有第二平齿轮;第二平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平齿轮左下方设置有第三平齿轮;第三平齿轮底端中部与转动连接座进行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座左端与第一转动连接架进行焊接;转动连接座右端与第二转动连接架相连接;第一转动连接架右端底部与离心旋转框相连接,并且离心旋转框右端中部与第二转动连接架相连接;离心旋转框外表面底端与固定轴承环进行套接;固定轴承环前端中部与轴承外环固定条相连接;轴承外环固定条左端和右端与收集固定舱相连接;收集固定舱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收集固定舱右端底部与第二出水口相连接;第一出水口左下方设置有第一收集盘;第二出水口右下方设置有第二收集盘;第一收集盘底端中部与第一联通管道相连接;第二收集盘底端中部与第二联通管道相连接;第一联通管道底端与第一收集称重舱相连接,并且第一收集称重舱顶端中右侧与第二联通管道相连接;第一收集称重舱底端与第一压力传感底盘相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底盘底端与左连接架相连接;转动连接座外表面顶端与第一顶板相连接;第一传动轮顶端中部与第一顶板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顶端与第一顶板相连接;第三平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一顶板相连接;第一传动轮右侧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相连接;第一收集称重舱顶端右侧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包括电机,第二传动轮,第三传动轮,第四平齿轮,第五平齿轮,第一齿轮架,第六平齿轮,第二电动推杆,第四传动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七平齿轮,第一伸缩转轴,滑轨固定框,第一丝杆,升降控制环板,升降控制框,后部联动板,第一阻尼滑轨,第二阻尼滑轨,移动挤压板,密闭浸出桶,固定箍,第三收集盘,第三联通管道,第五传动轮,传送机构和第六传动轮;电机底端中部与第二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三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右侧与第四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四平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四平齿轮右端中部与第五平齿轮进行啮合;第五平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架相连接;第五平齿轮右端中部与第六平齿轮进行啮合,并且第六平齿轮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架相连接;第五平齿轮底端中部与第一伸缩转轴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齿轮架顶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杆进行焊接;第四传动轮顶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底端中部与第七平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后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右下方与第五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外表面底端通过轴承座与滑轨固定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底端与第一丝杆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外表面顶端与升降控制环板进行转动连接;升降控制环板底端与升降控制框相连接;升降控制框后端中部与后部联动板进行焊接;升降控制框底端中部与移动挤压板进行焊接;后部联动板后端左侧与第一阻尼滑轨进行滑动连接,并且第一阻尼滑轨左端与滑轨固定框相连接;后部联动板后端右侧与第二阻尼滑轨进行滑动连接,并且第二阻尼滑轨右端与滑轨固定框相连接;移动挤压板下方设置有密闭浸出桶;密闭浸出桶外表面底端与固定箍进行套接,并且固定箍底端左侧和右侧与滑轨固定框相连接;密闭浸出桶下方设置有第三收集盘;第三收集盘底端中部与第三联通管道相连接;第五传动轮前端中部与传送机构进行转动连接;传送机构后端左侧与第六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传送机构底端与左连接架相连接;电机左端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第二传动轮外表面顶端通过轴承座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顶端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第二锥齿轮后端中部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第四传动轮外表面顶端通过轴承座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滑轨固定框右端中部与内部连接架相连接;第三传动轮左侧与第一传动轮相连接;第六传动轮右上方与吸湿水蒸发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吸湿水蒸发机构包括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八平齿轮,蒸发舱,顶部收紧盖,第九平齿轮,第三电动推杆,第十平齿轮,第七传动轮,第八传动轮,第五锥齿轮,第六锥齿轮,第九传动轮,凸轮,弧形联动块,联动杆,火焰喷头,缓冲回弹簧,弹簧压缩板,伸缩软管,第四联通管道,燃料储存罐,旋转空腔柱,第一排气阀,第二排气阀,滚动加热舱,入料管,密封旋塞和固定外环轴承;第三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右端中部与第八平齿轮进行转动连接;第八平齿轮右端中部通过轴承座与蒸发舱相连接;第八平齿轮左下方设置有第九平齿轮;蒸发舱顶端与顶部收紧盖相连接;第九平齿轮左端中部与第三电动推杆相连接;第九平齿轮右下方设置有第十平齿轮;第十平齿轮右端中部与第七传动轮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七传动轮外表面右侧与蒸发舱相连接;第七传动轮下方与第八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传动轮右端中部与旋转空腔柱进行转动连接;第八传动轮右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五锥齿轮外表面左侧通过轴承座与蒸发舱相连接;第五锥齿轮后端中部与第六锥齿轮进行啮合,并且第六锥齿轮后端中部与蒸发舱相连接;第六锥齿轮右下方与第九传动轮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九传动轮后端中部与蒸发舱相连接;第九传动轮前端中部与凸轮进行转动连接;凸轮右端与弧形联动块进行传动连接;弧形联动块右端中部与联动杆进行焊接;联动杆后端中部与火焰喷头相连接;联动杆外表面右侧与缓冲回弹簧进行套接;火焰喷头底端与伸缩软管相连接;缓冲回弹簧右端与弹簧压缩板相连接,并且弹簧压缩板内中部与联动杆相连接,而且弹簧压缩板顶端与蒸发舱相连接;伸缩软管底端与第四联通管道相连接;第四联通管道左端与燃料储存罐相连接;旋转空腔柱顶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一排气阀;旋转空腔柱底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二排气阀;旋转空腔柱右端与滚动加热舱相连接;滚动加热舱右端中部与入料管相连接;滚动加热舱右端外环与固定外环轴承相连接,并且固定外环轴承外表面与蒸发舱相连接;入料管顶端设置有密封旋塞;第三锥齿轮后端中部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左端与顶部连接架相连接;蒸发舱左端底部与左连接架相连接;蒸发舱右端底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相连接;第三锥齿轮左下方与第六传动轮相连接;顶部收紧盖顶端中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相连接。

