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0234804发布日期:2022-06-01 08:32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领域,尤其是复杂沉积地层的精细沉积相分类的地震解释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地球物理油气勘探工程中,为达到获取地下构造圈闭、发现油气藏的目的,需要进行大量的地震勘测采集原始地震数据,并对这些地震数据进行复杂的迭代处理,最后从中反演出地质模型,进而推断油藏信息。可以理解的是,在整个系统工程中,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地震数据,也就是说,地震数据是地球物理勘探工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快速高效的处理地震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但是地震数据的数据体特别大(达到tb级),而且随着当前油气勘探的目标已经转变为“两宽一高”,采集得到的地震数据体还在迅速增长,面向pb级海量地震数据的处理即将成为地球物理勘探的主流业务。处理如此巨大的数据体必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为了提高地震数据处理效率,成熟的商用地球物理勘探软件系统都研发了一套基于作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在数百个甚至更多的计算节点上对地震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处理,达到了提高处理效率、缩短工期的目的。
3.然而基于作业的数据处理只是地球物理勘探工程中的一环,整个工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交互软件模块需要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处理过程中的初至自动拾取和静校正计算、解释过程中的属性提取和反演计算等等。这些计算过程都是通过交互软件在用户端(单机)完成,在数据体较小的情况下,整个计算过程可以在一小时或数小时内完成,用户勉强可以接受。但是在面对海量地震数据体时,这种单机计算方式需要数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数据处理任务,显然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并且带来极差的用户体验。因此,交互软件模块中高效快速的数据处理方法成为了当前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将原来交互软件中单机计算任务分配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进行,极大的提升了交互软件中的数据处理效率,缩短了任务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7.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
8.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9.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10.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操作包括:加道头、数据重排、增益恢复、处理废炮、处理废道、处理反道以及抽道集。
11.一实施例中,所述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包括:
12.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
13.所述多台计算机服务器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14.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应的计算包括:动静校正计算、初至拾取、水平叠加以及振幅处理。
15.一实施例中,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通过获取所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计算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计算所述地震数据的计算进度。
16.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
17.地震数据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
18.地震数据预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19.地震数据分配单元,用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20.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操作包括:加道头、数据重排、增益恢复、处理废炮、处理废道、处理反道以及抽道集;
21.所述地震数据分配单元包括:
22.地震数据分配模块,用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
23.地震数据计算模块,用于所述多台计算机服务器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24.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应的计算包括:动静校正计算、初至拾取、水平叠加以及振幅处理;
25.地震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
26.进度计算单元,用于通过获取所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计算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计算所述地震数据的计算进度。
27.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28.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步骤。
29.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首先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接着,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本发明利用了地球物理勘探软件系统中的基于作业的数据处理平台,将原来交互软件中单机计算任务分配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进行,极大的提升了交互软件中的数据处理效率,缩短了任务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32.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步骤300的流程示意图;
33.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34.图4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5.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36.图6发明的实施例中地震数据分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38.图8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41.步骤100: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
42.步骤200: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43.可以理解的是,预处理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油管的地质信息。
44.步骤300: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45.将原来交互软件中单机计算任务合理地分配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进行,可以提升了交互软件中的数据处理效率,并缩短了任务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46.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接着,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本发明利用了地球物理勘探软件系统中的基于作业的数据处理平台,将原来交互软件中单机计算任务分配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进行,极大的提升了交互软件中的数据处理效率,缩短了任务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7.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操作包括:加道头、数据重排、增益恢复、处理废炮、处理废道、处理反道以及抽道集。
