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10842发布日期:2021-04-02 09:2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测量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离地间隙是指车辆底盘与支撑平面之间的距离,用于表征汽车无碰撞地越过石块、树桩等障碍物的能力,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是衡量车辆通过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消费者选择车辆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自动化检测系统来测量车辆通过性的各项数据,得到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这样的自动化检测系统通常由位置传感器、计算机、摄像头以及灯光等构成,零部件数量多尺寸大,需要较大的场地用于安装测量系统,并且要求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测量流程复杂耗时长,测量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制造成本低,并且操作方便可以快速地测量车辆离地间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测距尺,所述测距尺包括具有刻度的测距尺本体和用于供人手操纵的操纵件,所述壳体内部中空并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容纳腔的一端形成为能够供所述测距尺本体穿过的第一开放端,所述测距尺本体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壳体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操纵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外部,另一端穿过所述凹槽并与所述测距尺本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测距尺本体包括主体部、以及形成在所述主体部上的延伸部,所述主体部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延伸部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容纳腔具有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延伸部的一侧与所述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抵顶,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一侧与所述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抵顶。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延伸部构成l形,且所述延伸部形成在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第一开放端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测距尺本体上形成有通孔,所述操纵件形成为l形且包括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和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操纵部,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通孔并夹持在所述测距尺本体和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之间,所述操纵部位于所述壳体外部。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包括沿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和所述第三部分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以使所述容纳腔的横截面形成为“凹”字形,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中,所述测距尺本体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外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二部分沿所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内表面贴合。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凹槽均形成在所述主壳体上,所述外壳体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竖板、以及形成在所述竖板上的限位板,所述竖板与所述限位板构成l形,所述竖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壳体上,且所述紧固件部分地容纳在所述第三部分内,所述限位板至少部分地封闭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放端的端面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放端的端面,所述限位板用于限制所述连接部滑出容纳腔。

可选地,所述主壳体上形成有至少三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竖板上形成有至少三个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一一对应设置且均用于与所述紧固件螺纹连接,至少三个所述第一螺纹孔不共线,至少三个所述第二螺纹孔不共线。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还具有与所述第一开放端相对的第二开放端,所述第二开放端构造为能够供测距尺本体穿过,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凹槽均形成在所述主壳体上,所述外壳体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竖板、以及形成在所述竖板上的封板,所述竖板与所述封板构成l形,所述竖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壳体上,所述封板封闭所述第二开放端。

可选地,所述测距尺本体靠近所述第一开放端的一端形成为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结构的短边用于与车体底部接触,且所述测距尺本体上的零刻度线与所述梯形结构的短边重合。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长度约为110mm-150mm,所述测距尺的长度约为90mm-13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传感器、计算机、摄像头以及灯光构成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相比,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在需要使用车辆离地间隙车辆装置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使测距尺本体沿容纳腔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使测距尺本体的上端与车辆底盘抵顶,便能够测得车辆离地间隙值,操作过程简单方便,耗时短,测量效率高。并且,在不使用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时,测距尺本体可以缩回并容纳在容纳腔中,能够减小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整体体积,便于操作人员携带。此外,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传感器、计算机、摄像头以及灯光构成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相比,由于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制造过程方便,制造成本更低。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俯视图,其中,未示出外壳体;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主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主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主壳体的正视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测距尺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外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操纵件的俯视图;

图9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主壳体;111容纳腔;1111第一部分;1112第二部分;1113第三部分;112第一开放端;113第二开放端;114凹槽;115第一螺纹孔;12外壳体;121竖板;122限位板;123封板;124第二螺纹孔;2测距尺;21测距尺本体;211主体部;212延伸部;213通孔;22操纵件;221连接部;222操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时的上、下,具体如图1所示,“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包括壳体1和测距尺2,测距尺2包括具有刻度的测距尺本体21和用于供人手操纵的操纵件22,壳体1内部中空并形成容纳腔111,容纳腔111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容纳腔111的一端形成为能够供测距尺本体21穿过的第一开放端112,测距尺本体21可滑动地安装在容纳腔111内,壳体1上形成有凹槽114,凹槽114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容纳腔111连通,操纵件22的一端位于壳体1外部,另一端穿过凹槽114并与测距尺本体21连接。

在具体使用上述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时,操作人员可以先将壳体1的下端面放置在车辆底盘下方的支撑平面(例如,地面)上,通过手动调节操纵件22在凹槽114中移动,来带动位于容纳腔111中的测距尺本体21沿容纳腔111移动,使测距尺本体21可以从第一开放端112穿出,以使测距尺本体21的上端面抵顶需要测量的车辆底盘。通过读取测距尺本体21上的刻度值能够得到车辆底盘与壳体1之间的距离,由于壳体1的长度为固定值,读取到的测距尺本体21上的刻度值与壳体1的长度值之和,就是本次测量的车辆离地间隙的测量值。

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传感器、计算机、摄像头以及灯光构成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相比,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在需要使用车辆离地间隙车辆装置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测距尺本体21沿容纳腔111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使测距尺本体21的上端与车辆底盘抵顶,便能够测得车辆离地间隙值,操作过程简单方便,耗时短,测量效率高。并且,在不使用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时,测距尺本体21可以缩回并容纳在容纳腔111中,能够减小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整体体积,便于操作人员携带。此外,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传感器、计算机、摄像头以及灯光构成的自动化检测系统相比,由于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制造过程方便,制造成本更低。