优选地,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包括连接座板,第二压力传感底盘,第二收集称重舱,第五联通管道,蒸馏管道,冷水循环管道,冷水出口连接管,冷水进口连接管和蒸气进入管;连接座板顶端与第二压力传感底盘相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底盘顶端中部与第二收集称重舱相连接;第二收集称重舱顶端中左侧与第五联通管道相连接;第五联通管道左端与蒸馏管道相连接;蒸馏管道外侧设置有冷水循环管道;蒸馏管道左端顶部与蒸气进入管相连接;冷水循环管道底端右侧与冷水出口连接管相连接;冷水循环管道顶端左侧与冷水进口连接管相连接;蒸气进入管底端与顶部收紧盖相连接;连接座板左端与蒸发舱相连接。

优选地,密闭浸出桶包括筒壁,底部环框,可拆卸顶盖,第一侧把手,第二侧把手,第一卡块,第二卡块,第三把手和渗水底板;筒壁底端与底部环框相连接;筒壁顶端与可拆卸顶盖相连接;筒壁左端中部与第一侧把手相连接;筒壁右端中部与第二侧把手相连接;筒壁左端中上部设置有第一卡块;筒壁右端中上部设置有第二卡块;底部环框底端中部设置有渗水底板;可拆卸顶盖顶端中部与第三把手相连接;筒壁外表面底端与固定箍相连接。

