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76524发布日期:2021-10-16 10:32阅读:68来源:国知局
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pcb板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在pcb板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利用检测装置对pcb板上的缺陷进行检测,并通过显示器或自动标志把缺陷显示或标示出来,以供维修人员修整。
3.然而,现有的检测装置,在完成pcb板检测之后,经常会发生被检测完之后的pcb板还未完全从检测装置的出口端移出,下一pcb板就进入检测装置,之后检测装置即开始沿垂直于pcb板的出板方向移动,从而造成将未完全从检测装置的出口端移出的pcb板弹飞的问题,进而导致pcb板报废、生产停线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的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不仅能够对pcb板进行检测,且能够避免出现因pcb板未完全从检测主体的出口端移出,检测主体即开始移动而导致pcb板报废、生产停线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检测主体、第一感应件、第二感应件和控制器;其中,检测主体用于对容纳其中的pcb板进行性能检测;第一感应件设置在检测主体的内部并对应检测主体的出口端,用于感应处于检测主体内部的pcb板并在感应到pcb板时发送第一感应信号;第二感应件设置在检测主体的外部并对应检测主体的出口端,用于感应处于检测主体的出口端处的pcb板并在感应到pcb板时发送第二感应信号;控制器与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并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或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检测主体不移动。
6.其中,控制器进一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或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线路断开,以使下一pcb板停止进入检测主体的内部;在接收不到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线路闭合,并发送要板信号以使下一pcb板进入检测主体的内部。
7.其中,第一感应件进一步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持续感应到pcb板时发送第一报警信号,以使检测装置报警并停机;第二感应件进一步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感应到pcb板时发送第二报警信号,以使检测装置报警并停机。
8.其中,第一感应件和/或第二感应件为反射型感应器。
9.其中,检测装置还包括挡板和驱动件;其中,挡板设置在检测主体的外侧并对应检测主体的入口端;驱动件与挡板连接,用于控制挡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位置位于pcb板进入检测主体的移动路径之内,第二位置位于pcb板进入检测主体的移动路径之外;当驱动件控制挡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挡板能够在pcb板未从检测主体的内部完全移出时,阻挡下一pcb板进入检测主体;当驱动件控制挡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使下一pcb板进入检测主体。
10.其中,驱动件与控制器连接,用于接收要板信号并驱动挡板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下一pcb板进入检测主体。
11.其中,挡板的移动轨迹与pcb板的移动轨迹垂直。
12.其中,挡板为中空的框体结构。
13.其中,驱动件为气缸。
14.其中,检测主体为自动光学检测设备。
15.本技术提供的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通过设置检测主体,以对容纳其中的pcb板进行性能检测;同时,通过在检测主体的内部并对应检测主体的出口端设置第一感应件,以感应处于检测主体内部的pcb板并在感应到pcb板时发送第一感应信号;在检测主体的外部并对应检测主体的出口端设置第二感应件,以感应处于检测主体的出口端处的pcb板并在感应到pcb板时发送第二感应信号;从而通过设置在检测主体的内部和外部的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同时判断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是否已完全从检测主体的内部移出,相比于仅通过设置在检测主体内部的感应件来判断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是否从检测主体的内部移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判断结果的准确度;另外,通过设置与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连接的控制器,以通过控制器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并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或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检测主体不移动;其中,由于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是第一感应件和第二感应件在感应到pcb板之后发出的,从而使该检测装置能够在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未完全移出检测主体的内部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检测主体不移动,从而有效避免了在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未完全从检测主体的出口端移出时,检测主体即开始移动的问题发生,进而有效避免了因该问题而导致pcb板报废、生产停线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挡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挡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
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23.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pcb板检测的检测装置10,该检测装置10具体包括检测主体11、第一感应件12、第二感应件13和控制器14。
24.其中,检测主体11用于对容纳其中的pcb板20进行性能检测;具体的,检测主体11可沿着第一方向a移动,用于对从第二方向b运来并进入检测主体11的pcb板20进行性能检测;具体的,pcb板20沿着第二方向b移动至检测主体11的入口处,并经检测主体11的入口进入检测主体11内部,然后检测主体11对pcb板20进行检测,并在检测完成之后,pcb板20进一步沿着第二方向b从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移出;其中,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的延伸方向可垂直;在一实施例中,检测主体11具体可为自动光学检测设备。
25.其中,第一感应件12具体设置在检测主体11的内部并对应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感应件12用于感应处于检测主体11内部的pcb板20并在感应到pcb板20时发送第一感应信号;具体的,第一感应件12可为反射型感应器。
26.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感应件12还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持续感应到pcb板20时发送第一报警信号,以使检测装置10报警并停机;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感应件12在第一预设时间内持续感应到pcb板20,则说明检测主体11内部的pcb板20出现卡板问题,此时,第一感应件12在发送第一感应信号的同时会发送第一报警信号以使检测装置10报警并停机,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卡板问题进行处理,进而大大降低因产品卡板而导致产品报废问题的发生率;具体的,第一预设时间可为七秒。
27.其中,第二感应件13设置在检测主体11的外部并对应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在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感应件13用于感应处于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处的pcb板20并在感应到pcb板20时发送第二感应信号;具体的,第二感应件13可为反射型感应器。
28.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感应件13还可进一步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感应到pcb板20时发送第二报警信号,以使检测装置10报警并停机;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感应件13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持续感应到pcb板20,则说明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卡在第二感应件13所对应的位置,此时,第二感应件13在发送第二感应信号的同时发送第二报警信号,以使检测装置10报警并停机,进而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卡板问题进行处理,以大大降低因产品卡板而导致产品报废问题的发生率;具体的,第二预设时间可为三秒。
29.上述通过在检测主体11的内部和外部设置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并将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设置在对应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以通过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同时感应相应位置处是否仍然存在pcb板20,进而判断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是否已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相比于仅通过设置在检测主体11内部的感应件来判断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是否已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判断结
