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流体管道密闭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79600发布日期:2020-12-04 14:09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汽车流体管道密闭性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流体管道密闭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流体管道一般在装配前需对其密闭性进行检测,传统检测手段为人工将待测管路两端套在气泵上进行压力测试。

该测试手段一方面夹持力不够,经常出现漏气现象,另一方面,如果待测管路内端部出现堵塞,则只能检测到堵塞处一侧是否密闭性良好,无法检测待测管路整体的密闭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夹持力强且能有效检测待测管路内部是否密闭性良好的汽车流体管道密闭性检测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汽车流体管道密闭性检测装置,具有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依次设置有前端承载支架、管路承载支架以及后端承载支架,所述前端承载支架上设有第一导轨以及可沿第一导轨自由移动的第一架板,所述第一架板上设有与外部气源相通的第一压力检测管,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管通过第一套管与待测管路的主路的一端相通;

所述管路承载支架上设有管路固定架以及防止待测管路滑动的锁紧装置;

所述后端承载支架上设有第二轨道以及可沿第二轨道自由移动第二架板,所述第二架板上设有与待测管路的支路相通的第二压力检测管,所述第二架板上还设有与外部气源相通的第三压力检测管,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管通过第二套管与待测管路的主路另一端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架板及第二架板均设有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包括并列固定在第一架板和/或第二架板上的第一驱动装置和保持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顶端固定有盖板,所述盖板另一侧底部与所述保持架顶部相抵,所述盖板底部与保持架顶部开设有夹持第一套管和/或第二套管的套管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或保持架侧面设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后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管和/或第三压力检测管后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管路承载支架上方的升降气缸,所述升降气缸顶部侧边设有铰链板,所述铰链板另一端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一端与所述升降气缸的升降端铰接,所述支杆另一端底部设有可抵住待测管路的垫块。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装置至少具有两个,分别锁紧待测管路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架板及第二架板上还设有紧固装置,所述紧固装置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后端设有顶进气缸,所述基板前端设有两导销,所述导销上套设有可转动的相对的卡爪,所述卡爪上侧面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卡爪后端设有滚轮;

所述顶进气缸前端固定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两侧设有槽道,所述槽道与所述滚轮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管以及第二套管端部设有箍套,所述箍套侧边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爪相配合。

因而,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较传统技术手段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利用新设计能有效地夹持待测管路,不易脱落。对于一些端部堵塞的待测管路而言,本发明亦可检测其内部密封性是否良好,不会出现漏检的情况。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前端承载支架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管路承载支架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后端承载支架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锁紧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紧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卡爪与箍套工作原理示意图。

其中:

1.底板、2.前端承载支架、3.管路承载支架、4.后端承载支架、5.第一导轨、6.第一架板、7.第一压力检测管、8.第一套管、9.锁紧装置、10.第二导轨、11.第二架板、12.第二压力检测管、13.第三压力检测管、14.第二套管、15.保持机构、16.第一驱动装置、17.保持架、18.盖板、19.套管通道、20.第二驱动装置、21.连接板、22.升降气缸、23.铰链板、24.支杆、25.垫块、26.紧固装置、27.基板、28.顶进气缸、29.导销、30.卡爪、31.凸块、32.弹簧、33.滚轮、34.楔形块、35.槽道、36.箍套、37.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提供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以帮助对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理解。其包括帮助理解的各种具体细节,但它们只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对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而且,为了使说明书更加清楚简洁,将省略对本领域熟知功能和构造的详细描述。

参考下列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参考图1-4,汽车流体管道密闭性检测装置,具有底板1,其特征在于,底板1上依次设置有前端承载支架2、管路承载支架3以及后端承载支架4,前端承载支架2上设有第一导轨5以及可沿第一导轨5自由移动的第一架板6,第一架板6上设有与外部气源相通的第一压力检测管7,第一压力检测管7通过第一套管8与待测管路的主路的一端相通;

管路承载支架3上设有管路固定架以及防止待测管路滑动的锁紧装置9;

后端承载支架4上设有第二轨道以及可沿第二轨道自由移动第二架板11,第二架板11上设有与待测管路的支路相通的第二压力检测管12,第二架板11上还设有与外部气源相通的第三压力检测管13,第三压力检测管13通过第二套管14与待测管路的主路另一端相通。

在上述的汽车流体管道密闭性检测装置中,待测管路安装于管路承载支架3上,分别通过前端承载支架2以及后端承载支架4上的第一、第二、第三压力检测管13封堵待测管路的主路两端以及支路端,并通过外部气源向待测管路内注气并检测其压力是否达标,即可测验待测管路的密闭性是否良好。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待测管路主路一端或两端有异物封堵,会导致压力检测时,无法检测管路内部是否密闭性良好。此时设置有第二压力检测管12,其与待测管路内部直接相通,可以防止上述情况的产生。