优选地,收集固定舱内底端表面设置为圆形凸起。

优选地,离心旋转框外表面前端中部和外表面后端中部各设置有一个矩形开槽,同时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前端各设置有一个矩形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为解决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河床地区土地湿润,常常被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因此需要定期测量土壤含水率,河床地区含水量较大,标准土壤样本难以提取,无法得到适用于检测所用土壤,无法完全分离水分,进而导致了无法制得土壤含水率检测标准土壤样本,无法完全分离河床土壤内部吸湿水和自由水,得到并不精确的土壤含水率,进而无法判断合适农作物种植,种植农作物后产量无法最大化的问题,设计了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吸湿水蒸发机构和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将多余土壤自由水分离,然后通过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将土壤内部深层自由水挤压而出,并进行收集测定,最后土壤在吸湿水蒸发机构内部进行密闭式加热,将土壤所包含吸湿水以蒸气形式分离出,并且蒸气进入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后,重新液化并进行测定,进行计算得到精确土壤含水率,实现了高效分离土壤表层自由水,加压浸出土壤深层自由水,物理结合水,均匀加热蒸出土壤内部吸湿水,并且水蒸气二次液化进行精确收集测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吸湿水蒸发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密闭浸出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底部环框和渗水底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左连接架,2-控制显示屏,3-第一顶板,4-顶部连接架,5-内部连接架,6-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7-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8-吸湿水蒸发机构,9-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601-第一传动轮,602-第一平齿轮,603-第二平齿轮,604-第一电动推杆,605-第三平齿轮,606-转动连接座,607-第一转动连接架,608-第二转动连接架,609-离心旋转框,6010-固定轴承环,6011-轴承外环固定条,6012-收集固定舱,6013-第一出水口,6014-第二出水口,6015-第一收集盘,6016-第一联通管道,6017-第二收集盘,6018-第二联通管道,6019-第一收集称重舱,6020-第一压力传感底盘,701-电机,702-第二传动轮,703-第三传动轮,704-第四平齿轮,705-第五平齿轮,706-第一齿轮架,707-第六平齿轮,708-第二电动推杆,709-第四传动轮,7010-第一锥齿轮,7011-第二锥齿轮,7012-第七平齿轮,7013-第一伸缩转轴,7014-滑轨固定框,7015-第一丝杆,7016-升降控制环板,7017-升降控制框,7018-后部联动板,7019-第一阻尼滑轨,7020-第二阻尼滑轨,7021-移动挤压板,7022-密闭浸出桶,7023-固定箍,7024-第三收集盘,7025-第三联通管道,7026-第五传动轮,7027-传送机构,7028-第六传动轮,801-第三锥齿轮,802-第四锥齿轮,803-第八平齿轮,804-蒸发舱,805-顶部收紧盖,806-第九平齿轮,807-第三电动推杆,808-第十平齿轮,809-第七传动轮,8010-第八传动轮,8011-第五锥齿轮,8012-第六锥齿轮,8013-第九传动轮,8014-凸轮,8015-弧形联动块,8016-联动杆,8017-火焰喷头,8018-缓冲回弹簧,8019-弹簧压缩板,8020-伸缩软管,8021-第四联通管道,8022-燃料储存罐,8023-旋转空腔柱,8024-第一排气阀,8025-第二排气阀,8026-滚动加热舱,8027-入料管,8028-密封旋塞,8029-固定外环轴承,901-连接座板,902-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3-第二收集称重舱,904-第五联通管道,905-蒸馏管道,906-冷水循环管道,907-冷水出口连接管,908-冷水进口连接管,909-蒸气进入管,702201-筒壁,702202-底部环框,702203-可拆卸顶盖,702204-第一侧把手,702205-第二侧把手,702206-第一卡块,702207-第二卡块,702208-第三把手,702209-渗水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一种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左连接架1,控制显示屏2,第一顶板3,顶部连接架4,内部连接架5,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6,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吸湿水蒸发机构8和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左连接架1左端中上部设置有控制显示屏2;左连接架1顶端左侧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左连接架1内底端右中部与内部连接架5相连接;左连接架1内底端左侧设置有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6,并且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6顶端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左连接架1内底端右侧设置有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并且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左端中上部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并且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右端中上部与内部连接架5相连接,而且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左侧与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6相连接;左连接架1右端底部与吸湿水蒸发机构8相连接,并且吸湿水蒸发机构8左端顶部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相连接;第一顶板3顶端右侧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并且顶部连接架4内顶端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相连接,并且顶部连接架4内右端底部与内部连接架5相连接,并且顶部连接架4右端下侧与吸湿水蒸发机构8相连接;吸湿水蒸发机构8顶端中部和右端底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相连接。

其中,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6包括第一传动轮601,第一平齿轮602,第二平齿轮603,第一电动推杆604,第三平齿轮605,转动连接座606,第一转动连接架607,第二转动连接架608,离心旋转框609,固定轴承环6010,轴承外环固定条6011,收集固定舱6012,第一出水口6013,第二出水口6014,第一收集盘6015,第一联通管道6016,第二收集盘6017,第二联通管道6018,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和第一压力传感底盘6020;第一传动轮601底端中部与第一平齿轮60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平齿轮602左上方设置有第二平齿轮603;第二平齿轮603顶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604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平齿轮603左下方设置有第三平齿轮605;第三平齿轮605底端中部与转动连接座606进行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座606左端与第一转动连接架607进行焊接;转动连接座606右端与第二转动连接架608相连接;第一转动连接架607右端底部与离心旋转框609相连接,并且离心旋转框609右端中部与第二转动连接架608相连接;离心旋转框609外表面底端与固定轴承环6010进行套接;固定轴承环6010前端中部与轴承外环固定条6011相连接;轴承外环固定条6011左端和右端与收集固定舱6012相连接;收集固定舱6012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6013;收集固定舱6012右端底部与第二出水口6014相连接;第一出水口6013左下方设置有第一收集盘6015;第二出水口6014右下方设置有第二收集盘6017;第一收集盘6015底端中部与第一联通管道6016相连接;第二收集盘6017底端中部与第二联通管道6018相连接;第一联通管道6016底端与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相连接,并且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顶端中右侧与第二联通管道6018相连接;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底端与第一压力传感底盘6020相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底盘6020底端与左连接架1相连接;转动连接座606外表面顶端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一传动轮601顶端中部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604顶端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三平齿轮605顶端中部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一传动轮601右侧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相连接;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顶端右侧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相连接。