果的准确度。
30.其中,控制器14与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感应件12发送的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件13发送的第二感应信号,并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或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检测主体11不移动。其中,由于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是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在感应到pcb板20之后发出的,从而能够使该检测装置10在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未完全移出检测主体11的内部时,通过控制器14控制检测主体11不移动,从而有效避免了在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未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移出时,检测主体11即开始移动的问题发生,进而有效避免了因该问题而导致pcb板20报废、生产停线的问题。
31.具体的,控制器14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或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线路断开,即,控制器14在pcb板20未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时控制线路断开,以使下一pcb板20停止进入检测主体11的内部;具体的,当下一pcb板停止进入检测主体11的内部时,检测主体11则不会沿垂直于pcb板20的出板方向移动,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因检测主体11沿垂直pcb板20的出板方向移动而将未完全移出检测主体11内部的pcb板弹飞的问题;具体的,控制器14在接收不到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线路闭合,即,控制器14在pcb板20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时控制线路闭合,并发送要板信号以使下一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的内部;具体的,当下一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后,检测主体11则开始移动以对进入检测主体11内部的pcb板20进行性能检测。
32.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pcb板20检测的检测装置10,通过设置检测主体11,以对容纳其中的pcb板20进行性能检测;同时,通过在检测主体11的内部并对应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设置第一感应件12,以感应处于检测主体11内部的pcb板20并在感应到pcb板20时发送第一感应信号;在检测主体11的外部并对应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设置第二感应件13,以感应处于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处的pcb板20并在感应到pcb板20时发送第二感应信号;从而通过设置在检测主体11的内部和外部的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同时判断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是否已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相比于仅通过设置在检测主体11内部的感应件来判断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是否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判断结果的准确度;另外,通过设置与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连接的控制器14,以通过控制器14接收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并在接收到第一感应信号或第二感应信号时控制检测主体11不移动;其中,由于第一感应信号和第二感应信号是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在感应到pcb板20之后发出的,从而使该检测装置10能够在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未完全移出检测主体11的内部时,通过控制器14控制检测主体11不移动,从而有效避免了在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未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出口端移出时,检测主体11即开始移动的问题发生,进而有效避免了因该问题而导致pcb板20报废、生产停线的问题。
3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控制器14具体将要板信号发送至接驳台,以通过接驳台控制下一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当接驳台接收不到要板信号时,则控制下一pcb板20停止进入检测主体11的内部。
34.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挡板移动至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挡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上述检测装置10还包括挡板15和驱动件16。
35.其中,挡板15设置在检测主体11的外侧并对应检测主体11的入口端;具体的,挡板15可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位于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的移动路径之中,第二位置位于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的移动路径之外。
36.具体的,当挡板15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挡板15位于pcb板20的移动路径之中,以在pcb板20未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完全移出时,阻挡下一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以保证检测主体11不会沿垂直于pcb板20移出的方向移动,从而避免因检测主体11移动而将pcb板20弹飞的问题发生;而当挡板15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挡板15位于pcb板20的移动路径之外,能够使pcb板20顺利进入检测主体11,以使检测主体11能够对下一个pcb板20进行性能检测。
37.其中,驱动件16与挡板15连接,用于控制挡板15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以使挡板15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具体的,驱动件16设置在pcb板20移动所在水平面的下方位置(可参见图3),相比于设置在pcb板20移动所在水平面的上方位置,能够避免驱动件16意外坠落对经过相应位置处的pcb板20造成损坏的问题发生。具体的,驱动件16可为气缸。
38.具体的,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中的其中任意一个能感应到pcb板20时,则说明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未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此时,驱动件16控制挡板15移动至第一位置,以使挡板15阻挡下一个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而当第一感应件12和第二感应件13均无法感应到pcb板20时,则说明检测完成之后的pcb板20已完全从检测主体11的内部移出,此时,驱动件16控制挡板15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挡板15避开pcb板20的移动路径,进而使下一个pcb板20顺利进入检测主体11的内部并使检测主体11对下一个pcb板20进行性能检测。
3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挡板15具体可为中空的框体结构,比如,挡板15为外围呈矩形的中空框体,或外围呈三角形的中空框体,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40.具体的,检测主体11、挡板15及pcb板20的移动轨迹均为直线型移动,且在一实施例中,挡板15的移动轨迹与pcb板20的移动轨迹垂直;当然,挡板15也可与pcb板20在同一水平面上移动,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只要挡板15在pcb板20未完全移出检测主体11的内部时,移动至pcb板20的移动路径之内,而在pcb板20完全移出检测主体11的内部后,移动至pcb板20的移动路径之外即可。
4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挡板15的移动轨迹与pcb板20的移动轨迹之间的夹角也可为锐角或钝角。
42.具体的,在该实施例中,驱动件16与控制器14连接,用于接收控制器14发送的要板信号,并在接收到要板信号之后驱动挡板15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下一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内;而在没有接收到要板信号时,则驱动挡板15处于第一位置,以阻挡下一pcb板20进入检测主体11。
43.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