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64704发布日期:2020-10-20 12:01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的结构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

其中,膜穿刺性能作为评价锂电池隔膜性能的重要检测指标,薄膜穿刺能力是指用专业实验针刺穿薄膜时所需的力,它能够反映膜抵抗钝物穿透薄膜的能力,现有的膜穿刺能力检测装置大多无法灵活对膜上各个不同位置进行穿刺能力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可对不同大小、厚度的隔膜上的各个位置进行穿刺能力检测,检测精准,且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夹膜机构、第二夹膜机构及检验机构,所述检验机构包括移动组件、上伸缩气缸、下伸缩气缸、上压环、下压环、穿刺气缸及穿刺针,所述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上伸缩气缸和下伸缩气缸移动,所述上伸缩气缸顶端周向设有上连接柱组,所述上压环通过所述上连接柱组固定在所述上伸缩气缸上,所述下伸缩气缸顶端周向设有下连接柱组,所述下压环通过所述下连接柱组固定在所述下伸缩气缸上,所述穿刺气缸其底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上伸缩气缸顶端中心位置,且所述穿刺气缸顶端中心位置设有所述穿刺针。

优选地,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横向轨道、横向移动杆、横向电机、上纵向轨道、上纵向移动块、上纵向电机、下纵向轨道、下纵向移动块及下纵向电机,所述横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横向移动杆在所述横向轨道上移动,所述横向移动杆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纵向轨道和下纵向轨道,所述上纵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上纵向向移动块在所述上纵向轨道上移动,所述下纵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下纵向移动块在所述下纵向轨道上移动,所述上伸缩气缸设置在所述上纵向移动块上,所述下伸缩气缸设置在所述下纵向移动块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膜机构包括固定支柱、第一底板、第一夹膜气缸及第一夹膜板,所述第一底板通过所述固定支柱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夹膜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膜板升降。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膜机构包括移动支柱、锁紧组件、第二底板、第二夹膜气缸及第二夹膜板,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活动口,所述移动支柱底端设有用于插设在所述活动口的插柱,所述插柱两侧分别设有上卡扣和下卡扣,所述第二底板设置在所述移动支柱顶端,所述第二夹膜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膜板升降。

优选地,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锁紧长环、螺纹杆及螺纹扣,所述锁紧长环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螺纹杆固定穿设于所述移动支柱且穿过所述锁紧长环,所述螺纹扣用于将所述螺纹杆锁紧在所述锁紧长环上锁紧。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可对不同大小、厚度的隔膜上的各个位置进行穿刺能力检测,通过第一夹膜机构和第二夹膜机构,上压环和下压环双层配合拉紧压紧隔膜,使隔膜处于恰好紧绷状态,其检测精准,且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请参考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夹膜机构2、第二夹膜机构3及检验机构4。

第一夹膜机构2包括固定支柱21、第一底板22、第一夹膜气缸23及第一夹膜板24,第一底板22通过固定支柱21设置在底座1上,第一夹膜气缸23用于驱动第一夹膜板24升降,第一底板22和第一夹膜板24配合夹紧隔膜的一端。

第二夹膜机构3包括移动支柱31、锁紧组件32、第二底板33、第二夹膜气缸34及第二夹膜板35,底座1上开设有活动口11,移动支柱31底端设有用于插设在活动口11的插柱(图中未示出),插柱两侧分别设有上卡扣311和下卡扣312,第二底板33设置在移动支柱31顶端,第二夹膜气缸34用于驱动第二夹膜板35升降。

锁紧组件32包括锁紧长环321、螺纹杆322及螺纹扣323,锁紧长环321固定设置在底座1上,螺纹杆322固定穿设于移动支柱31且穿过锁紧长环321,第二底板33与第二夹膜板35配合夹紧隔膜的另一端,拉动移动支柱31使隔膜处于恰好紧绷状态下,螺纹扣323用于将螺纹杆322锁紧在锁紧长环321上锁紧从而固定第二夹膜机构3。

