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卡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0719发布日期:2021-10-09 13:1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卡子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海洋地震勘探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子。


背景技术:

2.在海洋地震勘探作业中,炮缆大头作为震源炮缆水下终端连接装置,一端与震源阵列浮体相连,一端与海底设备相连。其中,炮缆大头与震源阵列浮体之间通过卡子进行固定连接。
3.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震源阵列浮体本身的不锈钢板上进行打孔,且打孔个数较多,以用于与卡子通过螺栓进行稳定地固定。然而这种方式不仅破坏了震源阵列浮体本身的不锈钢板,从而降低了其自身的强度,而且还由于打孔个数较多导致螺栓连接过多,从而增加了拆装难度。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卡子在与震源阵列浮体固定连接时,二者之间的夹角角度单一,没有可变化性,因此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调节炮缆大头与震源阵列浮体之间的夹角。此外,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卡子本身的结构强度不够,使用一段时间容易出现开裂的现象,导致卡子不能将炮缆大头与震源阵列浮体进行稳定有效地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炮缆大头能够与震源阵列浮体进行稳定有效地连接,本发提出了一种卡子。
5.根据本发明的卡子,用于连接第一基础和第二基础,包括:第一主体,与第一主体可拆卸对接的第二主体,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对接形成有用于容纳并固定第二基础的空间,以及用于与第一主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其中,连接件与第一基础一体成型,或连接件与第一基础焊接固定。
6.进一步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对接半环,第一主体包括与第二对接半环相对接的第一对接半环,和形成在第一对接半环的外周壁上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两个固定板之间。
7.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贴合板和连接两个贴合板的加强板,两个贴合板分别贴合在相邻固定板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
8.进一步地,固定板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固定板上均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两个固定板上的第一固定孔等数量相对设置,连接件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固定孔配合的第二固定孔,其中,第二固定孔包括连接孔和至少一个调节孔,调节孔用于调整并固定连接件与固定板之间的夹角。
9.进一步地,两个固定板上均形成有两个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孔均为相同的圆孔,连接孔与第一固定孔相同,调节孔为椭圆孔,椭圆孔的短轴长度等于圆孔的直径。
10.进一步地,固定板的个数大于两个,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在相邻固定板之间。
11.进一步地,第二对接半环包括第二半环本体和自第二半环本体的自由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二固定耳,第一对接半环包括第一半环本体和自第一半环本体的自由端水平向外
延伸的第一固定耳,其中,固定板与第一固定耳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12.进一步地,两个固定板与第一固定耳之间的距离相等。
13.进一步地,加强筋的个数为多个,各加强筋等间隔设置,第一固定孔分别位于固定板上的相邻加强板之间的区域。
14.进一步地,第一固定耳和第二固定耳上分别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固定孔。
15.本发明的卡子通过将连接件设置成与第一基础一体成型或焊接固定,使得连接件与第一基础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方式避免了在第一基础上进行打孔来固定卡子,因此不会破坏第一基础本身的结构强度,这就使得连接件与第一基础的固定连接强度更高,由此可进一步确保第一基础与第二基础进行稳定有效地连接。另外,本发明的卡子中固定板与连接件之间的夹角可调,因此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调节二者之间的夹角来调节第一基础与第二基础之间的夹角。此外,本发明的卡子可通过在第一主体的固定板上开设较少数量的第一固定孔来降低第一主体与第一基础的拆装难度,并且,通过合理设置第二固定孔的数量,或者合理设置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轴向长度,可确保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以及第二基础的连接强度,避免卡子在长时间使用时出现开裂的现象,从而进一步确保卡子能够将第一基础与第二基础进行稳定有效地连接。
附图说明
16.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连接件;
17.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子的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18.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子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子的第一主体与震源阵列浮体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21.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卡子100的结构。该卡子用于连接第一基础和第二基础,包括:第一主体1,与第一主体1可拆卸对接的第二主体2,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对接形成有用于容纳并固定第二基础的空间101,以及用于与第一主体1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5(如图2所示)。其中,连接件5与第一基础一体成型,或连接件5与第一基础焊接固定。
