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流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72692发布日期:2021-07-30 13:21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两相流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两相流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器和电冰箱等家用电器通过热交换器产生冷气实现其制冷功能,热交换器的各个冷媒管与分配器相连接,通过分配器接收冷媒,将冷媒均匀地分配给热交换器的各个通道。目前市场上尚未有针对分配器而搭建的两相流试验装置,针对两相流环境中的变流量、变干度等参数更无具体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无针对分配器而搭建的两相流试验装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两相流试验装置,可通过增加气流流量来调整气液混合物干度,通过增加液体流量来调整气液混合物质量,可有效地对分配器进行试验探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相流试验装置,包括:

储液罐,用于储存液体;

液管,其一端与所述储液罐连接,所述液管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和液管截止阀;

气管,其一端用于与气体输送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液管的另一端汇合,所述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和气管截止阀;

两相流管,所述液管和所述气管汇合后与所述两相流管的一端连接;

分配器,与所述两相流管的另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管包括总管、由总管分流的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液管连接,所述第二流量计和气管截止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上;所述第二支管与所述储液罐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管上设置有总截止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总管上设置有压强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顶部设置有排气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底部设置有排液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罐上设置有液位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所述储液罐、气管、液管、两相流管和分配器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还设置有储液池,所述储液池通过管道与所述储液罐连通,用于为所述储液罐提供液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底板、顶板、立于底板和顶板之间的立柱、支撑所述底板的底脚,所述储液罐、气管、液管、两相流管和分配器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分配器的出口一侧的底板上开设有镂空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上述两相流试验装置,可通过增加气流流量来调整气液混合物干度,通过增加液体流量来调整气液混合物质量,方便快捷;通过调节两相流管内的气液混合物,可有效地对分配器进行试验探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两相流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两相流试验装置中未示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支架;110-底板;111-镂空槽;120-顶板;130-立柱;140-底脚;

200-储液罐;210-排气阀;220-排液阀;230-液位计;240-进液截止阀;

300-液管;310-第一流量计;320-液管截止阀;

400-气管;410-总管;411-总截止阀;412-压强计;420-第一支管;421-第二流量计;422-气管截止阀;430-第二支管;

500-两相流管;

600-分配器;

700-储液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两相流试验装置包括支架100、储液罐200、液管300、气管400、两相流管500、以及要测量的分配器600。储液罐200、气管400、液管300、两相流管500和分配器600设置于支架100上。储液罐200用于储存液体。液管300的一端与储液罐200连接,液管300上设置有第一流量计310和液管截止阀320。气管400的一端用于与气体输送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液管300的另一端汇合,气管400上设置有第二流量计421和气管截止阀422,液管300和气管400汇合后与两相流管500的一端连接;两相流管500的另一端与分配器600连通。

上述两相流试验装置的试验过程具体如下:

开启气管截止阀422,观测气管400上的第二流量计421,调整所需的气体流量,待气体流量稳定之后,打开液管300上的液管截止阀320并观测液管300上的第一流量计310,调整所需的液体流量。气体和液体在两相流管500内进行汇合变为气液混合物,一起通入到分配器600,可有效地进行试验探究。

上述的两相流试验装置,可通过增加气流流量来调整气液混合物干度,通过增加液体流量来调整气液混合物质量,方便快捷;通过调节两相流管500内的气液混合物,可有效地对分配器600进行试验探究。

在本实施例中,气管400包括总管410、由总管410分流的第一支管420和第二支管430。总管410与气体输送装置连接,总管410上设置有总截止阀411和压强计412。第一支管420与液管300连接,第二流量计421和气管截止阀422设置于第一支管420上。第二支管430与储液罐200连通。第一支管420的作用是提供气体,第二支管430的作用是增大液体压强,可以将液体有效地导出分配器600。在本实施例中,在两相流管500进行气液汇合,两相流管500的长度较长,可使得气体和液体在两相流管500进行充分混合再导入到分配器600中。

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罐200顶部设置有排气阀210。储液罐200底部设置有排液阀220。在试验操作完成后,可通过打开储液罐200上侧的排气阀210,将多余气体放出,等待气体放出之后打开储液罐200下方的排液阀220,将多余液体放出,防止液体腐蚀储液罐200。

储液罐200上还设置有液位计230,通过此液位计230可以观察到储液罐200内液体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储液罐200通过储液池700提供液体,储液池700安装设置在支架100上,储液池700通过管道与储液罐200连通,管道上设置进液截止阀240。储液池700位于储液罐200的上方,打开截止阀,储液池700中的液体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储液罐20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设置较大容量的储液罐200,以满足试验所需的液体总量。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包括底板110、顶板120、立于底板110和顶板120之间的立柱130、支撑底板110的底脚140,储液罐200、气管400、液管300、两相流管500和分配器600固定于底板110上。分配器600的出口一侧的底板110上开设有镂空槽111。此镂空槽111可有效地将分配器600排出的液体导出到下水道或者计量装置中,如量杯或者量筒等。

本实用新型的两相流试验装置,试验步骤具体地分为试验前、试验过程中和试验后三步:

试验前:首先关闭储液罐200下方的排液阀220,打开储液罐200上侧的排气阀210及左侧的进液截止阀240,向储液池700倾倒液体,使得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流动到储液罐200,并通过液位计230观察储液罐200内液体的高度。待液体流入到储液罐200以后,关闭储液罐200上侧的排气阀210以及左侧的进液截止阀240,安装要测量的分配器600,并在气管400的总管410进口接上气体输送装置。

试验过程中:试验装置安装完毕之后,开启总截止阀411和气管截止阀422,观测气管400上的第二流量计421,调整所需的气体流量,待气体流量稳定之后,打开液管300上的液管截止阀320并观测液管300上的第一流量计310,调整所需的液体流量。气体和液体在两相流管500内进行汇合变为气液混合物,一起通入到分配器600,进行分配器600的试验探究。

试验后:待试验操作完成之后,首先关闭液管300上的液管截止阀320阻断液体的流入,之后在依次关闭气管400上的气管截止阀422和总截止阀411,阻止气体的通入。之后打开储液罐200上侧的排气阀210,将多余气体放出,等待气体放出之后打开储液罐200下方的排液阀220,将多余液体放出,防止腐蚀储液罐20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