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丝线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265033发布日期:2022-03-16 13:36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丝线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丝线检测装置,具体是一种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丝线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化纤丝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
3.在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需对其进行耐磨性能、褪色与否以及强度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装置在检测时每次对化纤丝的固定位置都有改变,因此检测时可能由于固定位置不同引起检测误差,在进行耐磨性能检测时,需拍摄化纤丝摩擦后侧画面,传统的检测装置上的摄像头均是固定设置,很难对化纤丝的打磨画面进行实时拍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丝线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通过将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进行释放丝线,另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进行卷收丝线,对两第一收卷装置之间的丝线进行拉紧,拉紧之后,通过夹持装置对两第一收卷装置之间的丝线进行夹持,从而既能够避免丝线磨碎过程中对收卷筒上丝线的拉扯,又能使得每次夹持时丝线的位置相同,通过将传送装置移动至打磨辊轮的下方,通过启动第一驱动装置控制传送装置做往复运动,在传送装置掉头之前,传送装置的一端的齿条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啮合使得第二齿轮转动半圈,从而控制竖直伸缩杆转动半圈,从而一侧的竖直伸缩杆推动水平驱动杆转动半圈,使得摄像头调转方向,当传送装置掉头之后,竖直伸缩杆恢复原位,当传送装置下次掉头时,通过传送装置另一端的齿条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配合,从而保证摄像头始终位于丝线摩擦位置的后方,以便于实时拍摄摩擦的画面。
5.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丝线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平台,所述检测平台上滑动设有用于传送丝线的传送装置,检测平台上滑动设有用于驱动传送装置做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检测平台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装置滑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7.所述检测平台上依次设有用于检测丝线耐磨性能的耐磨性检测装置、用于湿润丝线的润湿装置、用于检测丝线褪色性能的褪色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丝线强度的强度检测装置。
8.所述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对称分布的收卷支架,收卷支架上设有第一收卷装置,第一收卷装置上安装有收卷筒,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用于释放丝线,另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用于卷收丝线。
9.所述第一收卷装置之间滑动设有对称分布的夹持装置,夹持装置的滑动方向与丝线平行,丝线从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释放绕过导向辊轮后,经由另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卷收。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卷装置之间设有对称分布的导向支架,夹持装置位于导向支架之间,导向支架上转动设有导向辊轮。
11.所述支撑板上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三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夹持装置滑动。
12.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平台包括支撑台,支撑板位于支撑台上滑动,支撑台的上方设有顶板,顶板与支撑台之间设有阵列分布的支撑杆。
13.进一步的,所述收卷支架包括固定在支撑板上的u型连接板,u型连接板的一端固定有l型连接板。
14.所述第一收卷装置包括固定在u型连接板一端的第一电机,u型连接板的另一端转动设有轴套,第一电机贯穿u型连接板固定有第一卡合块,轴套上滑动设有滑动轴,l型连接板上固定有第一气缸。
15.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贯穿l型连接板位于滑动轴的一端转动,滑动轴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卡合块,收卷筒的两端均设有卡合槽,收卷筒安装在第一收卷装置上时,第一卡合块和第二卡合块分别卡合在收卷筒两端的卡合槽内。
16.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位于支撑板上滑动的夹持支架,夹持支架上滑动设有对称分布的夹块,支撑板上固定有用于驱动夹块滑动的第四驱动装置,夹块的滑动方向与夹持支架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夹块的夹持面上设置阵列分布的竖直卡齿,丝线从两夹块的中间穿过。