22.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基础具体可以是震源阵列浮体200,第二基础具体可以是炮缆大头300。当然,第一基础也可以是任意需要与卡子100固定的物体,第二基础可以是任意能够与空间101匹配以被固定在其中的物体,这里不作具体的限定。以下以卡子100用来连接震源阵列浮体200与炮缆大头300为例对本发明的卡子100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具体地说明。
23.本发明的卡子100在使用时,如图4所示,可首先将第一主体1通过连接件5与震源阵列浮体200相连,然后如图3所示将炮缆大头300装入第一主体1内并对接第二主体2,随后将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进行连接,此时炮缆大头300被固定在空间101中,即实现了炮缆大头300与震源阵列浮体200的连接。
24.本发明的卡子100通过将连接件5设置成与第一基础一体成型或焊接固定,即,使
连接件5与震源阵列浮体200一体成型或焊接固定,使得连接件5与震源阵列浮体200成为一个整体,第一主体1直接通过连接件5与震源阵列浮体200相连,这与现有技术中的卡子直接与震源阵列浮体200本身的不锈钢板上的打孔固定相比,该连接件5不会破坏震源阵列浮体200本身的结构,因此使得震源阵列浮体200与第一主体1的固定连接强度更高,由此可保障卡子100将炮缆大头300与震源阵列浮体200进行稳定有效地连接。
25.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主体2可包括第二对接半环21,第一主体1可包括与第二对接半环21相对接的第一对接半环11,和形成在第一对接半环11的外周壁上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板3,连接件5可拆卸连接在两个固定板3之间。该固定板3的设置可实现第一主体1与连接件5的可拆卸连接。优选地,相对设置的固定板3平行设置。
26.结合图2所示,连接件5可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贴合板51和第二贴合板52,以及连接第一贴合板51和第二贴合板52的加强板53,第一贴合板51和第二贴合板52分别贴合在相邻固定板3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第一贴合板51和第二贴合板52分别与相邻固定板3的贴合可实现连接件5与第一主体1的稳定连接,加强板53可对第一贴合板51与第二贴合板52之间提供更稳定的支撑。优选地,为了减小加强板53所受的应力,可在加强板53上设置有孔54。
27.根据本发明,固定板3的个数至少为两个。
28.在如图1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中,固定板3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固定板3上均形成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31,两个固定板3上的第一固定孔31等数量相对设置,连接件5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一固定孔31配合的第二固定孔。其中,如图2所示,第二固定孔可包括连接孔32和至少一个调节孔33,调节孔33用于调整并固定连接件5与固定板3之间的夹角,从而实现对震源阵列浮体200与炮缆大头300之间的夹角的调节。
29.具体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两个固定板3上可均形成有两个第一固定孔31,第一固定孔31均为相同的圆孔,连接孔32与第一固定孔31相同,调节孔33为椭圆孔,椭圆孔的短轴长度等于圆孔的直径。通过第一固定孔31的圆孔与椭圆孔的配合,使得螺栓在同时连接第一固定孔31的圆孔与椭圆孔时存在可调节的余量,因此可实现连接件5与固定板3之间的夹角的调节。
30.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固定板3的个数大于两个,连接件5可拆卸连接在相邻固定板3之间。该设置使得在第一对接半环11的外周壁上可形成多个能够连接连接件5的结构,连接件5可固定在第一对接半环11的外周壁的多个区域上,这样的设置增加了连接件5与第一主体1不同位置的连接的可能性。
31.根据本发明,回到图1,第二对接半环21可包括第二半环本体和自第二半环本体的自由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二固定耳22,第一对接半环11包括第一半环本体和自第一半环本体的自由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固定耳12。其中,固定板3与第一固定耳12之间连接有加强筋4。该加强筋4可增加两个固定板3的结构强度,从而可增加固定板3与连接件5连接的稳定性。
32.优选地,如图1所示,加强筋4的外轮廓可具有棱角,该棱角可增加加强筋4的支撑强度。
33.还优选地,如图1所示,加强筋4的个数可以为多个,各加强筋4等间隔设置,第一固定孔31可分别位于固定板3上的相邻加强板4之间的区域。该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加强筋4对固定板3的支撑的稳定性。
34.优选地,为了使两个固定板3所受的支撑力相同,以确保两个固定板固定连接件5的稳定性,可将两个固定板3与第一固定耳12之间的距离设置成相等。
35.根据本发明,如图1所示,第一固定耳12和第二固定耳22上可分别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固定孔13。第三固定孔13用于将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稳定地对接固定在一起。
36.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固定孔13的个数可根据卡子100的轴向长度进行具体的设置,卡子100的轴向长度可根据炮缆大头300的轴向长度进行具体的设置,只要能够满足卡子100能够稳定地固定炮缆大头300即可,这里不作具体的限定。
37.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