同时,在上述的第一架板6和第二架板11底部设有轨道,意味着第一架板6或者第二架板11可以沿着轨道进行移动。移动过程中,第一架板6和第二架板11可以依靠其底部的滑块或者滑轮进行滑动,方便调整前端承载支架2以及后端承载支架4的相对位置。

第一架板6及第二架板11均设有保持机构15,该保持机构15是为了能将第一套管8以及第二套管14固定,防止其脱落而设置的,另一方面,该保持机构15还拥有给与第一和第三压力检测管13安装空间。

参考图5,保持机构15包括并列固定在第一架板6和第二架板11上的第一驱动装置16和保持架17,第一驱动装置16顶端固定有盖板18,盖板18另一侧底部与保持架17顶部相抵,盖板18底部与保持架17顶部开设有夹持第一套管8和/或第二套管14的套管通道19。

第一驱动装置16或保持架17侧面设有第二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后端通过连接板21与第一压力检测管7和第三压力检测管13后端固定连接。

以第二架板11上的保持机构15为例,参考附图5,保持机构15的第一驱动装置16和保持架17底部均安装在第二架板11上的一个斜块上,且保持并列、平行,其顶部共同设有一盖板18,该盖板18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16的伸缩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则与保持架17顶部相配合。保持架17顶部和盖板18底部均设有半个圆弧开孔,合并时即为第二套管14的安装孔,可适应多种孔径的第二套管14并对其夹紧,防止其溜跑。而此处的第一驱动装置16可以是驱动气缸,亦可以是电机等驱动结构。

同理,第一架板6上的保持机构15作用机制与前述第二架板11上的保持机构15一致,不再赘述。

参考图3,锁紧装置9具有两个,分别锁紧待测管路的两侧。

锁紧装置9包括设置在管路承载支架3上方的升降气缸22,升降气缸22顶部侧边设有铰链板23,铰链板23另一端连接有支杆24,支杆24一端与升降气缸22的升降端铰接,支杆24另一端底部设有可抵住待测管路的垫块25。

在上述的锁紧装置9中,支杆24中部可旋转地安装在铰链板23的一端,支杆24一端与升降气缸22的升降端铰接,另一端底部则固定有垫块25压紧待测管路。利用杠杆原理将待测管路固定。垫块25是可更换的,可以根据不同形状的待测管路设计不同底面的垫块25,一方面不容易伤害管路,另一方便也防止管理游移。

参考图6,第一架板6及第二架板11上还设有紧固装置26,紧固装置26包括基板27,基板27后端设有顶进气缸28,基板27前端设有两导销29,导销29上套设有可转动的相对的卡爪,卡爪上侧面上设有凸块31,凸块31之间设有弹簧32,卡爪后端设有滚轮33;

顶进气缸28前端固定有楔形块34,楔形块34两侧设有槽道35,槽道35与滚轮33相匹配。

以第一架板6上的紧固装置26为例,该紧固装置26安装在下面的第三轨道上,第三轨道安装在第一架板6上方便移动,由后端驱动气缸驱动其移动。基板27底部设有和第三轨道相配合的滑块。

基板27侧面设有卡爪,卡爪具有两个且相互独立,卡爪分别可转动的设置在基板27同侧,且设置距离第一套管8的距离也相同。卡爪前端向内弯曲收窄,卡爪后端设有相对的滚轮33,该滚轮33与顶进气缸28前端的楔形块34侧边槽道35相匹配。设置的楔形块34在顶进气缸28的作用下卡爪方向顶进从而迫使卡爪前端闭合,进而能夹紧第一套管8。

卡转后端侧面亦设有弹簧32将两卡爪前端分开,当顶进气缸28回缩时,弹簧32自然缩进,从而迫使卡爪前端张开,进而脱离第一套管8。

第二架板11上的紧固装置26与前述第一架板6上的紧固装置26工作原理一致,不再赘述。

参考图7,第一套管8以及第二套管14端部设有箍套36,箍套36侧边设有凸起37,凸起37与卡爪相配合。

该凸起37与卡爪前端端部相匹配,当卡爪受驱动气缸驱动向第一套管8移动时,卡爪端部会将凸起37推向第一套管8另一侧,反之,当卡爪受驱动气缸回拉时,亦会带动该凸起37回拉,从而带动箍套36的张开和收缩,进一步紧固第一套管8。

第二套管14上的箍套36工作原理与第一套管8的箍套36原理一致,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