48.具体地,加道头是指每道记录前应加一系列说明标志,称为道头,道头可以记下这一逆的有关信息,供处理时查阅。
49.数据重排:野外地震记录是按时分道记录的,而处理时是按道分时进行的,所以野外数据进行处理前必须进行数据重排。
50.处理废炮、废道、反道和清野值:对于废炮、废道需将数据充零,对于反道可乘一负
号使其改正,记录数据显著大于地震数据的一些数值叫野值,清野值即将野值清零。
51.抽道集:为了进行迭加和计算速度谱方便,先把每个共深度点道集找出来,按偏距大小排列好,这个过程叫抽道集。抽道集有四种,第一种是按共深度点抽道,第二种是按共炮点记录道顺序排列;第三种是按共接收点t记录通顺序排列,第四种是按共偏移距记录道顺序排列。做水平迭加或速度谱时常要用第一种抽道集方式,而做自动静校正时则常用第二、三种抽道集方式,检查记录质量时则常用第四种抽道集方式进行显示。
52.增益恢复对数字仪记录的野外地震记录要进行增益恢复。在资料处理中,主要使用的增益有:指数增益、程序增益控制、均方根振幅自动增益控制、瞬时增益等。
53.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步骤300进一步包括:
54.步骤301: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
55.可以理解的是,在计算海量地震数据体时,单机计算方式需要数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数据处理任务,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而将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可以较好的解决该问题。
56.步骤302:所述多台计算机服务器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57.步骤302中的相应的计算包括:动静校正计算、初至拾取、水平叠加以及振幅处理。具体地:
58.动静校正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地震资料时,动校正具有精度高,多样灵活,不受动校正量和排列大小的限制。无论是单次的反射波时距曲线或共深度点的时距曲线都是一条双曲线对单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来说,当地下反射界面水平时,时距曲线是一条对称的双曲线;当地下反射界面倾斜时,时距曲线是一条极小点向上反方向偏移的双曲线。一般情况下,根据时距曲线的形状可以大致了解地下各反射界面的倾角大小和倾向,但是并不直观。把由于地面接收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校正,这样,时距曲线便成为一条直线,它就能直接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产状了。消除由于接收点偏离炮点引起的时差,这个过程就叫做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共深度点的时距曲线也是一条双曲线,由于各道存在着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时差,不能直接进行多次迭加,为此必须首先消除时差,即进行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使其成为在共深度点上的自激自收的时间,这时共深度点时距曲线成为一条水平直线,各道间无时差,便可进行同相迭加。
59.一般认为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这是由于在推导反射波时距方程时,假设观测面是一个平面,炮点s和接收点r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地下介质是均匀的。但实际在野外观测时,观测面不一定是一个平面,而是起伏不平的,同时地下介质也不是均匀的。这时,观测到的时距曲线就不是一条双曲线而是一条畸变了的曲线,这就不能正确地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因此必须研究地形、地表结构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设法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
60.水平叠加是对多次覆盖野外资料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水平迭加处理就是把共深度点道集的记录经动校正以后迭加起来,压制多次波及随机干扰等,提高信噪比。野外采集到的地震记录进行处理时,都要经过预处理、处理、加工显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程序都有其特定的作用。预处理是把野外磁带的数据变成适合计算机处理的记录格式,重新记录在新的磁带上。而处理阶段是针对处理要求选用各个处理程序的组合。显示加工阶段是对
所有进行处理的地震资料进行各种显示所必须的。
61.振幅处理包含振幅恢复、振幅控制、道间均衡、区域均衡、动平衡等内容,
62.振幅恢复是从地面检波器记录到的振幅中消除波前扩散和吸收因索的影响,使其恢复到仅与地下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大小有关的真振幅值。为了研究地下反射层的特点,需要研究真振幅.它直接与地下的波阻抗界面有关。
63.振幅控制前面提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扩散和吸收作用使地而检波器所记录的深、浅层的反射波能量悬殊很大,可达几十分贝。数字地震仪记录时是把增益和地震波被控制后的振幅一起记录下来。进行增益恢复后,恢复了野外记录与地面检波器所记录到的深、浅层能量的差别,这时振幅变化一般是按指数规律衰减的。为了监视处理效果和显示成果,因此必须把深、浅层差别较大的振幅控制在某一范围以内.即需进行振幅控制,将强振幅减弱.弱振幅相对加强。其具体作法各不一样,这里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在某时窗内地震记录的平均振幅曲线,由平均振幅曲线再求加权因子,对原来记录进行加权。
64.道间均衡道间均衡是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建立振幅平衡。同一炮所记录到的记录,由于偏移距不同,反射波能量的衰减程度也不同,偏移距大的,反射波能量衰减大,偏移距小的,反射波能量衰减小.因此,在同一张记录上各记录道之间的能量是不均衡的。而在共深度点迭加时,同一共深度点的不同道由于偏移距不同能量也是不均衡的。这样势必形成不等灵敏度迭加。而这里要求的是等灵敏度迭加,因此,要对不同的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副平衡。其方法是将一张记录分成若干组(或道记录分组),每组n道(n必须是奇数),利用此n道记录计算加权系数此系数用于此n道的中点道的加权,这样在空间起到平衡作用。
65.区域均衡:若为了在剖面上只突出最强的反射(例如亮点剖面),要对整条测线上所有道记录在空间、时间上进行振幅平衡。方法是对全测线上所有道从头到尾只计算一个平均振幅,计算出一个加权系数,用此加权系数对一整条测线上所有道进行加权。
66.动平衡:动平衡也叫道内平衡,它的功能是对一个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幅平衡。为了使浅,深层叠加后均能在同一张剖面上显示出来,要用动平衡程序。它是利用本道的振幅来求加权系数,建立本道的平衡。
67.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
68.步骤400:通过获取所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计算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计算所述地震数据的计算进度。
69.步骤400在实施时,可利用交互软件通过与计算服务器上计算进程之间的通信获取作业状态和数据处理进度,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反馈相应的信息。最后等待所有计算服务器上的计算进程退出,交互软件提示用户数据处理已经完成,可以开展下一步工作。
70.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发明以静校正交互为例,提供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具体应用实例,该具体应用实例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参见图4。
71.s1:使用数据处理平台中的输入输出模块完成静校正软件所需的地震数据读写。
72.步骤s1中的输入模块用于读取地震数据,输出模块用于输出静校正后的地震数据到磁盘。