17.所述第四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夹持支架上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与夹块螺纹配合的丝杆,第四驱动装置上的丝杆为双向丝杆。
18.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与第四驱动装置的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三驱动装置上的丝杆为单向丝杆,第三驱动装置上的丝杆与夹持支架螺纹配合。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位于支撑台上滑动的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上固定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第一连接块连接有偏心轴,支撑板的一侧固定有竖直滑轨,竖直竖直滑轨内滑动设有第一滑块,偏心轴与第一滑块之间转动连接。
20.进一步的,所述耐磨性检测装置包括固定在顶板下方的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上固定有辊轮支架,辊轮支架上转动设有用于摩擦丝线的打磨辊轮,打磨辊轮的侧壁设有多个摩擦系数不同的磨砂面。
21.所述辊轮支架上固定有用于驱动打磨辊轮转动的第四电机,顶板的下方转动设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气缸同轴线,第一齿轮的下方设有对称分布的竖直伸缩杆,竖直伸缩杆分布在第二气缸的两侧。
22.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轴上转动设有转动环,转动环的一侧固定有水平驱动杆,水平驱动杆的下方设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下方固定有用于拍摄丝线磨损面的摄像头,摄像头始终位于丝线摩擦。
23.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齿条,齿条分布在支撑板的两端,支撑台上转动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二齿轮,第二第二齿轮的上方固定有连接轴,连接轴上设有第三齿轮,第三齿轮之间连接有第一齿轮同步带,一侧的连接轴上设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一齿轮之间连接有第二齿轮同步带。
24.当进行丝线耐磨性能检测时,所述传送装置移动至打磨辊轮的下方,通过启动第
一驱动装置控制传送装置做往复运动,在传送装置掉头之前,传送装置的一端的齿条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啮合使得第二齿轮转动半圈,从而控制竖直伸缩杆转动半圈。
25.从而一侧的所述竖直伸缩杆推动水平驱动杆转动半圈,使得摄像头调转方向,当传送装置掉头之后,竖直伸缩杆恢复原位,当传送装置下次掉头时,通过传送装置另一端的齿条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配合。
26.进一步的,所述润湿装置包括用于承装润湿液的盛放罐,盛放罐的下方连通设有出料管,出料管内套装有用于封堵出料管的第一滑动杆,第一滑动杆的轴线上设有出料孔。
27.所述出料管内固定有用于密封出料孔的第二滑动杆,盛放罐上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的输出轴固定在第一滑动杆上,出料孔的下方设有弧形的卡线槽。
28.进一步的,所述褪色检测装置包括位于顶板下方滑动的第二滑块,顶板的下方固定有用于驱动第二滑块滑动的第五驱动装置,第二滑块的下方设有u型支架,u型支架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第二收卷装置,一个第二收卷装置用于释放测试布料,另一个第二收卷装置用于收卷测试布料。
29.所述测试布料为白色的棉布,u型支架的设有贯穿孔,测试布料从贯穿孔内穿过,测试布料的中间部分为悬空设置,在进行褪色检测检测时,将丝线贴合测试布料的表面,并控制传送装置做往复运动。
3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31.1、本发明检测装置通过将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进行释放丝线,另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进行卷收丝线,对两第一收卷装置之间的丝线进行拉紧,拉紧之后,通过夹持装置对两第一收卷装置之间的丝线进行夹持,从而既能够避免丝线磨碎过程中对收卷筒上丝线的拉扯,又能使得每次夹持时丝线的位置相同。
32.2、本发明检测装置通过将传送装置移动至打磨辊轮的下方,通过启动第一驱动装置控制传送装置做往复运动,在传送装置掉头之前,传送装置的一端的齿条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啮合使得第二齿轮转动半圈,从而控制竖直伸缩杆转动半圈,从而一侧的竖直伸缩杆推动水平驱动杆转动半圈,使得摄像头调转方向,当传送装置掉头之后,竖直伸缩杆恢复原位,当传送装置下次掉头时,通过传送装置另一端的齿条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配合,从而保证摄像头始终位于丝线摩擦位置的后方,以便于实时拍摄摩擦的画面。
附图说明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发明传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36.图3是本发明传送装置部分结构剖面示意图;