其中,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包括电机701,第二传动轮702,第三传动轮703,第四平齿轮704,第五平齿轮705,第一齿轮架706,第六平齿轮707,第二电动推杆708,第四传动轮709,第一锥齿轮7010,第二锥齿轮7011,第七平齿轮7012,第一伸缩转轴7013,滑轨固定框7014,第一丝杆7015,升降控制环板7016,升降控制框7017,后部联动板7018,第一阻尼滑轨7019,第二阻尼滑轨7020,移动挤压板7021,密闭浸出桶7022,固定箍7023,第三收集盘7024,第三联通管道7025,第五传动轮7026,传送机构7027和第六传动轮7028;电机701底端中部与第二传动轮702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2底端中部与第三传动轮703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2右侧与第四传动轮709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703底端中部与第四平齿轮704进行转动连接;第四平齿轮704右端中部与第五平齿轮705进行啮合;第五平齿轮705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架706相连接;第五平齿轮705右端中部与第六平齿轮707进行啮合,并且第六平齿轮707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架706相连接;第五平齿轮705底端中部与第一伸缩转轴701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齿轮架706顶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杆708进行焊接;第四传动轮709顶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7010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709底端中部与第七平齿轮7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7010后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7011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7011右下方与第五传动轮7026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7013外表面底端通过轴承座与滑轨固定框7014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7013底端与第一丝杆7015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7015外表面顶端与升降控制环板7016进行转动连接;升降控制环板7016底端与升降控制框7017相连接;升降控制框7017后端中部与后部联动板7018进行焊接;升降控制框7017底端中部与移动挤压板7021进行焊接;后部联动板7018后端左侧与第一阻尼滑轨7019进行滑动连接,并且第一阻尼滑轨7019左端与滑轨固定框7014相连接;后部联动板7018后端右侧与第二阻尼滑轨7020进行滑动连接,并且第二阻尼滑轨7020右端与滑轨固定框7014相连接;移动挤压板7021下方设置有密闭浸出桶7022;密闭浸出桶7022外表面底端与固定箍7023进行套接,并且固定箍7023底端左侧和右侧与滑轨固定框7014相连接;密闭浸出桶7022下方设置有第三收集盘7024;第三收集盘7024底端中部与第三联通管道7025相连接;第五传动轮7026前端中部与传送机构7027进行转动连接;传送机构7027后端左侧与第六传动轮7028进行转动连接;传送机构7027底端与左连接架1相连接;电机701左端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二传动轮702外表面顶端通过轴承座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708顶端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二锥齿轮7011后端中部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四传动轮709外表面顶端通过轴承座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滑轨固定框7014右端中部与内部连接架5相连接;第三传动轮703左侧与第一传动轮601相连接;第六传动轮7028右上方与吸湿水蒸发机构8相连接。

其中,吸湿水蒸发机构8包括第三锥齿轮801,第四锥齿轮802,第八平齿轮803,蒸发舱804,顶部收紧盖805,第九平齿轮806,第三电动推杆807,第十平齿轮808,第七传动轮809,第八传动轮8010,第五锥齿轮8011,第六锥齿轮8012,第九传动轮8013,凸轮8014,弧形联动块8015,联动杆8016,火焰喷头8017,缓冲回弹簧8018,弹簧压缩板8019,伸缩软管8020,第四联通管道8021,燃料储存罐8022,旋转空腔柱8023,第一排气阀8024,第二排气阀8025,滚动加热舱8026,入料管8027,密封旋塞8028和固定外环轴承8029;第三锥齿轮801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802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802右端中部与第八平齿轮803进行转动连接;第八平齿轮803右端中部通过轴承座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八平齿轮803左下方设置有第九平齿轮806;蒸发舱804顶端与顶部收紧盖805相连接;第九平齿轮806左端中部与第三电动推杆807相连接;第九平齿轮806右下方设置有第十平齿轮808;第十平齿轮808右端中部与第七传动轮809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七传动轮809外表面右侧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七传动轮809下方与第八传动轮8010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传动轮809右端中部与旋转空腔柱8023进行转动连接;第八传动轮8010右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8011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五锥齿轮8011外表面左侧通过轴承座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五锥齿轮8011后端中部与第六锥齿轮8012进行啮合,并且第六锥齿轮8012后端中部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六锥齿轮8012右下方与第九传动轮8013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九传动轮8013后端中部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九传动轮8013前端中部与凸轮8014进行转动连接;凸轮8014右端与弧形联动块8015进行传动连接;弧形联动块8015右端中部与联动杆8016进行焊接;联动杆8016后端中部与火焰喷头8017相连接;联动杆8016外表面右侧与缓冲回弹簧8018进行套接;火焰喷头8017底端与伸缩软管8020相连接;缓冲回弹簧8018右端与弹簧压缩板8019相连接,并且弹簧压缩板8019内中部与联动杆8016相连接,而且弹簧压缩板8019顶端与蒸发舱804相连接;伸缩软管8020底端与第四联通管道8021相连接;第四联通管道8021左端与燃料储存罐8022相连接;旋转空腔柱8023顶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一排气阀8024;旋转空腔柱8023底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二排气阀8025;旋转空腔柱8023右端与滚动加热舱8026相连接;滚动加热舱8026右端中部与入料管8027相连接;滚动加热舱8026右端外环与固定外环轴承8029相连接,并且固定外环轴承8029外表面与蒸发舱804相连接;入料管8027顶端设置有密封旋塞8028;第三锥齿轮801后端中部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807左端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蒸发舱804左端底部与左连接架1相连接;蒸发舱804右端底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相连接;第三锥齿轮801左下方与第六传动轮7028相连接;顶部收紧盖805顶端中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相连接。

