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拉伸实验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0505发布日期:2021-07-20 16:1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拉伸实验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拉伸实验夹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拉伸夹具适合常规烧结状态下的拉伸试验,夹具的接触面为平面平行面,为增加摩擦力,表面为细小斜花菱形块,适用于夹取粉末冶金普通烧结零件拉伸扁平试样。对于热处理后的拉伸试样,因夹具本身的硬度低,夹取高硬材料存在严重打滑,无法完成测试。更换夹具材质使其硬度提高,仍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打滑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包括:一种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包括:置物板、活动柱、凹槽、支撑柱和自锁万向轮,所述置物板的上表面对称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置物板的下表面接近四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远离置物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自锁万向轮,还包括:液压伸缩杆、连接装置和夹持装置,所述活动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远离活动柱的一端与置物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所述置物板的上方对称置有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与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固定柱、转动柱和l型杆,所述活动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远离活动柱的一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转动柱,所述转动柱的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l型杆,所述转动柱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辅助限位装置。

优选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块、限位槽和限位板,所述l型杆表面远离转动柱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夹块,所述夹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夹块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

优选的,所述辅助限位装置包括蜗杆、蜗轮、转盘、丝杆、连接柱和弧形块所述转动柱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块,所述弧形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远离弧形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的外侧啮合连接有蜗杆,所述蜗杆远离转动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

优选的,所述转动柱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卡槽,两个所述卡槽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卡块,所述卡块与连接柱固定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现有的对于拉伸的实验的样品的两头基本为圆形,将样品的两头置于两个夹块之间,样品的中间部分穿过限位槽,与限位板配合保证夹持的稳定性,夹持时,四个夹块均与转动柱接触,转动转盘,转动带动蜗杆转动,蜗杆转动带动蜗轮转动,蜗轮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连接柱向着样品的方向移动,进而与样品表面接触,进一步保证其夹持的稳定性,液压伸缩杆伸长时夹块不与样品分离,置物板的下表面安装有液压油泵站,其输出端与液压伸缩杆固定连接,置物板的下表面位于液压油泵站旁可安装控制器,控制器与现有的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控制结构类似,其工作原理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置物板;2、活动柱;3、凹槽;4、支撑柱;5、自锁万向轮;6、液压伸缩杆;7、连接装置;8、夹持装置;9、固定柱;10、转动柱;11、l型杆;12、辅助限位装置;13、夹块;14、限位槽;15、限位板;16、蜗杆;17、蜗轮;18、转盘;19、丝杆;20、连接柱;21、弧形块;22、卡块;23、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块俯视结构示意图。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包括:液压伸缩杆6、连接装置7和夹持装置8。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包括:置物板1、活动柱2、凹槽3、支撑柱4和自锁万向轮5,所述置物板1的上表面对称开设有凹槽3,所述凹槽3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活动柱2,所述置物板1的下表面接近四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4,所述支撑柱4远离置物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自锁万向轮5,还包括:液压伸缩杆6、连接装置7和夹持装置8,所述活动柱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所述液压伸缩杆6远离活动柱2的一端与置物板1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7,起到连接作用,将夹块13与活动柱2连接到一起,能够同时移动,所述置物板1的上方对称置有夹持装置8,能够对样品进行夹持,所述夹持装置8与连接装置7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装置7包括固定柱9、转动柱10和l型杆11,所述活动柱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9,所述固定柱9远离活动柱2的一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转动柱10,所述转动柱10的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l型杆11,所述转动柱10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辅助限位装置12,起到连接作用。

所述夹持装置8包括夹块13、限位槽14和限位板15,所述l型杆11表面远离转动柱1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夹块13,所述夹块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5,所述夹块13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4,能够对样品进行夹持,同时通过夹块13与转动柱10接触给样品限位。

所述辅助限位装置12包括蜗杆16、蜗轮17、转盘18、丝杆19、连接柱20和弧形块21,所述转动柱10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块21,所述弧形块2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20,所述连接柱20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丝杆19,所述丝杆19远离弧形块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轮17,所述蜗轮17的外侧啮合连接有蜗杆16,所述蜗杆16远离转动柱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18,辅助夹块13对样品进行夹紧,使得样品的夹持进一步保持稳定,同时具有适应性,能够对一定范围内不同大小的样品进行夹持。

所述转动柱10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卡槽23,两个所述卡槽23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卡块22,所述卡块22与连接柱20固定连接,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连接柱20与转动柱10分离。

工作原理:现有的对于拉伸的实验的样品的两头基本为圆形,将样品的两头置于两个夹块13之间,样品的中间部分穿过限位槽14,与限位板15配合保证夹持的稳定性,夹持时,四个夹块13均与转动柱10接触,转动转盘18,带动蜗杆16转动,蜗杆16转动带动蜗轮17转动,蜗轮17转动带动丝杆19转动,丝杆19转动带动连接柱20向着样品的方向移动,进而与样品表面接触,进一步保证其夹持的稳定性,液压伸缩杆6伸长时夹块13不与样品分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包括:置物板(1)、活动柱(2)、凹槽(3)、支撑柱(4)和自锁万向轮(5),所述置物板(1)的上表面对称开设有凹槽(3),所述凹槽(3)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活动柱(2),所述置物板(1)的下表面接近四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4),所述支撑柱(4)远离置物板(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自锁万向轮(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压伸缩杆(6)、连接装置(7)和夹持装置(8),所述活动柱(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6),所述液压伸缩杆(6)远离活动柱(2)的一端与置物板(1)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7),所述置物板(1)的上方对称置有夹持装置(8),所述夹持装置(8)与连接装置(7)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7)包括固定柱(9)、转动柱(10)和l型杆(11),所述活动柱(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柱(9),所述固定柱(9)远离活动柱(2)的一端通过铰链转动连接有转动柱(10),所述转动柱(10)的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l型杆(11),所述转动柱(10)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辅助限位装置(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8)包括夹块(13)、限位槽(14)和限位板(15),所述l型杆(11)表面远离转动柱(1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夹块(13),所述夹块(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5),所述夹块(13)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限位装置(12)包括蜗杆(16)、蜗轮(17)、转盘(18)、丝杆(19)、连接柱(20)和弧形块(21),所述转动柱(10)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弧形块(21),所述弧形块(2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20),所述连接柱(20)的内部通过螺纹连接有丝杆(19),所述丝杆(19)远离弧形块(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蜗轮(17),所述蜗轮(17)的外侧啮合连接有蜗杆(16),所述蜗杆(16)远离转动柱(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盘(1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柱(10)的内部对称开设有卡槽(23),两个所述卡槽(23)的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卡块(22),所述卡块(22)与连接柱(20)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拉伸实验夹具,包括:置物板、活动柱、凹槽、支撑柱和自锁万向轮,所述置物板的上表面对称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活动柱,所述置物板的下表面接近四边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远离置物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自锁万向轮,还包括:液压伸缩杆、连接装置和夹持装置,所述活动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远离活动柱的一端与置物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装置,此新型拉伸实验夹具能够防止夹具与样品之间的打滑,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赵晶;李鹏;张金岭;张毅;李红刚;马中锋;刘峰;陈晓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鲁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9.23
技术公布日:2021.07.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