37.图4是图1中e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本发明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本发明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图6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41.图8是图5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42.图9是本发明润湿装置结构示意图;
43.图10是图1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44.图11是图5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7.一种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丝线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平台1,如图1、图4所示,检测平台1上滑动设有用于传送丝线的传送装置2,检测平台1上滑动设有用于驱动传送装置2做往复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3,检测平台1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装置3滑动的第二驱动装置4。
48.检测平台1上依次设有用于检测丝线耐磨性能的耐磨性检测装置5、用于湿润丝线的润湿装置6、用于检测丝线褪色性能的褪色检测装置7和用于检测丝线强度的强度检测装置8。
49.检测平台1包括支撑台11,支撑台11的上方设有顶板12,顶板与支撑台11之间设有阵列分布的支撑杆13。
50.传送装置2包括位于支撑台11上滑动的支撑板21,如图2所示,支撑板21上设有对称分布的收卷支架22,收卷支架22上设有第一收卷装置23,第一收卷装置23上安装有收卷筒28,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23用于释放丝线,另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23用于卷收丝线,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设有对称分布的导向支架24。
51.导向支架24上转动设有导向辊轮25,导向支架24之间滑动设有对称分布的夹持装置26,夹持装置26的滑动方向与丝线平行,支撑板21上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三驱动装置27,第三驱动装置27用于驱动夹持装置26滑动,丝线从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23释放绕过导向辊轮25后,经由另一侧的第一收卷装置23卷收,夹持装置26用于对导向辊轮25之间的丝线进行夹持。
52.收卷支架22包括固定在支撑板21上的u型连接板221,u型连接板221的一端固定有l型连接板222。
53.第一收卷装置23包括固定在u型连接板231一端的第一电机231,如图3所示,u型连接板231的另一端转动设有轴套236,第一电机231贯穿u型连接板231固定有第一卡合块232,轴套236上滑动设有滑动轴233,l型连接板222上固定有第一气缸234。
54.第一气缸234的输出轴贯穿l型连接板222位于滑动轴233的一端转动,滑动轴233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卡合块235,收卷筒28的两端均设有卡合槽281,收卷筒28安装在第一收卷装置23上时,第一卡合块232和第二卡合块235分别卡合在收卷筒28两端的卡合槽281内。
55.夹持装置26包括位于支撑板21上滑动的夹持支架261,夹持支架261上滑动设有对称分布的夹块262,支撑板21上固定有用于驱动夹块262滑动的第四驱动装置264,夹块262的滑动方向与夹持支架261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夹块262的夹持面上设置阵列分布的竖直卡齿263,丝线从两夹块262的中间穿过。
56.第四驱动装置264包括固定在夹持支架261上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与夹块262螺纹配合的丝杆,第四驱动装置264上的丝杆为双向丝杆。
57.第三驱动装置27可以与第四驱动装置264的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三驱动装置27上的丝杆为单向丝杆,第三驱动装置27上的丝杆与夹持支架261螺纹配合,第三驱动装置27也可以是气缸,或者其他具有能够驱动夹持装置26做直线运动的部件。
58.第一驱动装置3包括位于支撑台11上滑动的第一连接块31,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块31上固定有第三电机32,第三电机32的输出轴贯穿第一连接块31连接有偏心轴33,支撑板21的一侧固定有竖直滑轨34,竖直竖直滑轨34内滑动设有第一滑块35,偏心轴33与第一滑块35之间转动连接。
59.第二驱动装置4可以与第四驱动装置264的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二驱动装置4上的第二电机固定在支撑台11上,第二驱动装置4上的丝杆为单向丝杆,第三驱动装置27上的丝杆与第一连接块31螺纹配合,第二驱动装置4也可以是气缸,或者其他具有能够驱动第一连接块31做直线运动的部件。
60.耐磨性检测装置5包括固定在顶板12下方的第二气缸51,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二气缸51的输出轴上固定有辊轮支架52,辊轮支架52上转动设有用于摩擦丝线的打磨辊轮53,打磨辊轮53的侧壁设有多个摩擦系数不同的磨砂面。
61.辊轮支架52上固定有用于驱动打磨辊轮53转动的第四电机54,顶板12的下方转动设有第一齿轮57,第一齿轮57与第二气缸51同轴线,第一齿轮57的下方设有对称分布的竖直伸缩杆58,竖直伸缩杆58分布在第二气缸51的两侧。
62.第二气缸51的输出轴上转动设有转动环55,转动环55的一侧固定有水平驱动杆56,水平驱动杆56的下方设有第二伸缩杆,第二伸缩杆的下方固定有用于拍摄丝线磨损面的摄像头,摄像头始终位于丝线摩擦。