其中,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包括连接座板901,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2,第二收集称重舱903,第五联通管道904,蒸馏管道905,冷水循环管道906,冷水出口连接管907,冷水进口连接管908和蒸气进入管909;连接座板901顶端与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2相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2顶端中部与第二收集称重舱903相连接;第二收集称重舱903顶端中左侧与第五联通管道904相连接;第五联通管道904左端与蒸馏管道905相连接;蒸馏管道905外侧设置有冷水循环管道906;蒸馏管道905左端顶部与蒸气进入管909相连接;冷水循环管道906底端右侧与冷水出口连接管907相连接;冷水循环管道906顶端左侧与冷水进口连接管908相连接;蒸气进入管909底端与顶部收紧盖805相连接;连接座板901左端与蒸发舱804相连接。

其中,密闭浸出桶7022包括筒壁702201,底部环框702202,可拆卸顶盖702203,第一侧把手702204,第二侧把手702205,第一卡块702206,第二卡块702207,第三把手702208和渗水底板702209;筒壁702201底端与底部环框702202相连接;筒壁702201顶端与可拆卸顶盖702203相连接;筒壁702201左端中部与第一侧把手702204相连接;筒壁702201右端中部与第二侧把手702205相连接;筒壁702201左端中上部设置有第一卡块702206;筒壁702201右端中上部设置有第二卡块702207;底部环框702202底端中部设置有渗水底板702209;可拆卸顶盖702203顶端中部与第三把手702208相连接;筒壁702201外表面底端与固定箍7023相连接。

其中,收集固定舱6012内底端表面设置为圆形凸起。

其中,离心旋转框609外表面前端中部和外表面后端中部各设置有一个矩形开槽,同时第一卡块702206和第二卡块702207前端各设置有一个矩形凹槽。

工作原理:在使用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时,首先将土壤含水率检测装置固定至工作平面,然后在吸湿水蒸发机构8内部加入足量燃料,同时将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接通至外部水循环系统,然后外接电源,手动打开控制显示屏2,通过控制显示屏2接通装置内部动力系统,然后取河床足量土壤称重后加入装置内部,首先土壤在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6内部进行初步离心水分离,然后土壤在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内部进行进一步的水分挤出,得到较为干燥的土壤,然后将土壤加入吸湿水蒸发机构8内部,进行加热蒸发,土壤内部残余水分以蒸气形式进入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被液化收集,然后分步得到大部分水分,分别进行称重计算得到精确土壤含水率,实现了高效分离土壤自由水,挤压浸出物理结合水,并加热蒸馏得到吸湿水,精确测得水分含量的效果。

其中,自由水离心分离机构6包括第一传动轮601,第一平齿轮602,第二平齿轮603,第一电动推杆604,第三平齿轮605,转动连接座606,第一转动连接架607,第二转动连接架608,离心旋转框609,固定轴承环6010,轴承外环固定条6011,收集固定舱6012,第一出水口6013,第二出水口6014,第一收集盘6015,第一联通管道6016,第二收集盘6017,第二联通管道6018,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和第一压力传感底盘6020;第一传动轮601底端中部与第一平齿轮60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平齿轮602左上方设置有第二平齿轮603;第二平齿轮603顶端中部与第一电动推杆604进行转动连接;第二平齿轮603左下方设置有第三平齿轮605;第三平齿轮605底端中部与转动连接座606进行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座606左端与第一转动连接架607进行焊接;转动连接座606右端与第二转动连接架608相连接;第一转动连接架607右端底部与离心旋转框609相连接,并且离心旋转框609右端中部与第二转动连接架608相连接;离心旋转框609外表面底端与固定轴承环6010进行套接;固定轴承环6010前端中部与轴承外环固定条6011相连接;轴承外环固定条6011左端和右端与收集固定舱6012相连接;收集固定舱6012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6013;收集固定舱6012右端底部与第二出水口6014相连接;第一出水口6013左下方设置有第一收集盘6015;第二出水口6014右下方设置有第二收集盘6017;第一收集盘6015底端中部与第一联通管道6016相连接;第二收集盘6017底端中部与第二联通管道6018相连接;第一联通管道6016底端与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相连接,并且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顶端中右侧与第二联通管道6018相连接;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底端与第一压力传感底盘6020相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底盘6020底端与左连接架1相连接;转动连接座606外表面顶端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一传动轮601顶端中部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一电动推杆604顶端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三平齿轮605顶端中部与第一顶板3相连接;第一传动轮601右侧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相连接;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顶端右侧与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相连接。