检验机构4包括移动组件41、上伸缩气缸42、下伸缩气缸43、上压环44、下压环45、穿刺气缸46及穿刺针47,移动组件41包括横向轨道411、横向移动杆412、横向电机413、上纵向轨道414、上纵向移动块415、上纵向电机416、下纵向轨道417、下纵向移动块418及下纵向电机419,横向电机413用于驱动横向移动杆412在横向轨道411上移动,横向移动杆412两端分别连接上纵向轨道414和下纵向轨道417,上纵向电机416用于驱动上纵向向移动块415在上纵向轨道414上移动,下纵向电机419用于驱动下纵向移动块418在下纵向轨道上移动417,上伸缩气缸42设置在上纵向移动块415上,下伸缩气缸43设置在下纵向移动块418上。上伸缩气缸42顶端周向设有上连接柱组421,上压环44通过上连接柱组421固定在上伸缩气缸42上,下伸缩气缸43顶端周向设有下连接柱组431,下压环45通过下连接柱组431固定在下伸缩气缸43上,穿刺气缸46其底端固定设置在上伸缩气缸42顶端中心位置,且穿刺气缸46顶端中心位置设有穿刺针47。驱动移动组件41将检测机构4移动至所需检测点后,驱动上伸缩气缸42和下伸缩气缸43带动下压环44和下压环45配合压紧隔膜后,穿刺气缸46带动穿刺针47对隔膜进行穿透能力测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夹膜机构、第二夹膜机构及检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机构包括移动组件、上伸缩气缸、下伸缩气缸、上压环、下压环、穿刺气缸及穿刺针,所述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上伸缩气缸和下伸缩气缸移动,所述上伸缩气缸顶端周向设有上连接柱组,所述上压环通过所述上连接柱组固定在所述上伸缩气缸上,所述下伸缩气缸顶端周向设有下连接柱组,所述下压环通过所述下连接柱组固定在所述下伸缩气缸上,所述穿刺气缸其底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上伸缩气缸顶端中心位置,且所述穿刺气缸顶端中心位置设有所述穿刺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横向轨道、横向移动杆、横向电机、上纵向轨道、上纵向移动块、上纵向电机、下纵向轨道、下纵向移动块及下纵向电机,所述横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横向移动杆在所述横向轨道上移动,所述横向移动杆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纵向轨道和下纵向轨道,所述上纵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上纵向向移动块在所述上纵向轨道上移动,所述下纵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下纵向移动块在所述下纵向轨道上移动,所述上伸缩气缸设置在所述上纵向移动块上,所述下伸缩气缸设置在所述下纵向移动块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膜机构包括固定支柱、第一底板、第一夹膜气缸及第一夹膜板,所述第一底板通过所述固定支柱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夹膜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膜板升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膜机构包括移动支柱、锁紧组件、第二底板、第二夹膜气缸及第二夹膜板,所述底座上开设有活动口,所述移动支柱底端设有用于插设在所述活动口的插柱,所述插柱两侧分别设有上卡扣和下卡扣,所述第二底板设置在所述移动支柱顶端,所述第二夹膜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膜板升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锁紧长环、螺纹杆及螺纹扣,所述锁紧长环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螺纹杆固定穿设于所述移动支柱且穿过所述锁紧长环,所述螺纹扣用于将所述螺纹杆锁紧在所述锁紧长环上锁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夹膜机构、第二夹膜机构及检验机构,所述检验机构包括移动组件、上伸缩气缸、下伸缩气缸、上压环、下压环、穿刺气缸及穿刺针,所述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上伸缩气缸和下伸缩气缸移动,所述上伸缩气缸顶端周向设有上连接柱组,所述上压环通过所述上连接柱组固定在所述上伸缩气缸上,所述下伸缩气缸顶端周向设有下连接柱组,所述下压环通过所述下连接柱组固定在所述下伸缩气缸上,所述穿刺气缸其底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上伸缩气缸顶端中心位置,且所述穿刺气缸顶端中心位置设有所述穿刺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膜穿刺能力检验装置,可对不同大小、厚度的隔膜上的各个位置进行穿刺能力检测。

技术研发人员:郑守扬;李文谨;李大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旭成(福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25
技术公布日:2020.10.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