63.支撑板21的一侧设有对称分布的齿条59,齿条59分布在支撑板21的两端,支撑台11上转动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二齿轮510,第二第二齿轮510的上方固定有连接轴511,连接轴511上设有第三齿轮512,第三齿轮512之间连接有第一齿轮同步带513,一侧的连接轴511上设有第四齿轮514,第四齿轮514与第一齿轮57之间连接有第二齿轮同步带515。
64.当进行丝线耐磨性能检测时,传送装置2移动至打磨辊轮53的下方,通过启动第一驱动装置3控制传送装置2做往复运动,在传送装置2掉头之前,传送装置2的一端的齿条59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510啮合使得第二齿轮510转动半圈,从而控制竖直伸缩杆58转动半圈。
65.从而一侧的竖直伸缩杆58推动水平驱动杆56转动半圈,使得摄像头调转方向,当传送装置2掉头之后,竖直伸缩杆58恢复原位,当传送装置2下次掉头时,通过另一侧的通过传送装置2另一端的齿条59与靠近该端的第二齿轮510配合,从而保证摄像头始终位于丝线摩擦位置的后方,以便于实时拍摄摩擦的画面。
66.润湿装置6包括用于承装润湿液的盛放罐61,润湿液可以是水,可以在水中添加洗
涤剂,如图9所示,盛放罐61的下方连通设有出料管62,出料管62内套装有用于封堵出料管62的第一滑动杆63,第一滑动杆63的轴线上设有出料孔64。
67.出料管62内固定有用于密封出料孔64的第二滑动杆66,盛放罐61上固定有对称分布的第三气缸65,第三气缸65的输出轴固定在第一滑动杆63上,出料孔64的下方设有弧形的卡线槽67。
68.褪色检测装置7包括位于顶板12下方滑动的第二滑块71,如图10所示,顶板12的下方固定有用于驱动第二滑块71滑动的第五驱动装置75,第二滑块71的下方设有u型支架72,u型支架72的上方和下方均设有第二收卷装置73,一个第二收卷装置73用于释放测试布料74,另一个第二收卷装置73用于收卷测试布料74。
69.测试布料74可以为白色的棉布,u型支架72的设有贯穿孔,测试布料74从贯穿孔内穿过,测试布料74的中间部分为悬空设置,在进行褪色检测检测时,将丝线贴合测试布料74的表面,并控制传送装置2做往复运动。
70.第五驱动装置75可以与第四驱动装置264的结构相同,其区别在于,第五驱动装置75上的第二电机固定在顶板12上,第五驱动装置75上的丝杆为单向丝杆,第三驱动装置27上的丝杆与第二滑块71螺纹配合,第五驱动装置75也可以是气缸,或者其他具有能够驱动第一连接块31做直线运动的部件。
71.强度检测装置8包括位于顶板12下方滑动的下方滑动的第三滑块81,如图11所示,顶板12的下方固定有用于驱动第三滑块81滑动的第六驱动装置82,第三滑块81的下方转动设有第四气缸83,第四气缸83的输出轴下方固定有拉环85,拉环85的一侧设有开口86,丝线经由开口86进入拉环85内,通过转动第四气缸83,调节对丝线的拉动方向,通过伸缩第四气缸83对丝线进行拉扯,直至扯断,根据拉断时第四气缸83的输出长度计算丝线的抗拉扯性能。
72.一种化纤丝线着色成型后丝线检测装置检测丝线的方法,检测丝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3.s1:丝线固定
74.将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23进行释放丝线,另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23进行卷收丝线,对两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的丝线进行拉紧,拉紧之后,通过夹持装置26对两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的丝线进行夹持,从而既能够避免丝线磨碎过程中对收卷筒28上丝线的拉扯,又能使得每次夹持时丝线的位置相同。
75.s2:丝线耐磨性能检测
76.将传送装置2移动至打磨辊轮53的下方,将打磨辊轮53调整至与丝线的表面贴合,控制传送装置2做往复运动,使得打磨辊轮53对丝线进行反复摩擦,并实施拍摄摩擦后的丝线,分析其耐磨性能。
77.多次进行检测,检测前需将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23进行释放丝线,另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23进行卷收丝线,将两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的丝线调整为未打磨的丝线,通过夹持装置26对两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的丝线进行夹持,调整打磨辊轮53与丝线接触的磨砂面,对丝线的表面进行打磨。
78.s3:丝线褪色性能检测
79.将传送装置2移动至润湿装置6的下方,将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23进行释放丝线,
另一端的第一收卷装置23进行卷收丝线,将两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的丝线调整为未打磨的丝线,通过夹持装置26对两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的丝线进行夹持,通过润湿装置6对丝线进行润湿。
80.润湿之后将传送装置2移动至褪色检测装置7的下方,将褪色检测装置7上的测试布料的表面与润湿后的丝线表面接触,使传送装置2做往复运动,使得润湿后的丝线在测试布料的表面反复摩擦,观察测试布料表面是否出现颜色,完成丝线褪色性能检测试,丝线褪色性能检测试前可以调节测试布料的松紧度。
81.s4:丝线强度检测装置
82.选择s2中丝线耐磨性能检测之后的丝线,对丝线进行夹持固定,通过强度检测装置8对丝线进行拉扯,直至扯断,判断丝线的抗拉扯性能,进行一次强度检测装置试验后,由于两第一收卷装置23之间的丝线断裂。
83.对丝线进行多次的强度检测试验,用以对比打磨之后的丝线与打磨之前的丝线之间的强度差,试验前,需将收卷丝线一侧的夹持装置26所夹持的丝线端进行释放,并将其移动至靠近释放丝线一侧的夹持装置26,使得收卷丝线一侧的夹持装置26对丝线的断线端进行夹持,夹持之后释放丝线一侧的夹持装置26释放丝线。
84.收卷丝线一侧的夹持装置26恢复原位,然后夹持装置26重新对丝线进行夹持,然后对丝线进行的强度检测试验。
8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