首先将称重后的土壤加入密闭浸出桶7022,然后将密闭浸出桶7022固定至离心旋转框609,然后第三传动轮703左侧通过皮带带动第一传动轮601转动,然后第一传动轮601底端带动第一平齿轮602转动,然后通过控制显示屏2控制第一电动推杆604向下推出,然后第一电动推杆604带动第二平齿轮603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三平齿轮605和第一平齿轮602啮合,然后第一平齿轮602左端通过第二平齿轮603带动第三平齿轮605转动,然后第三平齿轮605底端中部带动转动连接座606转动,进而转动连接座606通过第一转动连接架607和第二转动连接架608带动离心旋转框609转动,然后离心旋转框609带动密闭浸出桶7022转动,然后在离心作用下,土壤内部部分自由水浸出至收集固定舱6012内部,然后水分别从第一出水口6013和第二出水口6014流出,然后分别被第一收集盘6015和第二收集盘6017收集,然后分别顺着第一联通管道6016和第二联通管道6018流至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内部,然后第一压力传感底盘6020可以测定实时压力,即得到水的重量,完成了自由水的离心分离。

其中,自由水挤压浸出机构7包括电机701,第二传动轮702,第三传动轮703,第四平齿轮704,第五平齿轮705,第一齿轮架706,第六平齿轮707,第二电动推杆708,第四传动轮709,第一锥齿轮7010,第二锥齿轮7011,第七平齿轮7012,第一伸缩转轴7013,滑轨固定框7014,第一丝杆7015,升降控制环板7016,升降控制框7017,后部联动板7018,第一阻尼滑轨7019,第二阻尼滑轨7020,移动挤压板7021,密闭浸出桶7022,固定箍7023,第三收集盘7024,第三联通管道7025,第五传动轮7026,传送机构7027和第六传动轮7028;电机701底端中部与第二传动轮702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2底端中部与第三传动轮703进行转动连接;第二传动轮702右侧与第四传动轮709进行传动连接;第三传动轮703底端中部与第四平齿轮704进行转动连接;第四平齿轮704右端中部与第五平齿轮705进行啮合;第五平齿轮705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架706相连接;第五平齿轮705右端中部与第六平齿轮707进行啮合,并且第六平齿轮707顶端中部与第一齿轮架706相连接;第五平齿轮705底端中部与第一伸缩转轴7013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齿轮架706顶端中部与第二电动推杆708进行焊接;第四传动轮709顶端中部与第一锥齿轮7010进行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轮709底端中部与第七平齿轮7012进行转动连接;第一锥齿轮7010后端中部与第二锥齿轮7011进行啮合;第二锥齿轮7011右下方与第五传动轮7026进行传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7013外表面底端通过轴承座与滑轨固定框7014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伸缩转轴7013底端与第一丝杆7015进行转动连接;第一丝杆7015外表面顶端与升降控制环板7016进行转动连接;升降控制环板7016底端与升降控制框7017相连接;升降控制框7017后端中部与后部联动板7018进行焊接;升降控制框7017底端中部与移动挤压板7021进行焊接;后部联动板7018后端左侧与第一阻尼滑轨7019进行滑动连接,并且第一阻尼滑轨7019左端与滑轨固定框7014相连接;后部联动板7018后端右侧与第二阻尼滑轨7020进行滑动连接,并且第二阻尼滑轨7020右端与滑轨固定框7014相连接;移动挤压板7021下方设置有密闭浸出桶7022;密闭浸出桶7022外表面底端与固定箍7023进行套接,并且固定箍7023底端左侧和右侧与滑轨固定框7014相连接;密闭浸出桶7022下方设置有第三收集盘7024;第三收集盘7024底端中部与第三联通管道7025相连接;第五传动轮7026前端中部与传送机构7027进行转动连接;传送机构7027后端左侧与第六传动轮7028进行转动连接;传送机构7027底端与左连接架1相连接;电机701左端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二传动轮702外表面顶端通过轴承座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二电动推杆708顶端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二锥齿轮7011后端中部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四传动轮709外表面顶端通过轴承座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滑轨固定框7014右端中部与内部连接架5相连接;第三传动轮703左侧与第一传动轮601相连接;第六传动轮7028右上方与吸湿水蒸发机构8相连接。