测距尺本体21可以具有任意适当的结构和形状。例如,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测距尺本体21包括主体部211、以及形成在主体部211上的延伸部212,主体部211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延伸部212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容纳腔111具有壳体1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主体部211远离延伸部212的一侧与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抵顶,延伸部212远离主体部211的一侧与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侧壁抵顶,换言之,容纳腔111在壳体1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夹持测距尺本体21。由于容纳腔111在壳体1的宽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夹持测距尺本体21,容纳腔111的两个侧壁可以限制测距尺本体21沿容纳腔111的宽度方向移动,以尽可能地保证测距尺本体21在移动过程中始终沿着容纳腔111的长度方向移动,不易发生偏摆、晃动等情况,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可选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体部211与延伸部212可以构成l形,且延伸部212形成在主体部211远离第一开放端112的一端,这样,测量尺的有效测量范围为主体部211上端面到延伸部212上端面的距离,延伸部212形成在主体部211远离第一开放端112的一端能够增大测量尺的有效测量范围。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主体部211和延伸部212也可以构成t形。

另外,操纵件22可以通过多种实施方式实现与测距尺本体21的连接。例如,操纵件22可以粘接、焊接、卡接或者通过螺栓连接于测距尺本体21,本公开对操纵件22与测距尺本体21的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定。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8所示,测距尺本体21上形成有通孔213,操纵件22形成为l形且包括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221和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延伸的操纵部222,连接部221穿过通孔213并夹持在测距尺本体21和容纳腔111的内表面之间,操纵部222位于壳体1外部。由于操纵件22与测距尺本体21通过连接部221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更加便于操纵件22与测距尺本体21之间的拆装、维修。

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容纳腔111可以包括沿壳体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部分1111、第二部分1112和第三部分1113,即,第二部分1112位于第一部分1111和第三部分1113之间,第一部分1111的厚度和第三部分1113的厚度均大于第二部分1112的厚度,以使容纳腔111的横截面形成为“凹”字形,凹槽114形成在第一部分1111上,连接部221位于第一部分1111中,测距尺本体21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外表面分别与第二部分1112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内表面贴合。由于第二部分1112的厚度与测距尺本体21的厚度相配合,第二部分1112能够限定测距尺本体21沿容纳腔111的厚度方向的位移,以避免测距尺本体21在移动过程中沿容纳腔111的厚度方向偏摆。此外,由于第二部分1112的厚度与测距尺本体21的厚度相配合,第二部分1112的厚度大于第一部分1111的厚度,第二部分1112能够提供连接部221的容纳空间,便于连接部221的装配。

可选地,如图5和图7所示,壳体1可以包括主壳体11和外壳体12,容纳腔111和凹槽114均形成在主壳体11上,外壳体12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竖板121、以及形成在竖板121上的限位板122,竖板121与限位板122构成l形,竖板12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11上,且紧固件部分地容纳在第三部分1113内,限位板122部分地封闭第一部分1111位于第一开放端112的端面和第三部分1113位于第一开放端112的端面,即,限位板122露出第二部分1112位于第一开放端112的端面,限位板122用于限制连接部221滑出容纳腔111。由于限位板122部分地封闭第一部分1111位于第一开放端112的端面和第三部分1113位于第一开放端112的端面,并露出第二部分1112位于第一开放端112的端面,限位板122一方面能够阻止位于第一部分1111内的连接部221滑出容纳腔111,避免测距尺本体21与容纳腔111脱离,另一方面,限位板122又能不阻碍测距尺本体21从第一部分1111和第三部分1113未被限位板122封闭的区域以及第二部分1112靠近第一开放端112的端面伸出容纳腔111,并与车辆底盘接触。

可选地,为了实现主壳体11上形成有至少三个第一螺纹孔115,竖板121上形成有至少三个第二螺纹孔124,第一螺纹孔115和第二螺纹孔124一一对应设置且均用于与紧固件螺纹连接,至少三个第一螺纹孔115不共线,至少三个第二螺纹孔124不共线。由于至少三个螺纹连接位置不共线,能在竖板121和外壳体12的不同位置实现固定,连接效果更好,可靠性更高。并且,螺纹连接便于拆卸,成本低且维修方便。

可选地,容纳腔111还具有与第一开放端112相对的第二开放端113,第二开放端113构造为能够供测距尺本体21穿过,壳体1包括主壳体11和外壳体12,容纳腔111和凹槽114均形成在主壳体11上,外壳体12包括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竖板121、以及形成在竖板121上的封板123,竖板121与封板123构成l形,竖板121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11上,封板123封闭第二开放端113。测距尺本体21可以通过第一开放端112或者第二开放端113安装进容纳腔111中,封板123一方面可以防止测距尺本体21从容纳腔111的第二开放端113滑出容纳腔111,避免测量或者携带过程中测距尺本体21和壳体1分离,提高测量装置的便携性,另一方面,封板123还可以作为测量装置的水平基面,测量过程中使封板123的下端面紧贴支撑平面,能够使测量装置尽可能以长度方向垂直于支撑平面的方式放置在支撑平面上,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可选地,测距尺本体21靠近第一开放端112的一端形成为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短边用于与车体底部接触,且测距尺本体21上的零刻度线与梯形结构的短边重合。梯形结构能够减小测距尺本体21与车底接触部分的面积,有利于测距尺本体21与想要测量的测量点准确接触,以测得该测量点与支撑平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如图6所示,壳体1的长度约为110mm~150mm,测距尺2的长度约为90mm~130mm,以使本车辆离地间隙测量装置的测量范围能够满足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车型的测量需求,实用性高。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