73.s2:开发适用于作业处理的静校正功能模块。
74.s3:在交互软件中填写静校正功能模块的参数。
75.根据工程和数据信息自动生成输入输出模块的参数,最后组合三个功能模块生成
静校正作业文件。
76.s4:提交静校正作业到作业调度服务器集群中运行。
77.进一步地,调度系统会将计算任务调度到多个计算服务器上,每台服务器承担部分地震数据的计算任务,多台服务器共同完成全部地震数据的计算任务。
78.s5:获取处理进度。
79.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静校正交互软件通过与计算服务器上计算进程之间的通信获取作业状态和数据处理进度,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反馈相应的信息。
80.最后等待所有计算服务器上的计算进程退出,静校正交互软件提示用户数据处理已经完成,可以开展下一步工作。
81.由表1可以看到,应用本发明后,静校正交互软件处理地震数据的效率随着投入计算资源的增加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82.表1静校正交互软件处理数据用时统计表
[0083][0084]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接着,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该方法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软件系统中的基于作业的数据处理平台,将原来交互软件中单机计算任务分解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进行。首先针对交互软件业务开发适用于作业处理的功能模块,填写计算所需的参数后生成相应的作业。然后提交作业,由调度系统将作业调度到集群中多台计算服务器上执行计算任务,并行处理地震数据。交互软件通过进程间通信获取作业状态,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数据处理完成后给与用户提示。该方法通过投入更多的计算资源,应用粗粒度并行计算架构分解计算任务,有效的提升了交互软件模块中处理地震数据的效率。
[0085]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地震数据处理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地震数据处理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相似,因此地震数据处理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系统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0086]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地震数据处理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5,地震数据处理装置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0087]
地震数据获取单元10,用于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
[0088]
地震数据预处理单元20,用于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0089]
地震数据分配单元30,用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0090]
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操作包括:加道头、数据重排、增益恢复、处理废炮、处理废道、处理反道以及抽道集;
[0091]
参见图6,所述地震数据分配单元30包括:
[0092]
地震数据分配模块301,用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
[0093]
地震数据计算模块302,用于所述多台计算机服务器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0094]
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应的计算包括:动静校正计算、初至拾取、水平叠加以及振幅处理;
[0095]
参见图7,地震数据处理装置还包括:进度计算单元40,用于通过获取所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计算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计算所述地震数据的计算进度。
[0096]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震数据处理装置,首先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接着,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本发明利用了地球物理勘探软件系统中的基于作业的数据处理平台,将原来交互软件中单机计算任务分配到多台计算服务器中进行,极大的提升了交互软件中的数据处理效率,缩短了任务周期的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0097]
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8,电子设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0098]
处理器(processor)1201、存储器(memory)1202、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1203和总线1204;
[0099]
其中,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2、通信接口1203通过总线12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1203用于实现服务器端设备、地震数据采集设备以及用户端设备等相关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
[0100]
处理器1201用于调用存储器1202中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中的全部步骤,例如,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0101]
步骤100: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
[0102]
步骤200: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0103]
步骤300: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0104]
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全部步骤,例如,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0105]
步骤100:获取目标工区的地震数据;
[0106]
步骤200: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
[0107]
步骤300:将预处理之后的地震数据分配至多台计算服务器中,以对所述地震数据
进行相应的计算。
[0108]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硬件+程序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0109]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0110]
虽然本技术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0111]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0112]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0113]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0114]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0115]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0116]
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
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0117]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118]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