首先将密闭浸出桶7022固定至固定箍7023顶端,然后通过控制显示屏2接通电机701电源,然后电机701底端带动第二传动轮702转动,然后第二传动轮702底端通过第三传动轮703进而带动第四平齿轮704转动,同时第二传动轮702右侧通过皮带带动第四传动轮709转动,进而第四传动轮709底端带动第七平齿轮7012转动,进而第四平齿轮704右端带动第五平齿轮705转动,进而第五平齿轮705底端通过带动第一伸缩转轴7013带动,进而带动第一丝杆7015转动,然后在第一丝杆7015的转动作用下,第一丝杆7015带动升降控制环板7016向下运动,然后升降控制环板7016左端和右端分别在第一阻尼滑轨7019和第二阻尼滑轨7020向下滑动,然后升降控制环板7016带动升降控制框7017向下运动,然后升降控制框7017带动移动挤压板7021向下运动,然后移动挤压板7021伸入密闭浸出桶7022内部,对内部土壤进行挤压,然后土壤内部自由水在压力作用下浸出,然后从密闭浸出桶7022底面溢出,然后被第三收集盘7024收集,然后水通过第三联通管道7025进入第一收集称重舱6019,完成了深层次自由水的挤压浸出。

其中,吸湿水蒸发机构8包括第三锥齿轮801,第四锥齿轮802,第八平齿轮803,蒸发舱804,顶部收紧盖805,第九平齿轮806,第三电动推杆807,第十平齿轮808,第七传动轮809,第八传动轮8010,第五锥齿轮8011,第六锥齿轮8012,第九传动轮8013,凸轮8014,弧形联动块8015,联动杆8016,火焰喷头8017,缓冲回弹簧8018,弹簧压缩板8019,伸缩软管8020,第四联通管道8021,燃料储存罐8022,旋转空腔柱8023,第一排气阀8024,第二排气阀8025,滚动加热舱8026,入料管8027,密封旋塞8028和固定外环轴承8029;第三锥齿轮801右端中部与第四锥齿轮802进行啮合;第四锥齿轮802右端中部与第八平齿轮803进行转动连接;第八平齿轮803右端中部通过轴承座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八平齿轮803左下方设置有第九平齿轮806;蒸发舱804顶端与顶部收紧盖805相连接;第九平齿轮806左端中部与第三电动推杆807相连接;第九平齿轮806右下方设置有第十平齿轮808;第十平齿轮808右端中部与第七传动轮809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七传动轮809外表面右侧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七传动轮809下方与第八传动轮8010进行传动连接;第七传动轮809右端中部与旋转空腔柱8023进行转动连接;第八传动轮8010右端中部与第五锥齿轮8011进行转动连接,并且第五锥齿轮8011外表面左侧通过轴承座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五锥齿轮8011后端中部与第六锥齿轮8012进行啮合,并且第六锥齿轮8012后端中部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六锥齿轮8012右下方与第九传动轮8013进行传动连接,并且第九传动轮8013后端中部与蒸发舱804相连接;第九传动轮8013前端中部与凸轮8014进行转动连接;凸轮8014右端与弧形联动块8015进行传动连接;弧形联动块8015右端中部与联动杆8016进行焊接;联动杆8016后端中部与火焰喷头8017相连接;联动杆8016外表面右侧与缓冲回弹簧8018进行套接;火焰喷头8017底端与伸缩软管8020相连接;缓冲回弹簧8018右端与弹簧压缩板8019相连接,并且弹簧压缩板8019内中部与联动杆8016相连接,而且弹簧压缩板8019顶端与蒸发舱804相连接;伸缩软管8020底端与第四联通管道8021相连接;第四联通管道8021左端与燃料储存罐8022相连接;旋转空腔柱8023顶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一排气阀8024;旋转空腔柱8023底端右中部设置有第二排气阀8025;旋转空腔柱8023右端与滚动加热舱8026相连接;滚动加热舱8026右端中部与入料管8027相连接;滚动加热舱8026右端外环与固定外环轴承8029相连接,并且固定外环轴承8029外表面与蒸发舱804相连接;入料管8027顶端设置有密封旋塞8028;第三锥齿轮801后端中部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第三电动推杆807左端与顶部连接架4相连接;蒸发舱804左端底部与左连接架1相连接;蒸发舱804右端底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相连接;第三锥齿轮801左下方与第六传动轮7028相连接;顶部收紧盖805顶端中部与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相连接。

首先人工打开密封旋塞8028,将脱去自由水的土壤通过入料管8027加入滚动加热舱8026内部,关闭密封旋塞8028,然后第六传动轮7028右上方通过皮带带动第三锥齿轮801转动,然后第三锥齿轮801右端中部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四锥齿轮802转动,然后第四锥齿轮802右端带动第八平齿轮803转动,然后通过控制显示屏2控制第三电动推杆807向右推出,然后第三电动推杆807带动第九平齿轮806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第八平齿轮803和第十平齿轮808啮合,然后第八平齿轮803通过第九平齿轮806带动第十平齿轮808转动,然后第十平齿轮808右端带动第七传动轮809转动,然后第七传动轮809右端带动旋转空腔柱8023转动,然后旋转空腔柱8023右端带动滚动加热舱8026转动,然后通过控制显示屏2打开火焰喷头8017,火焰喷头8017喷出火焰对滚动加热舱8026进行加热,同时第七传动轮809下方通过皮带带动第八传动轮8010转动,然后第八传动轮8010右端带动第五锥齿轮8011转动,然后第五锥齿轮8011后端中部带动与之啮合的第六锥齿轮8012转动,然后第六锥齿轮8012右下方通过皮带带动第九传动轮8013转动,进而第九传动轮8013前端中部带动凸轮8014转动,进而凸轮8014右端带动弧形联动块8015向右运动,然后弧形联动块8015右端通过联动杆8016带动火焰喷头8017向右运动,然后火焰喷头8017右端带动缓冲回弹簧8018向右压缩,然后待火焰喷头8017运动至最右端,缓冲回弹簧8018回弹,即带动火焰喷头8017实现左右循环运动,对滚动加热舱8026进行均匀加热,同时滚动加热舱8026转动,其内部土壤均匀翻滚加热,水蒸气溢出,从第一排气阀8024和第二排气阀8025溢出,然后水蒸气在蒸发舱804顶端的顶部收紧盖805的顶端出口溢出,进入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完成了土壤中吸湿水的蒸发。

其中,吸湿水蒸气收集机构9包括连接座板901,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2,第二收集称重舱903,第五联通管道904,蒸馏管道905,冷水循环管道906,冷水出口连接管907,冷水进口连接管908和蒸气进入管909;连接座板901顶端与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2相连接;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2顶端中部与第二收集称重舱903相连接;第二收集称重舱903顶端中左侧与第五联通管道904相连接;第五联通管道904左端与蒸馏管道905相连接;蒸馏管道905外侧设置有冷水循环管道906;蒸馏管道905左端顶部与蒸气进入管909相连接;冷水循环管道906底端右侧与冷水出口连接管907相连接;冷水循环管道906顶端左侧与冷水进口连接管908相连接;蒸气进入管909底端与顶部收紧盖805相连接;连接座板901左端与蒸发舱804相连接。

冷水进口连接管908接至冷水管进水口,冷水出口连接管907接至出水管,然后蒸气从蒸气进入管909进入蒸馏管道905内部,同时冷水循环管道906内部充斥着冷水,然后进入蒸馏管道905的蒸气被迅速冷却,然后蒸气冷却成为蒸馏水,然后水滴沿着蒸馏管道905进入第五联通管道904,然后进入第二收集称重舱903内部,然后第二压力传感底盘902测出压力,得到吸湿水的重量,完成了土壤中吸湿水的分离和测定。

其中,密闭浸出桶7022包括筒壁702201,底部环框702202,可拆卸顶盖702203,第一侧把手702204,第二侧把手702205,第一卡块702206,第二卡块702207,第三把手702208和渗水底板702209;筒壁702201底端与底部环框702202相连接;筒壁702201顶端与可拆卸顶盖702203相连接;筒壁702201左端中部与第一侧把手702204相连接;筒壁702201右端中部与第二侧把手702205相连接;筒壁702201左端中上部设置有第一卡块702206;筒壁702201右端中上部设置有第二卡块702207;底部环框702202底端中部设置有渗水底板702209;可拆卸顶盖702203顶端中部与第三把手702208相连接;筒壁702201外表面底端与固定箍7023相连接。

首先人工打开可拆卸顶盖702203,然后将土壤加入筒壁702201内部,然后盖上可拆卸顶盖702203,然后通过第一卡块702206和第二卡块702207,将其固至离心旋转框609,使第一卡块702206和第二卡块702207分别嵌入离心旋转框609的矩形开槽内,在转动过程中离心力的作用下,水从渗水底板702209浸出被收集。

其中,收集固定舱6012内底端表面设置为圆形凸起,以便于浸出的水能够及时从第一出水口6013和第二出水口6014流出,防止水囤积在收集固定舱6012内部。

其中,离心旋转框609外表面前端中部和外表面后端中部各设置有一个矩形开槽,同时第一卡块702206和第二卡块702207前端各设置有一个矩形凹槽,以便于离心旋转框609的矩形开槽能够嵌入第一卡块702206和第二卡块702207前端的矩形凹槽内,使密闭浸出桶7022能够更稳定的伴随离心旋转框609同步转动。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